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學者說誕生於倉頡故里的西周金文才是中國歷史上真正成熟的文字?

清樂堂

漢字,是中華文化的核心,是中華民族的圖騰,是維繫5000年中華文明的紐帶,更是東亞儒家文化圈的共同標識。說到漢字,就不能不說我們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黃帝的左史官倉頡。倉頡,陝西白水縣人,被人們尊為“文字始祖”——中國文字的創造者。倉頡墓位於陝西白水縣倉頡廟內,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倉頡廟坐落於倉頡墓冢之前,具體年代無考,但從碑文研判,不遲於東漢延熹五年(即公元162年),倉頡廟歷史遺蹟豐富,大家有興趣可以去旅遊觀光。


漢字的源頭需要從我們中華文明的源頭去找尋。大約7萬年前,由於遠古時期的冰河作用,我們的遠祖越過紅海(非洲大陸和阿拉伯半島中的那條狹窄的海)走出非洲。大約在6萬年前來到了黃土高原,在甘肅天水秦安一個叫“大地灣”的地方居住了下來,一直生活到4800年前,這就是著名的“大地灣文化”。這是我們華夏文明的主要源頭。




從大地灣遺址,西安半坡遺址,到河南賈湖遺址、山西陶寺遺址,山東大汶口遺址,都有原始文字符號的發現。漢字從原始符號開始,到甲骨文(殷墟甲骨、周原甲骨)、金文(商金文、西周金文和東周金文) ,再到小篆、隸書,一直髮展到現代漢字,可以說一脈相承,愈來愈豐富,愈來愈優美。

漢字從最初的簡單刻畫,到形成一門書法藝術,走過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一般認為,夏文字還在刻畫符號階段,商文字逐步走向成熟,到西周金文階段,形成了一種廣泛運用的成熟文字。西周金文無論從表意,還是書法藝術,已經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現代書法家也以臨摹西周金文為榮。因為殷商金文發現極少,在此就不多談。


西周金文的內容是關於當時祀典、賜命、詔書、征戰、圍獵、盟約等活動或事件的記錄,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金文字體整齊遒麗,古樸厚重,和甲骨文相比, 脫去板滯,變化多樣,更加豐富優美。西周是金文最為發達的時代。西周有銘文的青銅器不僅數量上比商代多,而且銘文字數要多很多。


西周金文可以分為早、中、晚三期、早期多以族微為多,字少有波磔,猶有商代遺風,但已有章法佈局。中期相當於穆、恭、懿、孝四世,筆畫均平,佈局完整,端莊質樸。晚期書法風格多樣,各顯風尚。

下面介紹5個具有代表性的西周青銅銘文。 《天亡簋》,是西周武王時期所作,銘文8行,76字,其書凝練平直,筆畫方圓兼備,大小相同,氣韻流動於字裡行間,金文本身圓渾凝重的特點已非常明顯。


《大盂鼎》,是西周康王時的作品,它是現存西周最大的鼎,腹內銘文19行,291字,字形長方,筆勢圓潤,字態生動,平靜中又有變化,字距、行距佈置精巧,端莊典雅。

《虢季子白盤》現藏於中國歷史博物館。銘文有8行,共111個字。記述虢季子受周王之命征伐獫狁,因功受賞。其書章法與以往不同,極其疏朗、恬淡。

《散氏盤》,為西周厲王時的作品,在乾隆年間出土,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銘文19行,共375字。此書橫勢強,字形圓轉,八面取勢,其一點一畫都好像是“顫筆”,直曲相間,韻味十足,有如字體騰空起舞,字字珠璣,有“大珠小珠落玉盤”之勢。


《毛公鼎》,為西周厲王時的作品,銘文32行,共497個字,銘文最長,意氣風發,其書亦雄闊渾淪,大有磅礴之勢。


前面說過,我們目前考古發現的甲骨文有兩種:殷墟甲骨和周原甲骨。殷墟甲骨文因發現於殷墟而得名,但目前僅此一家。殷墟發現有漢字5000個字,確認有1500個字,其他不能辨識。周原甲骨文從山西洪趙出土字骨起,北京昌平白浮、房山琉璃河、鎮江營、陝西岐山鳳雛、扶風齊家、強家、西安豐鎬地區、河北邢臺南小汪等9處西周遺址都發現了有字甲骨文。其中以陝西岐山鳳雛遺址出土數量較多且內容豐富。國內已發現的西周甲骨刻辭,總數約有1029字左右。從甲骨的文化遺存可以有一個基本的推斷,商的直接統治區域主要在殷墟附近地區;發展到西周,周王朝的統治區域已經遍佈陝西、山西、北京、河北、江蘇等廣大區域。

中華文明從渭水流域上游發跡,順河東進,孕育了伏羲氏、華夏氏、炎帝黃帝和夏商周文明,是中華民族的肇始之地。


清樂堂

文字的生成、發展過程橫貫人類史,最成熟的文字就是現在的簡體字,其它都是過程!過程中,發明創造文字的先祖們為了文字應用的方便,對文字進行了不間斷的歷史嘗試式修改!大致經歷了2個時期,第一個時期,用現代語言,叫"物語“時期比較貼切;第二個時期從刻畫符號開始,歷經金、篆、隸等有名、無名的文字歷程,才形成今天的簡體字。周代的這篇文字不是最早的,只屬這個過程中的一種,更不是最成熟文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