北大博士後失聯20年,母親病危盼見面,他卻說:不用找

最近一段時間,“ 兒子深造出國20年杳無音訊,江蘇常州病危老母親盼見兒子最後一面 " 的消息備受關注。


病入膏肓的年邁母親郭巧娣,臨終前渴望見到已失聯20年的兒子一面。


北大博士後失聯20年,母親病危盼見面,他卻說:不用找



現年50歲的兒子王永強北大博士後出站後於1999年出國深造,出國沒多久便斷了聯繫,到現在已20年了。


經媒體報道後,在各方的積極聯絡與幫助下,這位與家人“失聯20年”的博士後,近日終於被找到了。


但結果卻讓人有些遺憾,王永強通過中間人發聲,希望家人不要再通過媒體尋找他,而對於是否會和母親見面這個問題,他的回答只有7個字:清官難斷家務事!


對此,他的親戚朋友,對王永強失望之極。包括很多網友都覺得不可理解。


但也有人表示理解,畢竟我們不知道他和家人之間發生過什麼,才會導致失聯20年,並且不願意再見親人。


相信,父母和家是一個人心底深處的牽掛。


如果父母或孩子不願意聯繫對方,一定是父母和孩子的相處出了問題。


1.


出生在六七十年代的普通農民家庭,王永強的家境貧寒。但他自小就展現出學霸的一面。家人也省吃儉用地供他上學。


他先是考上蘇州大學,讀完本科和碩士後,又考入中科院讀博士,隨後又考進北京大學當了博士後。


北大博士後失聯20年,母親病危盼見面,他卻說:不用找



讀書期間的學費,一方面靠父親賣老鼠藥的微薄收入,另一方面則是王永強努力拿到的學校獎學金維持。


從一個農村娃,到全國頂尖學府的博士後,王永強自然成了父母和鄉親們的驕傲,他也因此經常被鄰居拿來當作教育子女的榜樣,成為人人羨慕的別人家的孩子。


隨後,他娶了北大教授的女兒,並於1999年出國發展。


在讀博和做博士後期間,王永強會通過打電話、寫信和家人保持聯繫。


就是在出國初期,也和家人報平安。


在出國半年後,家人考慮到家裡經濟狀況不好,父母要吃藥,又得知王永強年薪18萬,所以母親便電話聯繫他,希望他寄點錢回來,補貼家用。


聽到母親的需求後,王永強說以後不要再和他聯繫了,然後就掛斷了電話。


自此就再也聯繫不上他了。


是什麼讓頂著學霸光環 的王永強和家人決絕,幾十年都不聯繫呢?

他和父母的相處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據他的小舅舅講,因為王永強自小學習好,父母也對他要求的比較嚴格,畢竟他是父母的驕傲,村子裡人的榜樣。


大家都看著呢,不能讓家人丟了面子。



優秀的學霸,承受著來自父母不能丟面的壓力,或許他沒找到排解的方法,最終他選擇了與父母失聯。


父母對孩子要求過高,容易讓孩子產生心理壓力。


而如果父母把孩子看做自己的面子,這樣的相處方式對孩子來說更會帶來沉重的壓力。


北大博士後失聯20年,母親病危盼見面,他卻說:不用找


2.


小時候農村老家有一鄰居,家裡2個兒子,母親身體不好,經常吃藥。


他們的父親不像大多數村裡人那樣勤勞,一天到晚遊手好閒,地裡的雜草卻比莊稼還要旺盛。


一年收的糧食比別人家少一半,一家人自然要忍飢挨餓。


也許是家境貧困造就的,他家的大兒子巖弘聰明伶俐,會唱戲,會模仿各種聲音,手工活做的十分嫻熟。


記得有一年我們家有一堆亂麻需要紡成繩才能賣錢,他便幫我媽媽在許多個冬天的晚上一起拉紡車幾個小時。


知道他家吃不飽飯,我媽一般都給他拿點饅頭回去。


他也時常去其他鄰居家串門,熱心幫忙做點小活。


北大博士後失聯20年,母親病危盼見面,他卻說:不用找



十五歲那年他南下打工,但從離開家的那一天起就再沒和家人聯繫過。


如今已過去20多年。


據他的弟弟講,他們的父親懶又不願意出力,脾氣也不好,因為小事時常打罵他們,還經常要求年紀尚小但聰明的巖弘去別人家做事換吃的給他。


父親沒有給他們應該的關愛,卻把巖弘當做填飽肚子的來源。理由是父母生養了他,他就要報答父母。


遇到這樣粗暴對待孩子,且把孩子當做工具、自己當成主子的父母,孩子自然是難過的。


倘若孩子長大後沒有找到合適的化解方式,就會選擇永久逃避。


北大博士後失聯20年,母親病危盼見面,他卻說:不用找


3.


對於父母和孩子,相信很多人都希望彼此間是愛意融融,相互牽掛,彼此照顧的。


這不但要有父母的付出,也需要孩子的付出,只有父母和孩子都用正確的方式和心態彼此對待、相互回應,才能收穫這份濃厚的愛。


畢竟對於很多人來說,家是心底不捨的牽掛,是最柔軟的部分。


北大博士後失聯20年,母親病危盼見面,他卻說:不用找



父母和孩子該如何相處和對待呢?


01.父母和孩子相互尊重


父母不一味地把自己當做給予者,要求孩子回報、感恩;


孩子不一味地把自己當做收穫者,要求父母付出、甚至成人後啃老。


用愛的名義去綁架和束縛對方,只會給雙方帶來傷害。



02.父母和孩子是各自的主人


父母不把孩子作為自己的面子、附屬,把理想、希望、驕傲等寄託在孩子身上;自己想要的就自己去努力爭取;


孩子不把父母作為自己的寄主,讓父母滿足自己的各種需求、為自己衝鋒陷陣,自己的未來要自己走;


做自己的主人,併為自己負責。


03.父母和孩子相互獨立


父母要給孩子選擇權,而不是事事做主,控制;


孩子要敢於爭取自己的權利,不隱忍、不退縮。


給予權利,才能不斷試錯成長,而一味控制則會心生不滿或逃避。


04.父母和孩子要不斷學習成長


父母要不斷學習,跟上發展和變化;


孩子要不斷成長,看到父母、自己的不完美和侷限。


社會是不斷變化的,人的格局也在隨成長不斷變化。


只有不斷前進、成長,並看到彼此身上的不完美,才能更好地看待和理解彼此,找到解決之道。


家是一個人出生後就伴隨的記憶,幸福的家庭讓父母和孩子都感受到愛的流動,猶如向陽之花吸吮著太陽的溫暖。

不幸的家庭讓父母和孩子盡力把愛埋藏,形成內耗,心底卻無比羨慕、渴望家的溫暖。


家是父母和孩子共同鑄就的,只有父母和孩子用正確的相處方式,才能彼此包容,相互理解,讓愛在彼此間流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