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地產之王龍湖集團是怎樣煉成的?

說起地產股,這兩年沒人比得上龍湖。2019年以來,龍湖集團(00960.HK)股價漲幅接近138.98%,2017年以來股價漲幅近400%!

這哪裡是地產股的走勢,分明是一隻消費股。話雖有點誇張,不過龍湖的估值待遇確實讓其他同行公司羨慕不已。

曾幾何時,新城控股(601155.SH)也有這麼風光過。2019年老王出事前,新城依託吾悅把商業地產的故事,講得有聲有色,公司股票也一度成為投資人追捧的對象。

當時,新城控股的市盈率高達12倍,同期房地產開發企業的市盈率則普遍只有6、7倍。但新城“暴雷”後,投資人則對其失去了信心。

轉眼間,龍湖市盈率高達12倍,而新城只有不到6倍。從這個角度上說,這兩年商業地產行業最大的故事莫過於:新城掉隊,龍湖崛起。

說來也奇怪,明明都是在城市建商場運營,銷售額和租金收入差距也不大,但市值為什麼相差3倍多?

資本市場有一個“毛病”,只要看起來商業邏輯通了,股價就會很快被打飛天。相比新城,龍湖顯然把它的商業地產故事邏輯理順了。

本質上講,商業地產是一場資金成本的遊戲。在這場回報率7%的“資本遊戲”裡,龍湖的贏面比新城大得多。

表面上看,新城和龍湖經營的商場出租回報率都只有7%左右,但龍湖2019年借貸成本只有4.5%,遠遠低於新城的6.7%。更低的資金成本,意味著更強的盈利能力。

此外,衡量商業地產價值,能否順利套現也是重要一環。龍湖佈局集中在一二線城市,而新城佈局集中在三四線城市,龍湖套現離場比較容易,新城可能會陷入有價無市的窘境。

從這個角度,也就不難理解市場為什麼願意用真金白銀,把龍湖捧成商業地產之王了。


/ 01 /

新城掉隊,龍湖崛起


房企“一哥”萬科也養豬了,當時大家都很詫異,但仔細一想,其實也沒什麼,天下生意,無非兩種。辛苦幹一季,收一季小麥,是一種;買一塊地年年收租,旱澇保收,是另一種。

一錘子買賣的賣房子生意屬前者,這不是長久之計,找到可持續經營的業務,也就是旱澇保收的生意才是王道。

不少房企把算盤打到了商業地產上。住宅開發掙快錢,但受週期影響大,把掙來的錢沉澱到商業地產裡,靠商業地產獲得穩定現金流,掙穿越週期的錢。比如融創的文旅、新城和龍湖的商場等等,但形成規模且可快速複製的並不多。尤其文旅項目,本身週期長,註定很難快速做大規模。

因此,成功轉型商業地產,並受到市場青睞的房企鳳毛麟角。前幾年,新城控股住宅加商業(經營吾悅廣場)的模式,備受投資人認可。19年新城老王出事之前,公司市盈率維持在8倍,比大部分房企估值高出30%以上。

核心就在於市場看到,通過商業地產開發,新城可以由過往的純開發型,逐漸過渡到經營型,這樣就不用擔心公司規模見頂收縮的問題了,同時資本市場也願意給其較高估值。

但老王出事,公司資金鍊出現問題,投資者則開始對其失去信心。而龍湖這家過往市場關注度並不高的房企,最近兩年卻不知不覺成為了追捧的對象。

從股價表現來看,最近兩年在房企股價整體震盪下行的背景下,龍湖股價卻逆勢持續上漲,翻了一倍。截至10月19日市盈率更是高達12倍,比行業內其他房企高出1倍以上。

話說回來,如果只是看經營模式,龍湖和新城的並無差別。它們都主要是依靠商業綜合體低價拿地,開發的房子容易賣出溢價,商業綜合體自持運營,逐漸轉型成為一家商業地產公司,降低對開發業務的依賴。

那為什麼只有龍湖獲得市場的認可呢?

答案是,龍湖真正講通了商業地產的經營邏輯,投資者對其估值,逐漸向商業地產靠攏。而新城的經營模式看似與龍湖一樣,但卻存在著缺陷。


/ 02 /

龍湖把商業地產的故事講通了


在龍湖描繪的商業地產故事裡,“穩”是核心。

“我們對規模的認知,設定租金增長年化30%左右,按照目標慢慢跑沒有問題。”龍湖CEO邵明曉曾說過,龍湖回款的10%作為上限,用於持有型物業,“我們不會突破這些指標,以保證商業穩健的勻速增長“。

這樣做的優點是,投資長期物業能作為風險蓄水池,獲得穩定現金流。龍湖的租金收入由2017年的25.9億元增至2019年的57.9億元,年複合增速在49%左右。

不足就是規模拓展速度相對較慢。如2015年至2019年,龍湖營收僅增長2.18倍,同期行業內收入增長3倍、5倍的房企則比較常見。也有投資者詬病,龍湖在2015年前後拿地規模不足,槓桿不足,讓其錯過一次豪賭週期的機會。

但於當下來看,龍湖對地產股估值有著更深刻理解。2000多億銷售額就能做到2500億市值,它知道如何“四兩拔千斤”,而不是相反。

說起穩健,大家可能第一反應是萬科經營最穩健、財務處理最保守,殊不知龍湖的財務穩健程度不輸萬科,且某些方面更勝於萬科。

具體看,衡量房企財務是否穩健的三道紅線(淨負債率、剔除應收款後的資產負債率和現金短債比),民營房企踩過兩條紅線的佔大部分,以穩健著稱的萬科都踩中了紅線之一“剔除預收賬款後資產負債率大於70%”,而龍湖均未踩中這三道紅線,足以看出其財務穩健程度。

並且,穩健的財務狀況會降低企業的經營風險,更會給其帶來較低的融資成本。龍湖的綜合借貸成本為民營房企中最低,僅次於央企中海、華潤。龍湖長年保持60%以下的淨資產負債率,獲得評級機構和資本市場的認可,所以融資時就比較容易拿到低成本的資金。

2020年1月,龍湖的7年期、12年期合計6.5億美元的債券利率不到4%;

3月5日,龍湖發行規模7年期、30億元的2020住房專項公司債券(第一期),票面利率3.80%。

最重要的是,4.5%的融資成本讓龍湖商業地產的邏輯講通了。

低融資成本是高標杆運營企業的共性,也是影響規模實現有質量成長的門檻。在行業租金回報率相對較低的背景下,融資優勢則意味著更寬廣的生存空間。

本質上,商業地產是資本成本的遊戲。西蒙、西田等大型國際商業地產公司,成功是因為有低成本的資金、資本,優秀的設計使得後續運營成本低,產生更豐厚的利潤,進而使更多低廉資金追隨他們。而在中國做投資型物業的回報率能做到7%已經很不容易了,資本成本大大要低於這個數字才可以。

大家肯定看到過國內經營商場、寫字樓回報率不高的新聞。事實也是如此。龍湖作為經營國內優質商業的地產商之一,2019年租金回報率也僅7%。考慮到龍湖的融資成本4.5%,回報率馬馬虎虎說得過去。

但商業模式相同的新城控股,2019年融資成本為6.73%,經營的商業地產租金回報率中位數和龍湖差距不大,也在7%上下。

兩家房企都是一手發展住宅,一手運營商場的經營模式,商業地產租金的回報率也相差不大,但龍湖的融資成本卻低於新城超過兩個百分點,這也讓新城商業地產運營的邏輯存在bug。

此外,新城高企的融資成本,側面反映出其經營槓桿較高,同時意味新城的經營風險較龍湖要更大。加上最近新出臺三道紅線,限制了高槓槓經營房企的借款擴張,而商業地產會持續沉澱資金,融資端受到限制後,新城的快速擴張是徹底沒戲了。

反觀龍湖,在考慮融資成本的背景下,運營商場回報率優於新城,加之經營槓槓較低,講起商業地產的故事也就容易多了。


/ 03 /

變現率,

商業地產項目估值的“命門”


經營商業地產不僅要考慮租金回報率,更要考慮能否順利退出。你可能會有疑問,商場經營得好好為什麼要退出呢?

這還要從商業地產的自身特性說起。房企運營的商場不光具有經營屬性,且具有很強的投資屬性,你肯定聽身邊人說過,“前幾年買的商鋪,這幾年已經翻倍”此類令人羨慕的話語。

這點從龍湖和新城2019年報表可以看得很清楚。2019年龍湖的投資性房地產增值37.3億元,佔當期歸母淨利潤20.3%,新城投資性房地產增值25.5億元,佔當期歸母淨利潤的20.1%。

可見龍湖和新城運營的商業地產不僅會給公司帶來租金收入,公允價值變動帶來的收入也很重要。

背後是,商業地產使得房企盈利模式正發生轉變——從“買地造房賣房”向“資產整合優化運營”。後者與一級市場講的“募-投-管-退”有些類似。

“募”決定融資成本,“投”決定項目位置,“管”決定物業的運營水平,三者共同影響公司盈利能力;而“退”則反映公司篩選、整合資產的能力。若由於某些商場經營效率或企業自身原因,新城和龍湖需要出售一部分商業地產,誰會容易變現且可能賣出溢價呢?

什麼樣的項目變現率高?舉個例子,太古隨便拿出一個項目,只要價格合理,都有資本搶著接盤,變現率接近100%。

回到龍湖和新城來看,龍湖的商業地產全部佈局一二線經濟發達、人口淨流入的城市,而新城大部分佈局三四線經濟欠發達、人口淨流出的城市。單從商業資產的變現率來看,新城要比龍湖差很多。

很多三四五六線商業項目的估值,可能會陷入有價無市的窘境。因此,當這些賬面資產最終賣出時,真實成交價格會大打折扣,因為流動性不好,沒有折扣則很難賣出。

對於投資者來講,新城的賬面利潤和賬面資產,都有虛高的成分,而龍湖要相對健康。

更重要的是,龍湖通過較低的融資成本,讓商業地產的長期經營邏輯可以講得通,而它的商業地產項目佈局在流動性較好的一二線城市,退出也相對容易。

換句話說,龍湖是一家真正意義上,打通了商業地產可持續經營邏輯的房企,加上長期穩健的財務表現,市場也願意給其較高的估值。

所以,從這個角度看,當下龍湖是當之無愧的商業地產之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