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1块钱也拉出去枪毙是不是就没有贪官了?朱元璋用行动来解答

中国古代官吏贪污受贿这件事,恐怕是世界之最,历朝历代均是如此。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来感受一下贪腐的程度,清朝官员和珅,他贪污的钱财折合白银约八亿至十一亿两,相当于清政府十五年财政收入的总和。

和珅贪成这样,乾隆在位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为什么?因为根本管不了。

中国封建王朝统治时期,十官九贪,几乎没有清白之人。

做皇帝的只能治巨贪,对一般的贪污腐败听之任之,只要做得不是太过分,不影响自己皇权的巩固,不是被人扯掉了遮羞布捅出来,皇帝算是默认了贪污在灰色地带的生存权。

不过也不是所有的皇帝都如此。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就是个例外,他对官员贪腐鱼肉百姓深恶痛绝,历史上没有比朱元璋惩治贪官更严厉的帝王,官员贪污一双袜子都要被斩杀。

贪1块钱也拉出去枪毙是不是就没有贪官了?朱元璋用行动来解答

贪1块钱也拉出去枪毙是不是就没有贪官了?朱元璋用行动来解答


那么在他的严刑峻法之下,贪污受贿被遏制住了吗?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01

前面我们说过,朱元璋是唯一一个真正从赤贫农民家庭出身的皇帝,深知百姓生活不易。

底层生活经历,也让他充分感受到了各级官吏鱼肉百姓的残忍无度,朱元璋自己做皇帝后,坚决不允许各级官员再骚扰百姓。

一开始朱元璋规定,地方官不允许巡视乡里,如果有地方官敢擅自离开府衙下乡接触百姓,百姓就可以直接把这些官员绑了送进京城,朱元璋会亲手处死他们。

朱元璋曾说过:“我在民间时,亲身体验到州县官吏多不恤民,往往贪财好色,饮酒废事,凡民疾苦,视之默然,心实怒之。”

所以当官的就老老实实待在官府办公,不准去骚扰百姓安居乐业。

在朱元璋觉得不让官吏下乡,他已经遏住了贪腐的喉咙,官吏没有渠道接触百姓,自然没有搜刮民脂民膏的机会时,事实让他万分震惊。

浙江省的农民,缴纳农业税比国家规定的数额多出45%,全部落入地方官员的腰包,农民交不起赋税,地方官就毁坏他们的房屋,抢走他们的牲畜,逼着农民不得不造反。

而且贪腐问题不只存在于基层,帝庭高级官员也是一片乌烟瘴气。

刑部尚书开济指示手下放走犯人,用死囚冒名顶替坐牢,从中收取犯人贿赂;宝钞提举司和户部勾结,印700万锭纸币,自己私藏143万锭;兵部侍郎利用抓捕逃亡军人的机会,收受贿赂22万锭。


得知各级官员贪污腐败如此猖獗,朱元璋雷霆震怒,加上朱元璋本来就对贪污腐败零容忍,所以他规定宁可错杀一千,绝不姑息一个。

贪1块钱也拉出去枪毙是不是就没有贪官了?朱元璋用行动来解答

贪1块钱也拉出去枪毙是不是就没有贪官了?朱元璋用行动来解答


朱元璋亲自下令:“比如六部之中有人贪污受贿,则必深究赃款自何处来。如果是布政司行贿于六部,则拘知府至,问脏何来,必指于州。州亦拘至,必指于县。县亦拘至,必指于民。至此之际,害民之奸,岂可隐乎?”

这样的群根究底的追查,牵出萝卜带出泥,几次重大案件斩杀官员都在万人以上。

比如洪武四大案之一的郭恒案,户部侍郎郭恒私吞赋税并巧立名目多收赋税,朱元璋追查发现礼部、刑部、兵部、工部全跟郭恒案有牵连,涉案人员超三万。

朱元璋毫不手软,涉案人员一律处死,“自六部左右侍郎下皆死,脏七百万,词连直省诸官吏,系死者数万人。”

02

朱元璋不认同“法不责众”那一套,绝不姑息养奸,相反军人出身的他,更相信铁血纪律能斩退一切罪行。

看到贪腐问题屡禁不止,朱元璋盛怒之下规定:“今后犯脏的,不分轻重都杀!”

意识到贪污案件发生后惩治的滞后性,朱元璋又想到了提前预防的问题。

朱元璋亲自撰写的《大诰》一书,目的就是为了提前预防,该书内容大部分为惩治贪腐案例,为了起到杀鸡儆猴的效果,朱元璋选择的案例都血腥恐怖残忍至极。

《大诰三编》中记载的贪腐案例,朱元璋亲自惩办的案件中,“收受衣服一件、靴二双”,“圆领衣服一件”,“书四本,纲巾一个,袜一双”,贪腐者本人无一例外都被朱元璋处以极刑。

《大诰》完成后,朱元璋命令全国人民一起学习,人手一册,保证户户有此一书。

为了彻底消灭腐败问题,朱元璋甚至想到了发动群众。

在《大诰》中,朱元璋鼓励老百姓团结起来,如果发现有各级官员巧立名目,搜刮民脂民膏的,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可以联络乡亲们,把这些贪官污吏绑起来直接送进京城,朱元璋承诺给他们奖励,更换好官,严惩贪犯。

贪1块钱也拉出去枪毙是不是就没有贪官了?朱元璋用行动来解答

贪1块钱也拉出去枪毙是不是就没有贪官了?朱元璋用行动来解答


政令颁布后还真有人执行,常熟县百姓陈寿六,不满意县里的官员顾英凶狠残暴,处罚不公,伙同自己的弟弟和外甥绑了顾英送到朱元璋面前。

朱元璋龙颜大悦,赏陈寿六三人20锭银子,每人还送了两件衣服,免去陈寿六三年苛捐杂税。

有了这样的先例,各地民众纷纷响应朱元璋的号召,明朝的官道上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一群衣衫褴褛的百姓押解着贪官污吏朝京城进发。

北平布政司永平府滦州乐亭县主簿汪铎,巧立名目搜刮百姓,被年高有德的村民赵罕辰组织百姓绑了起来,要送到京师给朱元璋惩治。

在去往京师的路上,汪铎痛哭流涕,苦苦哀求赵罕辰:“我十四岁读书,灯窗之劳至此,你可免我此番,休坏我前程。”

甚至有贪官逃回家的,又被亲戚捉住送往京师。

看到这样的效果,朱元璋不无得意地说:“为大诰一出,邻里亲戚有所畏惧。其苏、松、嘉、湖、浙东、江东、江西,有父母亲送子至官者,有妻舅、母舅、伯叔兄弟送至京者多矣。”

03

朱元璋的这些措施,作为一名小老百姓,今天读起来还是让晓鹤觉得很解气,不过说到实际的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因为朱元璋铁面无私,相信严刑峻法能给民众带来海晏河清的环境,所以他杀起官员来毫不手软,包括自己的驸马爷、亲侄子贪污受贿,都被他一手处死。

据说,朱元璋每天上朝,如果把玉带高高绑在胸前,这一天杀的人就会少一些;如果玉带被他低低压在肚皮之下,这一天准得杀上一大批,官员们就被吓得个个面如死灰。

在这种高压政策下,不管大小官员都是惶惶不可终日,每天清早入朝跟妻子生离死别,晚上若能平安回家都要举家庆贺。

历朝历代中国人都会鼓励子息后代多读书,“穷则独善以垂文,达则奉时以骋绩”,唯有到朱元璋这里,他们“以溷迹无闻为富,以受玷不录为幸”,“多不乐仕进”。

贪1块钱也拉出去枪毙是不是就没有贪官了?朱元璋用行动来解答

贪1块钱也拉出去枪毙是不是就没有贪官了?朱元璋用行动来解答


如果家里有爱读书的孩子,父母怕被郡县知道弄去做官,在家殴打辱骂逼他们下田种地,不给孩子读书;有的为了避免被强征去做官,不惜自残。

那些入了官场这个大漩涡的人,酷政面前也开始破罐子破摔,不少人抱着反正动辄就是被处死,不如甩开膀子挥霍一场,享受一天算一天,死了也不遗憾的心态,贪污更加肆无忌惮。

观察朱元璋晚年时期的榜文我们会发现,朱元璋想要杀绝贪官污吏的目标并没有实现,严酷的律法并没有遏制住官员贪腐。

榜文中曾说:“县州府行省官吏在职役者,往往倒持仁义,增词陷良”,“凌虐良善,贪图贿赂”,“无藉之徒,不务本等生理,往往犯奸做贼”,“朝治而暮犯,暮治而晨亦如之,尸未移而人为继踵,治愈重而范众多”。

04

朱元璋用严刑峻法依然无法杜绝贪官频现,晓鹤觉得这是价值导向的问题。

古代人做官动机很纯粹,就是为了飞黄腾达,为了追名逐利。

那句教导子孙后代读书的话说得很直白,“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就是为了金钱、地位、美女、享乐。

而且在古代,读书几乎只有一条出路——走上仕途。

那么辛辛苦苦的读书,为的就是有一天能当官发财,当了官又不让发财,谁能受得了自己一辈子的辛苦付之东流?

贪1块钱也拉出去枪毙是不是就没有贪官了?朱元璋用行动来解答

贪1块钱也拉出去枪毙是不是就没有贪官了?朱元璋用行动来解答


想要改变这个状况,我们就要接受价值多向并存,想发财的应该去经商,想做出政绩的人才应该去当官。

心理学上有不少人格测试问卷,通过这些测试我们会发现,有些人成就动机高、有领袖气质,这些人应该去做官,而喜欢享乐、爱好攀比的人,把他们送去当官,一准进去一个贪腐一个。

不仅是贪腐的问题,比如喜欢搞技术的偏偏让他们来做管理,他们也很痛苦,合适的能量放在合适的位置才能造福苍生,不然带来的只会是灾难。


作者:晓鹤,生于砂砾间,心向暖阳开,写走心的文字,过有趣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