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宝天尊故里在襄阳卧龙镇洪庙村(新集)

灵宝天尊故里在襄阳卧龙镇洪庙村(新集)

大罗灵宝天尊,又称上清大帝、太上大道君、玉宸道君、上清高圣太上玉宸元皇大道君等,全称“一炁化三清上清居禹馀天真登上清境元气所成曰灵宝君灵宝天尊妙有上帝”由大道赤混太无元玄黄之气化生。灵宝天尊居玄都七宝紫微宫、禹余天宫,是道教最高神“三清”之第二位大天尊。在道教官观“三清殿”中,其塑像位于元始天尊左侧,大多手捧如意或者太极。

据《云笈七签》引《洞真大洞真经》,灵宝天尊系“玉宸之精气,九庆之紫烟,玉晖焕耀,金映流真,结化含秀,苞凝元神,寄胎母氏,育形为人”。《灵宝略记》则称“太上大道君以开皇元年托胎於西方绿那玉国,寄孕於洪氏之胞,凝神琼胎之府三千七百年,降诞於其国郁察山浮罗之岳丹玄之阿侧,名曰器度,字上开元。及其长,乃启悟道真,期心高道,坐於枯桑之下,精思百日而元始天尊下降,授灵宝大乘之法十部妙经”。

灵宝天尊故里在襄阳卧龙镇洪庙村(新集)

绿那玉国据说在襄阳西南,因为此国盛产绿色的宝石“绿松石”,古称“襄阳甸子”或“荆州石”。唐代杜光庭在《录异记》中说:“(和氏璧)藏星之精,坠入荆山,化而为玉,侧而视之色碧,正而视之色白。”元代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中称:“传国玉玺色彩青绿而玄,光彩照人。”中国著名地质学家章鸿钊,根据杜光庭杜光庭的《录异记》和元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对和氏璧颜色现象的描述,认为产自湖北襄阳南漳县的“和氏璧”后制成“传国玉玺”,可以解释为绿松石岩,俗名“襄阳甸子”。

郁察山、浮罗山、丹玄山位于襄阳市襄城区卧龙镇洪庙村附近。郁察山等东临古隆中,西接孔明湖和鹤子川风景区,北边是西玄山九天娘娘洞,南望南漳七里山森林公园。村子被三座山脉合围,鹤子川溪水从中穿过,郁察山位于东边 ,浮罗山位于北边,丹玄山位于南边。传说灵宝天尊就是降生在此处,所以襄阳又被灵宝天尊故里。新207国道计划从这里穿过,武西高铁也从南部横贯东西,预留的隆中高铁站也距此不远。

灵宝天尊故里在襄阳卧龙镇洪庙村(新集)

洪庙西南,翻上山坡、跨越鹤子川,我们来到浮罗山。山上有襄西南最大的山寨——马死岭寨,山寨遗址保存完好,历史悠久。寨子建在山的最高峰,海拔高度250多米,面积约六亩。这寨地势险要,南控南漳七里山之境,东拦进入南漳吴集、襄阳之道,北扼卧龙镇的乡道。寨呈椭圆形,寨东西直径有130多米,这里垒土为墙,寨沟深4米左右。民间相传李自成曾在这里驻军、练兵。

向东跨冲,是郁察山俗称黄鳝坡,它是襄西南最高的山,海拔296米。沿山脊的防火带深入到松林中,山中打柴的山民说:“这里有一道寨、二道寨。”继续向前不久迎来了高高的土坎,这里有宽3米的山门遗址。这道寨南北宽30米-40米,呈船形。向东再走150米左右,到达二道寨,这里的地势突然高出6米。登上寨梗,可以看到寨四周用青石垒成,南北宽40米,向东再行80米处,有一块很长的奇石,形如黄鳝,这便是黄鳝坡得名的缘故。黄鳝坡寨之北是隔冲相望的朱家山寨,东北是火龙寨,三座山寨围绕朱家冲摆成“品”字形。火龙寨山顶有一块平地,这就是火龙寨遗址。往日的土寨墙,在风雨的岁月中变为山顶的一圈土坎。相传不知哪年哪月发生过战争,这里聚集了许多躲避灾难的人。一位唱戏的艺人敲响了铜锣,拯救了山冲里的百姓,避免了刀兵之灾。战争之后众百姓感谢这位艺人,这位艺人却推说是铜锣的功劳,于是,人们在火龙山东面的山冲修建了铜锣寺,从此这冲改名为铜锣寺冲。朱家山寨海拔270米,它是这三座山寨中最低的山寨,与火龙寨的山接连。

西北方是丹玄山,丹玄山诸峰海拔都不高,不到200米。很多山坡都开垦成了梯田,站在山顶俯瞰四周田园风光,气象万千。开垦的梯田随山势地形变化,因地制宜,坡缓地大则开垦大田,坡陡地小则开垦小田,甚至沟边坎下石隙也开田,因而梯田大者有数亩,小者仅有簸箕大,往往一坡就有多处梯田。丹玄山生态环境优美,梯田密集,形态原始,阡陌纵横,线条流畅,山高水长,板屋交错,充分展示出梯田的自然美、古朴美、形体美、文化美。尤其是随着四季气候的变化,梯田更加婀娜多姿,如临人间仙境。

灵宝天尊故里在襄阳卧龙镇洪庙村(新集)

襄阳卧龙镇洪庙村原来是灵宝天尊之母洪氏故乡,灵宝天尊就是在这里出生长大的。洪庙村南边有棵枯桑,传说灵宝天尊就是在枯桑树下终日悟道,一日元始天尊下凡,传授灵宝大乘之法十部妙经,最终飞升而去。清末本地进士胡俊禄建一小街而得名新集,为原新集镇人民政府驻地,后新集镇并入襄城区卧龙镇,成立新集社区保留洪庙村。1997年被湖北省命名为山水园林集镇。

襄阳卧龙镇洪庙村与新集还有灵宝天尊相关遗迹,除了周围的郁察山、浮罗山、丹玄山外,为了纪念洪氏及灵宝天尊建有庙宇“上清宫”,人称“洪庙”,这就是洪庙村名字的来历。据民间传说洪庙村为灵宝天尊故里,村中曾有灵宝天尊墓。上清宫供奉的是灵宝天尊,为道教三大仙境道场之一,不知何时修建,盛极一时,可惜在明朝时期荒废,上世纪被拆除。枯桑树和衣冠墓冢也难觅踪迹。据说上世纪曾在洪庙村发现一通石碑,上面字迹残损模糊,但是依稀可辨“灵宝、上清宫、X桑”等字样,但是此碑后来遗失不见。现在襄阳博物馆还藏有一尊明代灵宝天尊铜像,也是在灵宝天尊故里襄阳卧龙镇洪庙村附近发现的。

灵宝天尊故里在襄阳卧龙镇洪庙村(新集)

襄阳博物馆明代灵宝天尊铜像

灵宝天尊原称上清高圣太上玉宸元皇大道君。齐梁高道陶弘景编定的《真灵位业图》列其在第二神阶之中位。道经说他是在宇宙未形成之前,从混沌状态产生的元气所化生。原是“二晨之精气,九庆之紫烟”,后托胎三千七百年诞生,住在上清境的玄都玉京仙府。有金童、玉女各30万人侍卫,万神朝拜,超度之人不计其数。

据《洞玄本行经》,灵宝天尊以灵宝之法,随世度人。自元始开光,至于赤明元年,经九千九百亿万劫,度人有如尘沙之众,不可胜量。凡遇有缘好学之人,请问疑难,灵宝天尊即不吝教诲。天尊有三十六变、七十二化,人欲见之,随感而应,千万处可分身即到。道教以每年夏至日为灵宝天尊诞辰。是日,白云观亦必举办道场,祈福并超度亡魂。

灵宝天尊故里在襄阳卧龙镇洪庙村(新集)

灵宝天尊是道教三宝君“经宝”神化;道教“三宝”与灵宝天尊象征“经宝”;灵宝天尊三十六变七十二化随感而应;灵宝天尊是大道化身之一;灵宝天尊是道教第二大纪混元时期的象征;灵宝天尊是道教三洞经“洞玄”教主;上清灵宝天尊宝诰常见有三种宝诰。

灵宝天尊象征无极生太极,太极成五行的道之进程,可以说是天道的生成,从此天地有规矩,万灵归其宗,为宇宙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在正统道教中,没有通天教主,更没有鸿钧,勿混淆。

灵宝天尊故里在襄阳卧龙镇洪庙村(新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