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雙忍:終南山——帝都的生態院落


黨雙忍:終南山——帝都的生態院落

文|黨雙忍

原本親密依偎的秦嶺與渭河,在進入關中腹地後,上演了“別開生面”的一幕:秦嶺微微向南收縮身軀,渭河緩緩向北移動舞步,山與河之間的距離,從10餘公里擴展到50餘公里。在將要離開關中腹地時,秦嶺又放開身軀,再度與渭河親密依偎,山河間距得以恢復。秦嶺與渭河“拱手相讓”,為“千年帝都”製造出理想的生態院落。這段由“收”到“放”的秦嶺,從黑河谷到灞河谷的秦嶺,即是大名鼎鼎的終南山。

終南何有?

《詩經·國風·秦風·終南》曰:“終南何有?有條有梅。君子至止,錦衣狐裘。顏如渥丹,其君也哉!終南何有?有紀有堂。君子至止,黻衣繡裳。佩玉將將,壽考不忘!”據說,這是最早記載“終南”一詞的文獻。顯然,“終南”一出場,就緊密聯繫著環境優美、物產豐富的生態,聯繫著達官貴人、錦衣玉食的生活。《詩經·小雅·天保》雲:“如月之恆,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壽,不騫不崩。如松柏之茂,無不爾或承。”這意味著終南山與“壽比南山”或“壽比南山不老松”相關聯。如果說終南山是那個時代“福祿壽”的代名詞,怕是一點也不為過。

面對終南山,唐太宗既顯露出一代帝王的霸氣,又表現出親近自然的仙氣。李世民《望終南山》:“重巒俯渭水,碧嶂插遙天。出紅扶嶺日,入翠貯巖煙。疊松朝若夜,復岫闕疑全。對此恬千慮,無勞訪九仙。”李白自然是仙氣十足,《望終南山寄紫閣隱者》:“出門見南山,引領意無限。秀色難為名,蒼翠日在眼。有時白雲起,天際自舒捲。心中與之然,託興每不淺。何當造幽人,滅跡棲絕巘。”王維、祖詠、孟郊擅長山水詩,當然免不了歌詠終南山。王維《終南山》:“太乙近天都,連山到海隅。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祖詠《終南望餘雪》:“終南陰嶺秀,積雪浮雲端。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孟郊《遊終南山》:“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高峰夜留景,深谷晝未明。山中人自正,路險心亦平。長風驅松柏,聲拂萬壑清。即此悔讀書,朝朝近浮名。”林寬的名氣不大,而其《終南山》飽含深意:“標奇聳峻壯長安,影入千門萬戶寒。徒自倚天生氣色,塵中誰為舉頭看。”無論喜怒哀樂,終南山都是帝都院落的經典景緻。

帝都院落中的生態元素,多與終南山息息相關。其中,龍首山、驪山,是終南山的兩大傑出子孫。在與終南山“別開生面”後,渭河並不寂寞,而是與龍首山、驪山相互關照。漢代資料記載,龍首山“長六十餘里,東北臨渭水,西南到樊川。”龍首山高處二十餘丈,低處五六丈。當帝都清除了森林植被後,“龍首”隱去了“山”形,露出“原”的面目。從自然地理考察,龍首原、樂遊原、少陵塬與終南山連為一體。龍首原(山)是漢唐長安城的根基,秦漢長安城在龍首原之北,隋唐長安城轉到龍首原之南,聞名世界的“千宮之宮”——唐大明宮即坐落在龍首原的中央。

驪山隔灞河與龍首原相望。驪山是一孤立地壘式斷塊山(1302米),因山形走勢如同一匹駿馬而得名。這裡雖不是帝都腹心,卻因景色優美而成為皇家園林、離宮別苑的精華所在。千百年來,這裡傳說著女媧“煉石補天”的故事,並一再發生改變中國歷史進程的事件。為博得褒姒一笑,周幽王“烽火戲諸侯”,一致“因笑失天下”。70萬民夫歷時39年為秦始皇營造陵寢,築得“世界第八大奇蹟”,也激起民憤,終致“斬木為兵,揭竿為旗。”秦亡分贓,新豐“鴻門宴”上,不乏美酒佳餚,卻暗藏殺機。“項莊舞劍,意在沛公”。楊貴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唐玄宗“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落得“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蔣介石固執“攘外必先安內”,張學良、楊虎城憤而起兵華清池,時稱“西安兵諫”。現在,著名的驪山風景名勝,一一將驪山歷史故事呈現。依託驪山森林風景資源,臨潼區開設了驪山森林公園,灞橋區開設了洪慶山森林公園。

黨雙忍:終南山——帝都的生態院落

來自終南山的河流水系,構成了帝都生態的水元素。灞河,古稱滋水。春秋時,秦穆公稱霸西戎後,隨稱之霸水,後加三點水,稱灞水。在灞河流域,有著極為豐富的人類遺址。從公主嶺藍田猿人,到半坡原始村落,瓜瓞連綿30餘處,時間跨越100萬年。尤為珍貴的是,這裡是華夏人祖、華夏聖母——華胥氏的伊甸園。可以想見,遠古時代,驪山之陽,終南之陰,滋水河畔,華夏聖母,採集狩獵,仙境一般,如夢如幻。

灞河接納了終南山東段北來之水,也接納了驪山西南來水,因而也成為渭河南岸流域面積最大的支流。灞河、洛河、丹江,“三河”同源而背流。灞河由東向西,繼而折向西北,在灞橋區納滻河水後在高陵縣境入渭河。洛河由西而東,由陝西而河南,在洛陽納伊水後在鞏義境入黃河。丹江由西北而西南,由陝西而河南,納老灌河水,奔湖北丹江口入漢江。沿灞河河谷進入丹江河谷,是帝都長安通往東南的孔道。

終南之峪

無巧不成書。灞河的正源,在地圖上的標註就叫“道溝峪”。相傳,西漢末年,劉秀逃避王莽追殺,至峪前急中生智,倒穿鞋入峪中躲藏。當追兵至峪口,顯見腳印朝外,又看巨巖壁立,即調師轉回,此峪遂名“倒回峪”,也叫“萬軍回”。劉秀手足並用,爬過高嶺入灞源,此嶺即“王爬嶺”。上馬時曾踏過的石頭即“上馬石”,刻“光武上馬之石”字跡今殘存。灞水青崗坪一巨松勢若飛龍,劉秀爬上橫臥樹枝。在黃袍加身後,劉秀賜名“龍頭松”。如今,貫穿中國東南和西北的大通道——滬陝高速公路(G40)由此穿越終南山,也為倒勾峪正名道溝峪。

道溝峪之西為流峪,“流峪飛峽”是一知名景區。流峪口西側,是著名的公王嶺藍田猿人遺址。流峪之西是藍田山,流淌的溪水曰藍溪,藍溪之上一橋曰“藍橋”,因此得名藍橋峪。至今,當地流傳著“夢斷藍橋”的故事。一個叫尾生的男子,與一個叫雲英的女子,相約在藍橋,因女子爽約,男子痴情守候,終葬身洪水。藍田山已不見經傳,代之而起的是王順山和玉山。玉山,因曾經出產藍田玉而得名。王順山,因紀念二十四孝之一的王順而得名。1980年代,先後開設了王順山森林公園、玉山森林公園、蓮花山森林公園。


沿藍橋峪盤旋而上,過藍田關(牧護關),入丹江河谷,即是古老的藍關道——從京都長安通往荊楚大地的帝國東南大道(走向與國道312一致)。藍關道始建商末周初,周秦漢唐,地位顯赫,僅次於帝國東方大道,即潼關道、中華廊道。因途經藍田關(牧護關),而稱藍關道;因經過武關,也稱武關道;因核心一段曾是商鞅封地,也稱商於古道。當年,唐憲宗迎法門寺佛骨入宮供奉,又送往各寺廟膜拜。韓愈企圖勸阻,因上《諫迎佛骨表》而惹怒了皇上。雖經人說情營救,仍被貶為潮州刺史,並責求即日上路。此事發生在正月,數九寒天,韓愈也不得不即刻出發,踏上藍關古道。當來到藍田關時,放眼莽莽群山,皚皚白雪,不免觸景生情,感慨萬千。於是道:“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欲為聖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唐代,江南士人多經藍關道前往都城長安以謀取功名,因而藍關道又稱商山道、名利路。白居易曾是這條古道上的常客。白居易《登商山最高頂》:“高高此山頂,四望唯煙雲。下有一條路,通達楚與秦。或名誘其心,或利牽其身。乘者及負者,來去何云云。我亦斯人徒,未能出囂塵。七年三往復,何得笑他人。”在《商山路有感》中白居易又寫道:“萬里路長在,六年身始歸。所經多舊館,大半主人非。”品讀兩位詩作,名利之路,並不是輕鬆之路。如今,人們喜歡將這條古道稱之為“秦楚古道”。因為它“通達楚與秦”,一頭連著秦國,一頭連著楚國。今日,陝西簡稱“秦”,湖北簡稱“楚”。

在藍橋峪口,藍關道旁,有一六朝古剎,名曰“水陸庵”,其原本叫做水陸殿。唐時,水陸殿與上、下悟真寺組成了一個佛寺群,宋、元、明、清曾多次重修。後因水毀,僅存水陸殿。水陸庵是藍關道上的景緻,以古代精巧彩塑聞名,人稱“小敦煌”。壁塑群融繪畫、圓雕、浮雕、樓刻為一體,於牆、梁、柱鑲滿三千七百多尊自然萬物塑像,栩栩如生,方寸之地,氣象萬千。

“終南之秀鍾藍田,茁其英者為輞川”。在灞河諸支流中,輞川河是僅次於滻河的第二大支流。輞川因河水潺湲,旋轉如輞得其名。峪內青山逶迤,峰巒疊嶂,溪流遍佈。“晚年唯好靜,萬事不關心”。王維在輞川購得宋之問所置“別業”,生活閒適恬靜,依山川水勢,植花木堆奇石,修築亭臺閣榭,20裡川穀,20處美景,20首詩畫,如夢如幻。輞川與王維,王維與輞川緊密連接在一起,兩者在中國山水詩畫中印記深刻。王維在輞川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也是終南隱士中的一員。在《終南別業》中王維寫道:“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著名田園隱逸派和山水行旅派詩人孟浩然也是一位終南隱士,與王維並稱“王孟”。孟浩然《歲暮歸南山》:“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白髮催年老,青陽逼歲除。永懷愁不寐,松月夜窗虛。”其實,有人真隱,有人假隱。《新唐書·盧藏用傳》記載:盧藏用想作官,隱居在終南山,藉此得到名聲達到作官目的。後來,司馬承禎想退隱,盧藏用建議隱居終南山。司馬承禎說:“終南山確是通向官場的便捷之道啊!”這便是成語“終南捷徑”的來歷。如今,福銀高速公路(G70)穿輞川而過,不再有當年王維享有的寧靜隱居,怕是通往官場之路也已經被堵塞。

2012年,陳忠實小說《白鹿原》由著名導演王全安搬上熒屏,白家和鹿家的故事耐人尋味,白鹿原也因此而名聲大噪。其實,白鹿原原本就是帝都文化“名原”。傳說,周平王東遷洛陽途中,原上曾有白鹿遊弋,戀戀不捨,由此得名白鹿原。因居灞水之上,古稱灞上。漢高祖劉邦“沛公軍霸上”,駐軍紮營處稱劉邦營,後世傳為劉家營。漢文帝劉恆(霸陵,灞河西岸原上),其生母薄太后(薄姬冢)亦葬於原上,故也稱灞陵原。北宋天聖年間,名將狄青徵西時在此安營紮寨,故也有狄寨原之稱。

從生態地理看,白鹿原分開了灞河與滻河。滻河是灞河最大支流,人們習慣將二者合稱為“滻灞”。滻河有“三源”:東源岱峪,河源雲臺山,谷幽林秀。其下,有漢上林苑之鼎湖延壽宮,承載著黃帝昇仙的傳說。中源,也是滻河正源,曰東湯峪,又名石門峪,河源月亮石。“桃花三月湯泉水,春風醉人不知歸。”在此泡湯已有千餘年曆史。“石門泉暖”即是說東湯峪溫泉。在石門峪的後山,開設了陝西省紫雲山森林公園。庫峪是滻河西源,在藍田、長安交界處,因其水“苦”,轉“苦”為“庫”而得名。庫峪水出光頭山,也稱太興山,亦有“鐵武當”之名。庫峪內開闢有庫穀道,其上開設陝西省太興山森林公園。

以庫峪為界,庫峪之東是帝都生態院落的“東院”。庫峪向西,即進入了潏河流域,也進入了帝都生態院落的“中院”。少陵塬橫臥在滻河與潏河之間,漢代以前,少陵原曾稱鴻固原、鳳棲原,其地勢高亢,視野開闊,北望長安,南眺秦嶺。漢宣帝葬與此原,因是古杜柏國所在,秦代設杜縣,漢宣帝陵曰杜陵,漢代設杜陵縣,故名杜陵原。漢宣帝許皇后葬於此原,墳冢比杜陵小,習慣稱之少陵,故名少陵塬。少陵塬向北延伸出樂遊原,秦代設宜春苑,漢代設樂遊苑,唐代稱樂遊原。樂遊原是唐長安城的最高點。李商隱《樂遊原》:“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著名的“曲江”即是少陵塬向樂遊原過渡地帶的一處天然溼地湖泊。

少陵塬東側是滻河之庫峪水,西側是潏河之大峪水。大峪,古稱義谷,也稱大義谷,今簡作大峪。大峪是潏河河源。唐以前,潏河是渭河一級支流,納小峪、太乙峪、土門峪水後,沿今皂河(也稱漕河、飛渠)北流,從漢長安城西入渭河。現在,潏河與滈河在香積寺附近合流,於鄠邑區秦渡鎮附近注入灃河。

大峪水源自光頭山(太興山),與乾佑河背流。北周保定二年(562)自義谷至柞水修築“義穀道”。沿乾佑河-旬河順流而下,可直達金州(今安康)。這是古代長安通往安康的最便捷孔道。唐代貞觀八年(634)李世民整修義穀道,開元五年(717)李隆基整修義穀道,棧道木板改用石條。北宋乾德二年(964)設乾佑關,亦稱舊縣關。南宋割乾佑畀金,貞元二年(1154)加寬義穀道。明天啟三年(1623)圍剿李自成補修義穀道。

大峪之西是小峪,小峪不小,尚在“長安八大峪”之列。《水經注》載其名曰“錫谷”,後諧音“錫”而“小”。在小峪出山口,其河畔有地名一曰“王莽”,一曰“劉秀”。據說,王莽篤信方家術士之言,雲劉秀有天子之氣,而此時劉秀正在長安太學讀書。於是,王莽帶兵追殺。劉秀聞知,慌忙逃跑,王莽軍追之。因天色已晚,不辨行跡,各自歇息。第二天劉秀僥倖逃脫。後來,王莽駐軍的村子叫王莽村,劉秀藏身的村子叫劉秀村。


黨雙忍:終南山——帝都的生態院落

小峪的西鄰居即是名聲顯赫的太乙峪。太乙峪頭頂“四大光環”。其一,“終南山”光環。“武帝愛神仙,燒金得紫煙。”漢武帝曾在此建太乙宮,祭祀太乙神。這也是終南山稱之太乙山的來歷。在地圖上,太乙峪溝堖山頂標註“終南山(2604米)”,這裡是終南山地理標誌所在。其二,“秦嶺終南山世界地質公園”光環。秦嶺終南山世界地質公園由翠華山山崩地貌園區、驪山裂谷地壘構造園區、冰晶頂韌性剪切帶與構造混合巖化園區、玉山島弧型花崗岩峰嶺地貌園區、南太白板塊碰撞縫合帶與第四紀冰川園區等五大板塊組成。其中,翠華山山崩地貌是“秦嶺終南山世界地質公園”的核心景區,山崩遺蹟規模僅次於塔吉克斯坦的Usoi山崩和新西蘭的Waikaremoana山崩,居世界第三。若論單個崩石體積,則居世界第一。翠華山素有“中國山崩奇觀”、“地質地貌博物館”之稱。其三,“終南山國家森林公園”光環。1992年,開設陝西終南山國家森林公園,劃分為南五臺、翠華山、石砭峪、羅漢坪四個景區,主要景點多達58個。其四,“佛教聖地”光環。山上有“五峰”,分別名曰清涼、文殊、捨身、靈應、觀音。“五峰”暗合“五臺”,由此得來五臺山之名。因與耀縣的五臺山(藥王山)遙遙相對,所以稱之南五臺。山上曾有寺廟數百座,多歷經戰亂荒廢。現存觀音寺、五佛殿、圓光寺、西林寺、聖壽寺塔等。其中聖壽寺塔建於隋代,為西安現存最早的佛塔。南五臺峰巒重疊,風景秀麗。《關中通志》評價道:“今南山神秀之區,惟長安南五臺為最”。

經潏河諸流沖刷,形成了一個小川道,即是著名的樊川。樊川夾於少陵原與神禾原之間,土肥水美,景色秀麗。據說,樊川之“樊”,乃樊噲之“樊”。樊川是漢高祖劉邦封給樊噲食邑,今樊村即樊噲花園遺址。唐時,城南樊川桃樹連片,在清明時分,崔護郊遊至此,叩門求飲,柴門之內一美貌女子倚桃而立,令崔護銷魂蕩魄。次年清明,崔復往尋之,卻未見女子。於是,題詩門扉,崔護《題都城南莊》:“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由此引出一段韻事,二人終成眷屬。傳統劇《金碗釵》、《人面桃花》、《借水贈釵》皆述其事。崔護也因一首詩而名垂青史。出生於長安的著名散文家杜牧,年輕時寫作名著《阿房宮賦》,晚年居樊川別墅(今瓜洲村),號稱“樊川居士”,後世人稱“杜樊川”,以《樊川文集》傳世。盛唐時代,樊川僧侶雲集,先後建成牛頭寺、華嚴寺、興國寺、興教寺、雲棲寺、禪經寺、洪福寺、觀音寺,合稱“樊川八大寺”。真可謂一步一珠璣。帝王將相、才子佳人、和尚道士,傳聞軼事俯拾皆是。


太乙峪西鄰石砭峪,因古時谷口有巨石如鱉得名石鱉谷,又叫石壁谷、石鱉峪,後諧音石砭峪。石砭峪是滈河河源,溝堖是終南山“牛背梁”,西安-安康鐵路、包茂高速(G65),均經過石砭峪,穿越“牛背梁”。石砭峪的西鄰是天子峪,相傳因唐高宗李治生於峪內而得名。峪內至相寺又名國清寺,始建於隋文帝開皇初年,古木環繞,景色秀美。隋唐極盛,高僧輩出。寺內遺碑銘曰“終南正脈,結在其中”。天子峪的西鄰是抱龍峪,原名豹林谷。據說,出生天子峪的皇帝是被人從抱龍峪抱出山。抱龍峪向西是子午峪,古稱子午谷。子午峪不大,森林植被也乏善可陳。然而,此峪氣場大、故事多。古代稱北方為子,南方為午。黃土高原上有子午嶺,西安有子午大道,終南山前有子午鎮,穿過子午峪,秦嶺之中有子午道、子午河,至漢江岸邊也有一個子午鎮。由這諸多“子午”構建出中國本初“子午線”。如今的子午峪失去了昔日的繁華。子午峪西側是灃峪,1958年開通了經由灃峪口的“西萬公路(G210)”。而在此前,從子午峪進山,翻山入灃峪喂子坪,沿灃峪而上,過子午關(石羊關),翻越秦嶺入旬河河谷,經旬陽壩再翻越平河梁,沿長安河入子午河,形成一條南北向古道——子午道,也稱子午棧道。劉邦赴漢中就任“漢王”通過此道。王莽執政期間,升級子午道,設子午關,使其成為連接關中-漢中-巴蜀的一條國道,也是帝都的西南大孔道。“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能讓楊貴妃開“笑顏”的荔枝,就是經子午道直達長安,因此,子午古道也有“荔枝道”之名。

石砭峪、天子峪、抱龍峪、子午峪水,皆匯入了滈河,並與潏河在香積寺合流。經滈河諸流沖刷,形成的平川即著名的御宿川,也就是今之王曲川。御宿川比樊川大,“王曲川一個彎,勝過樊川一個川。”在漢上林苑,曾設御宿苑。《三輔黃圖》卷四:“御宿苑,在長安城南御宿川中。漢武帝為離宮別院,禁御人不得入。往來遊觀,止宿其中,故曰御宿。”神禾原在御宿川與樊川之間,是潏河與滈河的分水嶺。為什麼稱神禾原?一說,遠古時炎帝神農氏治天下,教稼百穀,有仙鶴銜穀穗降於此地,後人傳稱為神鶴原。另一說是,貞觀元年,唐太宗李世民巡遊此地,見一禾生雙穗,呼其神禾,由此得名神禾原。

灃峪是“長安八大峪”之首,也是灃河的正源。其源區是鳳凰嘴、麥秸磊(光頭山),與旬河同源而背流。麥秸磊(2887米)峰頂高山草甸、天然盆景,格外迷人。登峰可西眺“太白積雪”,東觀“華嶽仙掌”,南望茫茫林海,北瞰八百里秦川。韭菜灘、駱駝峰、蛤蟆石,形象逼真。1992年批准設立陝西省灃峪森林公園,觀音山、萬華山、青華山、灃德寺、淨業寺(律宗祖庭)、古子午桟道和紅軍灃峪口會議遺址等景點紛呈。灃峪之東一小峪曰黃峪,峪內一小村曰黃峪寺村,此處是唐代著名行宮——翠微宮所在,也是李世民臨終之地。李白詩歌:“初登翠微宮,復憩金沙泉。踐苔朝露滑,弄波夕月圓。飲彼石下流,結蘿宿溪煙。鼎湖夢淥水,龍駕空茫然。”灃峪之西是祥峪。在祥峪與灃峪之間有一古寺——古觀音禪寺,建於唐貞觀年間,為終南山千年古剎之一。寺內有一千年銀杏樹,據傳為唐太宗李世民手植。祥峪內大鍋寺、興神寺、五神廟、大悲寺、靈巖寺、閻王廟、玉泉廟等,多為明、清所建。2000年開設陝西省祥峪森林公園。


高冠峪是長安、鄠邑兩區的界峪,因山內石帽峰似巨人頭戴高帽而得名。高冠峪口高冠潭上有高冠瀑布,“崖口懸瀑流,半空白皚皚。噴壁四時雨,傍村終日雷”。高冠峪西側有一小峪,名曰“紫閣峪”。漢代張良在此無量洞避暑,北周時法藏、唐代高僧道宣、楚金、飛錫、慧昭均曾在此修行。李白《君子有所思行》:“紫閣連終南,青冥天倪色。憑崖望咸陽,宮闕羅北極。萬井驚畫出,九衢如弦直。渭水銀河清,橫天流不息。”紫閣峪之西為太平峪,因隋朝時代在此建太平宮而得名。太平峪溝堖冰晶頂是終南山最高點(靜峪腦3015米)。2004年建成太平國家森林公園,2009年成為秦嶺終南山世界地質公園的一部分。內有瀑布群,瀑下皆有潭,飛瀑入潭,激起千層霧,形成萬道虹,尤以彩虹瀑布、玉帶飛瀑、仙鶴橋瀑布、龍口飛瀑引人入勝,稱得上是“終南山中九寨溝”。在圭峰山下,高冠河與太平河口之間,有著名的草堂寺。東晉末年,後秦姚興皇帝曾在此建逍遙園,後迎西域高僧鳩摩羅什在此苫草為堂,翻譯佛經。“草堂煙霧”是關中八景之一。清朱集義曾寫道:“煙霧空濛疊嶂生,草堂龍象未分明。鐘聲縹緲雲端出,跨鶴人來玉女迎”。

黨雙忍:終南山——帝都的生態院落


灃河之“灃”

灃河之“灃”本來就是水量豐沛的意思。灃河接納祥峪、高冠峪、紫閣峪、太平峪等峪口來水後,繼而接納潏河(滈河)水,一路向北,經咸陽市秦都區灃西鄉、灃東鄉漁王村入渭河。這樣,灃河就匯聚了終南山中段北麓的全部水源,由此也成為長安城最重要的水源。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城市之源、帝都之源。一部西安城市史,一部長安帝都史,也是一部灃河開發利用的歷史。

3000多年前,周王室從周原來到灃河流域,先在灃河西岸營建豐邑(今長安馬王),後將重心轉移至灃河東岸,建造了鎬京(今長安斗門),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稱“京”的地方。終南山在鎬京之南,所以也稱之為周南山。在灃河兩岸,周王室相繼建設了靈臺、靈沼、靈囿。靈臺是與神靈相通的土臺,靈沼是與神靈相通的水池,靈囿是與神靈相通的苑圃,以這種方式來和諧神、魂、魄的關係。靈臺、靈沼、靈囿有著天然的內在聯繫。建築靈臺,需從周邊平地起土。《三輔黃圖》記載靈臺:“高二丈,周以百二十步。”在靈臺取土之處形成窪地,河水入窪成溼地湖面,這就是靈沼(今長安靈沼)。以靈臺、靈沼為基礎,予以設施配套,佈局果木蔬菜園圃,放養動物,便形成靈囿。《詩經·大雅·文王之什》中有一首《靈臺》,80個字生動反映了營造靈臺的場景:“經始靈臺,經之營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經始勿亟,庶民子來。王在靈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鳥翯翯。王在靈沼,於牣魚躍。虡業維樅,賁鼓維鏞。於論鼓鍾,於樂辟雍。於論鼓鍾,於樂辟雍。鼉鼓逢逢。矇瞍奏公。”詩歌讚美文王設計建造靈臺,百姓愛戴文王,自發參與建設,幹勁大,工期短。當靈囿竣工,文王來到,肥肥的母鹿,潔白的鳥兒,溫順乖巧,悠然自得。池裡的魚兒,歡呼雀躍。繞靈臺、靈沼修建靈囿,被認為是中國古典園林的早期形式,也是後來皇家園林的模板,被尊稱“古典園林的始祖。”此後,“囿”的規模成為統治者地位象徵。靈囿也由專指周室苑囿到泛指帝王園林。

秦國定都咸陽後,即開始在渭河南灃河流域的建設。秦惠王即位後,勵精圖治,實施以咸陽為中心的宮苑計劃,並開始建設阿房宮。後來,秦始皇成為“千古一帝”,開始實施大規模建設,阿房宮與萬里長城、秦始皇陵、秦直道合稱秦始皇“四大工程”。擴建阿房宮是秦始皇大咸陽計劃的一部分,也是秦帝國新朝宮,後世譽為“天下第一宮”。《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始皇以為咸陽人多,先王之宮廷小,吾聞周文王都豐,武王都鎬,豐、鎬之間,帝王之都也。乃營作朝宮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三丈旗。周馳為閣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巔以為闕。為複道,自阿房渡渭,屬之咸陽,以象天極閣道絕漢抵營室也。阿房宮未成;成,欲更擇令名名之。作官阿房,故天下謂之阿房宮。”阿房宮在潏河古河道之西,灃河之東。沿阿房宮中心線向南延伸,正對著終南山灃峪口。“表南山之巔以為闕”,意味著以終南山為大咸陽城郭南緣,可見氣派之大。阿房宮是大咸陽的幾何構圖中心,是秦新帝都的政治中心,也是秦上林苑的中心。從公元前350年秦孝公在渭南佈局上林苑,到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亡,秦上林苑建設持續了140年。秦上林苑內,森林蔥翠,樹木繁茂,時而有野獸出沒,則是皇帝射獵之物。兇猛的野獸,被關進了“籠子”,因此,上林苑內有狼圈、虎圈,在一旁修築臺、觀之類建築。

劉邦也非常喜歡上林苑。《漢書·蕭何傳》雲:“後何為民請曰:‘長安地陿,上林中多空地,棄,願令民得入田,毋收稿為獸食。’上大怒曰:‘相國多受賈人財物,為請吾苑!’乃下何廷尉,械繫之。數日,王衛尉侍,前問曰:‘相國胡大罪,陛下系之暴也?’上曰:‘吾聞李斯相秦皇帝,有善歸主,有惡自予。今相國多受賈豎金,為請吾苑,以自媚於民。故系治之。’”可見,蕭何建議開放上林苑,讓百姓來耕作,而劉邦不答應。漢惠帝二年(公元前193年), 在今興平城西30裡興建黃山宮,這是史料記載漢代在上林苑的第一處建築,也足見漢初“黃老之學”的突出地位。漢文帝在上林苑為太子建了一個“園中園”。《西京雜記》載:“文帝為太子立思賢苑以招賓客。苑中有堂隍六所。客館皆廣廡高軒,屏風帷褥甚麗”。漢武帝實施了擴建上林苑的計劃。“於是,上以為道遠勞苦,又為百姓所患,乃使太中大夫吾丘壽王與待詔能用算者二人,舉籍阿城以南,周至以東,宜春以西,提封頃畝,乃其賈直,欲除以為上林苑,屬之南山。又詔中尉、左右內史表屬縣草田,欲以償鄠杜之民。吾丘壽王奏事,上大說稱善。”楊雄《羽獵賦》:“武帝廣開上林,東南至宜春、鼎湖、御宿、昆吾;旁南山,西至長楊、五柞;北繞黃山,濱渭而東。周袤數百里。”司馬相如《上林賦》:“終始灞滻、出入涇渭。灃鎬澇潏,紆餘委蛇,經營乎其內。蕩蕩乎八川,分流相背而異態。東西南北,馳騖往來。”據此,後來常將灞、滻、涇、渭、灃、澇、滈、潏合起來,稱之“長安八水”。其實,原本是“上林苑八水”。這“八水”中,灞、滻、潏、滈、灃、澇是來自終南山的渭河支流,可以稱之“終南六水”。其中,灞水、滻水合流,即今之灞河;潏水、滈水注入灃河。澇河古稱潦水,潦與澇相通,皆是雨水過多,水淹,積水的意思。澇河以西至黑河是終南山西段,也是帝都生態院落的“西院”。這“西院”在“地肺山:野性生靈的天堂地”一節已有詳細論述。澇河源出澇峪靜峪腦(冰晶頂),接納了皂峪(皂河)、甘峪溝(甘河)、慄峪(慄峪河)之水,在鄠縣西域形成渼陂湖。杜甫、岑參、韋應物、溫庭筠等曾在渼陂湖泛舟遊宴賦詩。至宋代,渼陂仍是“翠峰橫前,修竹蔽岸,澄波浸空,上下一碧,信乎其氣象清絕,為關中山水最佳處也。”

黨雙忍:終南山——帝都的生態院落


上林苑“終南六水”實是“終南三水”:灞、灃、澇。灞河居東,澇河居西,灃河居其中。也正是因為“居其中”的位置,灃河開發歷史最長,利用強度也最大。西漢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漢武帝在灃河以東岸開鑿昆明池,遺址在今長安區斗門街道石匣村、上泉北村、灃鎬村、孟家寨、萬村、張村、馬營寨、白家莊一帶,面積10平方公里。《漢書·武帝紀》註釋:西南“有越雋、昆明國……故作昆明池象之以習水戰”。經考證,為長安城供水是修築昆明池的重要目的之一。隋開皇年間修建永安渠,從香積寺西引滈水。經今赤欄橋、郭杜、第五橋,由城南大安坊西街入城。開鑿清明渠引潏水,經今韋曲、塔坡、三爻,由大安坊入城。唐開元年間開鑿黃渠,由大峪河(龍渠村)引水,經鮑陂調蓄,曲折北流,注入曲江。明成化元年開通濟渠,北流至郭村轉東築堤至安定門入城。後復由潏河碌碡堰引水入。明清兩朝,以至民國,曾多次疏浚。以農田灌溉而言,明代以前在灃河東岸開灃河渠(俗稱張王渠)引水灌田,明代在灃河西岸開高橋渠(韓家莊渠)。清代在灃峪口灃峪河東岸開三官渠,在三官渠口以下灃河西岸開無名渠,在無名渠口以下灃河東岸開暖泉渠,在高冠河西岸開草堂堰、肖家堰,在石砭峪口河西岸開金家堰,在大峪河南岸開王家堰。1940年代,在灃河、潏河交匯口東岸開灃惠渠,灌細柳、義井、鎬京農田。

解放後,1950年代建設石砭峪水庫、大峪水庫,1970年代建郭杜水庫、甘河水庫、灃西自動閘水庫、斗門自動閘水庫、小峪水庫。1950年代建成潏惠渠,自潏河右岸設閘引水,西北流經韋曲、上塔坡、東江村,東北流經瓦衚衕、金花路雨水渠入興慶湖。1950年代,在灃峪口橋以上東岸開灃峪渠,灌上王、大新農田。在石砭峪口內河東岸開神禾渠,引水入神禾原,1977年神禾渠改建為石砭峪水庫東干渠。1960年代,在灃峪口公路橋下開底欄柵工程,引水入灤鎮灌區。1970年代,開始大量利用地下水資源,沿灃河一帶及河西開鑿深井若干。1980年代,由大峪水庫為城河供水,由石砭峪水庫向城市供水。

“長安三千金世界,終南百萬玉樓臺。”長安有佛教“第二故鄉”之稱,一度是世界著名的佛教翻譯與傳播中心。四大佛經翻譯家——鳩摩羅什、玄奘、義淨、不空,分別在四大譯場——草堂寺、大興善寺、大慈恩寺(大雁塔)和大薦福宮(小雁塔)譯經。中國曆代漢譯佛典4700餘部,多半出自長安。佛法本一昧,因接受者智慧、福德程度,也即根性高下不同,生存時代與發展環境差異,自然出現認知與修行的差異,也就出現了不同流派。最近年代,興起了對漢傳佛教祖庭的熱烈討論。一般認為漢傳佛教分八大宗:三論宗、禪宗、天台宗、華嚴宗、唯識宗、律宗、淨土宗和密宗。這八大宗祖佈教傳法之處即是“漢傳佛教八大祖庭”:禪宗祖庭——少林寺、天台宗祖庭——國清寺、三論宗祖庭——草堂寺、唯識宗祖庭——大慈恩寺(大雁塔)、律宗祖庭——淨業寺、淨土宗祖庭——香積寺、華嚴宗祖庭——華嚴寺、密宗祖庭——大興善寺(小雁塔)。禪宗祖庭少林寺在河南、天台宗祖庭國清寺在浙江,其餘漢傳佛教六大祖庭均在帝都長安、灃河流域、終南山下。

“一片白雲遮不住,滿山紅葉盡為僧。”所以在長安出現這般世界罕見的佛教盛況,除“大唐盛世”的因素外,也與終南山下優美的生態環境密切相關。比如輞川,如果現在去看,一定會覺得實在普通,而在一千三百多年前,輞川的美麗令人驚豔不已!王維《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王維嘯傲林泉,隱避消俗,多詠山水田園,用天使般的語言,向後人記述了唐時的美麗輞川。王維參禪悟理,學莊信道,精通詩、書、畫、音樂等,以詩名盛於唐,贏得“詩佛”美名。王維是長安佛家寺院常客,留下了異常美妙的文字,讓我們去了解淨土宗祖庭唐時的環境之美。王維《過香積寺》:“不知香積寺,數里入雲峰。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禪製毒龍。”香積寺位於終南山下子午谷正北,神禾原西畔,樊川與御宿川在此擁抱,鎬河與潏河匯流縈繞,整個寺院幽而不僻,靜而不寂。寺內現存善導塔,修建於公元681年。公元706年,即中宗李顯神龍二年,修建香積寺,以祭拜佛教淨土宗門徒善導和尚。善導和尚是山東臨淄人,在終南山修行,著有《觀無量壽佛經疏》、《般舟贊》等。王維描繪的香積寺生態畫卷今日已經難覓蹤影,不是詩人出了問題,也不是我們的思維出了問題,而是滄海桑田,生態環境出了問題。


黨雙忍:終南山——帝都的生態院落

如果再將時光倒推1000年,來看看漢代終南山下上林苑的曼妙。“君未睹夫巨麗也,獨不聞天子之上林乎?”“東西南北,馳鶩往來,出乎椒丘之闕,行乎州淤之浦,徑乎桂林之中,過乎泱莽之壄。汩乎混流,順阿而下,赴隘陿之口。觸穹石,激堆埼,沸乎暴怒,洶湧滂湃。”“於是乎崇山矗矗,巃嵷崔巍,深林巨木,嶄巖參差。九峻嵕巀,南山峨峨,巖阤甗錡,嶊崣崛崎。振溪通谷,蹇產溝瀆,谽呀豁閜,阜陵別塢,崴磈嵔廆,丘墟堀礨。”“於是乎周覽泛觀,縝紛軋芴,芒芒怳忽。視之無端,察之無涯。日出東沼,入虖西陂。其南則隆冬生長,湧水躍波,其獸則庸旄貘犛,沈牛麈麋,赤首圜題,窮奇象犀。”“於是乎離宮別館,彌山跨谷。高廊四注,重坐曲閣,華榱璧璫,輦道纚屬,步櫩周流,長途中宿。夷嵕築堂,絫臺增成。”“於是乎盧橘夏孰,黃甘橙楱,枇杷橪柿,楟柰厚朴,梬棗楊梅,櫻桃蒲陶,隱夫薁棣,荅沓離支。羅乎後宮,列乎北園,貤丘陵,下平原。揚翠葉,杌紫莖,發紅華,垂朱榮。”“於是乎玄猨素雌,蜼玃飛蠝,蛭蜩蠼蝚,獑胡豰蛫,棲息乎其間。長嘯哀鳴,翩幡互經,夭矯枝格,偃蹇杪顛。隃絕梁,騰殊榛,捷垂條,掉希間,牢落陸離,爛漫遠遷。”“於是乎背秋涉冬,天子校獵。乘鏤象,六玉虯,拖蜺旌,靡雲旗,前皮軒,後道遊;孫叔奉轡,衛公參乘,扈從橫行,出乎四校之中。”透過司馬相如《上林賦》中華麗辭藻,我們感受到了大漢王朝的盛世氣象,感受到了上林苑的恢宏巨麗,感受到兩千年前終南山下的生態環境之美。也許,對今天的人們來說,上林苑最精彩部分是由山水與動植物構成的生態畫卷,美麗的田園風光。上林苑與終南山連為一體,上林苑中的動植物接續了秦嶺野生動植物。上林苑中的動植物維持了野性世界特色。漢長帝都以這個野性世界為基礎,點綴人了工建築,培植了景觀園林、生產園林和動物圈舍。

長安有不少稱之為“曲”的地方。杜曲、韋曲、王曲、章曲、宣曲……其中,杜曲是杜氏家族世居地,韋曲是韋氏家族世居地。在當世,杜、韋兩大家族顯赫齊名,俚語所謂‘城南韋杜,去天尺五’也。這些“曲”,實際是河流拐彎的地方。長安“曲”多,反映了終南山來水河流曲折的實際。在經過長期開墾後,河川面貌發生巨大變化,以致今日要為為何叫“曲”而爭論不休!長安最著名的“曲”,當然要算“曲江”,但曲江不是“江”。這裡原本是上林苑中一片天然溼地湖泊,秦時曾建離宮——宜春宮。漢武帝時因水波浩渺,池岸曲折,“形似廣陵之江”,取名“曲江”。所以稱“江”,足見其“大”。此“江”中,曾有岸曲而長的洲,稱“隑州”。《漢書·司馬相如傳》:“臨曲江之隑州兮,望南山之參差。”隋代修建大興城,納曲江入城廓,稱芙蓉池。唐代營建曲江,鑿黃渠,闢御苑,築夾城,建大雁塔,修新開門……“曲江流飲”是名冠京華的遊賞勝地。白居易“細草岸西東,酒旗搖水風。樓臺在花杪,鷗鷺下煙中……”此時的曲江,已是一處人工溼地景觀。時至唐末戰亂,人造“曲江池”因缺少來水而乾涸,終被田圃替代。此後,帝都離開長安,且漸行漸遠,一去不復也。


“綠色水庫”

終南山是“綠色水庫”,水資源量佔關中地表水資源總量的一半。昔時曾講:“八水繞長安”。如今常言:“八水潤西安”。今日之西安,其規模、其盛況,超過以往任何一個時代。“潤西安”之水,也遠非往日之“八水”。大西安大引水,不僅從黑河,也從石頭河引水。而黑河、石頭河,已經分別引入漢江支流湑水河、褒河之水。目前,從漢江黃金峽至黑河金盆水庫的“引漢濟渭”正在進行時,其核心是“濟關中”、“濟西安”。現代西安是國際化大都市,需要終南山北麓的渭河支流之水,也需要秦嶺南麓的漢江之水。


黨雙忍:終南山——帝都的生態院落

自從3000多年前開啟長安帝都的那一刻起,終南山下農業化浪潮滾滾,人們清除終南山下的原始植被,繼而連次生植被也被清除了,代之而起的是人工粗略雕琢的田園系統。以至今日,工業化、城市化浪潮,一浪高過一浪,村莊、城鎮,以及彼此鏈接的道路,以高樓大廈為主體構成的水泥森林替代了以動植物為主體構成的森林生態系統。原本“雍容華貴”的帝都生態院落,變得“衣不蔽體”,甚至“千瘡百孔”。在終南山上,原本“茂密烏黑”的一頭秀髮,也日漸“花白稀疏”。慶幸的是,在終南山主脈保有最後的相對完整的生態系統,這也是終南山生態修復的最後希望。1986年設立陝西省牛背梁自然保護區,將東西長28公里,南北寬約15公里的終南山主脈保護了起來。這等於是保護了終南山的“命根子”,也是保護了終南山的生態“種子”。

每當霧霾來臨之時,都城的人就會想到終南山,想到大秦嶺。過去,去遊山玩水,賞心悅目,現在也為了躲避霧霾。也許,我們應該有更多生態自覺:我們的生活生產用水,生態景觀用水,來自於終南山,來自於大秦嶺。長安與終南山、西安與大秦嶺,始終是一個緊密的水圈、生態圈,也是一個唇齒相依的生命共同體。終南山曾美麗富饒,享有“惇物山”美名,是哺育、護佑千年帝都的“綠都終南”。“帝都長安”與“綠都終南”處在同一個生態院落,一損俱損,一榮俱榮。保護“帝都長安”,必保“綠都終南”。現代西安,必生態院落優美的西安。 保護“綠都終南”,就是保護“生態家園”。在重振漢唐雄風,夢幻“千年帝都”的時候,我們應該更多關照“綠都終南”。在保護好“牛背梁”的同時,“綠都終南”、“綠都秦嶺”,我們還可以做得更多、更徹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