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當代文學考研咯 沈從文為何自殺和棄文?

現當代文學考研咯 沈從文為何自殺和棄文?

1949年3月9日,著名作家沈從文曾經多次自殺未遂。一次是將手伸到電插頭上,被兒子救了。另一次是喝煤油,並用刀片割腕,獲救後,神思恍惚,還住了一段神經病院。當年9月,沈從文身體有所恢復,意識到到自己不能再從事文學寫作了,就轉行到故宮博物院,做古代服飾史方面的研究。這是現代文學史上一件很引人注意的事件,學界普遍都是從政治上解讀,認為是政治批判把沈從文逼瘋,造成心理高壓,導致“自殺”和“轉行”。1948年3月,郭沫若發表《斥反動文藝》一文,將沈從文說成是專寫頹廢色情的“桃紅色”的“反動作家”。北大學生在校園裡貼出“打到現代評論派、新月派、第三條路線的沈從文”的標語,並用大字報抄錄了《斥反動文藝》,反響甚大。沈從文非常緊張,發現“我搞的全錯了”,“應當休息了”。普遍認為這就是導致沈從文自殺的原因。

這些說法似乎很合邏輯:沈從文的自殺就是因為政治高壓。不過也還值得質疑:按說沈從文也是久經文壇論爭“沙場”的老將了,他作為“京派”代表性作家,三十年代起就不斷與左翼文人論戰,寫過不少批評左派的文章。連他的夫人張兆和也勸過他,不擅此事,不懂政治,就不要去招惹是非了。沈從文和郭沫若也早有“過招”,曾發文《論中國創作小說》,指郭沫若“創作方面是無多大成就的”,又貶斥過郭沫若的《洪波曲》,彼此是有“過節”的。文壇爭鬥歷來硝煙滾滾,沈從文不是沒有經歷過,即使郭沫若現在罵他是“反動文人”,也不至於就此而崩潰吧?再說,自殺前不久,1949年1月,中共地下黨北大支部也曾派學生樂黛雲(現為北大中文系教授)、李瑛等前往看望沈從文,勸他不要去臺灣,最好留下來。沈氏對共產黨的態度,應當有個基本判斷的,怎麼就突然要自殺呢?

這就有第二種解釋,認為當沈從文壓力最大時,遭到朋友冷淡,讓他倍感“世態炎涼”。有人曾撰文說沈從文自殺前,想見丁玲,探詢一下政府是否如同郭沫若文章那樣把他看做“反動派”。當時丁玲是文藝界“紅人”,可以“通天”的人物,沈從文和她雖然有矛盾,但畢竟是老朋友,相信丁玲會給他交交底。誰知見了面,丁玲穿一身棉布軍裝,態度冷淡,儼然身居要津在接見他。沈很倔強,便無言而歸。他終於意識到北大的大字報和丁玲他們的態度是有關的,自己遲早會被“清算”,決心以自殺來自白於人世。

可是這種解釋後來被當事人推翻了。據丁玲的丈夫陳明回憶,1949年三、四、五月,也就是沈從文出事那一段,丁玲在東北,根本不在北京,和沈從文也沒有任何過往。這在丁玲日記中也可以佐證。所謂冷淡召見、“世態炎涼”云云,純屬子虛烏有。倒是6月11日,丁玲進京參加籌備文代會的第三天,曾與何其芳等人去看望過沈從文,勸他不要“自恐自嚇”。不久,沈就給丁玲來了一封信,說自己“心已碎毀,即努力粘合自己,早已失去本來。”又說修養一段後有好轉,要“追思補過”,“並深知中共實在凡是從大處看事情,…不是對什麼人特別過不去。”又說,自己知道用筆離群,生活離群,寫東西多錯誤和不健康,“涉於私,即為致瘋致辱因果”。所以想“放棄文學,來用史部雜知識和對於工藝美術的熱情與理解,使之好好結合,來研究中國工藝美術史。”這起碼說明,沈氏自殺的原因比較複雜,不會全是出於政治壓力,也並非由於丁玲等老友“見死不救”,讓他絕望。

可能還有一個隱約的原因被忽略了,那就是艱難時節的婚姻矛盾。

還是沈從文給丁玲的那封信,透露了他和夫人張兆和之間有某些矛盾。沈在信中說:他也想跟進新社會,改造自己,但又很難做到。“唯一能幫助我站得住的三姐”(即張兆和),此時就“臨到一回考驗”。“我目下還能活下去,從挫折中新生,即因為她和孩子。”沈從文說他“要一個家,才有望將全部工作精力解放”,萬一她離開了,“自己生存全部失敗感佔了主位,什麼都完了。”他懇求丁玲幫忙“提一提這一點”。看來,他們幾十年的婚姻生活,既有陽光,亦有風雨,甚至在艱難時刻可能還有過陰霾。當時的確有人也勸過張兆和,如果不行就和沈從文離開算了。張兆和後來回憶說,“當時,我們覺得他落後、拖後腿。一家人亂糟糟的。”沈從文顯然很怕妻子棄他而去。在沈從文自殺前後,他和夫人的感情是有些緊張的,沈從文害怕離婚。這也有材料側面證實。在沈從文逝世多年後,張兆和在《沈從文家書》後記中不無遺憾地寫道:“從文同我相處,這一生,究竟是幸福還是不幸?得不到回答。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真正懂得他的為人,懂得他一生所承受的重壓,是在整理編選他的遺稿的現在。”而我們這些後世的讀者,讀前人的傳記(比如 “某地幾姐妹”之類暢銷書),想象他們那些光鮮傳奇的生活,一般都很難理解當年生活底下的潛流,以及當事人內心的苦厄了。

若要刨根問底搞清楚沈氏自殺之因,還有一事恐怕也是不能忘的,那就是在中共地下黨勸留沈從文不久,沈收到一封匿名信,寫著:“算賬的日子近了。”還附有一顆子彈。這封恐嚇信至今仍然是謎。這不可能是共產黨人所為,那麼到底是激進學生寫的,或出於國民黨敵特之手?不清楚。可以肯定,匿名信會讓心性較為內向膽小的沈從文神經極其緊張,導致崩潰。

總之,沈從文自殺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政治高壓,亦有心理原因和家庭原因。光是從政治方面解讀,歸咎於郭沫若的文章和北大的大字報,是不充分的。

沈從文的“棄文”和“轉行”,也不是什麼人強迫的,是他自主的甚至可以說理性的選擇。沈氏很早就有“文物癖”,也有不少收藏。他到故宮博物院,多年努力,終於寫出具有開拓意義的《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可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周恩來總理還過問過此書。1964年這部大作出版時,當初幾乎把他逼到牆角的郭沫若,此時卻又為他寫了序言,很短,才二、三百字,也是肯定的評價。恐怕不好說郭沫若是虛情假意(也許是藉此表示歉意),沈從文是委曲求全吧。這真是人事滄桑,文壇百變,煙霧繚繞,後人不認真體察,就拿些條框分析歸納,斷是難於明白的。

(本文部分材料採用了塗紹均《圖本丁玲傳》,該書系由我總主編的“圖本中國現當代作家傳”叢書之一種,近由長春出版社出版)

——摘自溫儒敏教授博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