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公共衛生學科建設進行時:補短板 育人才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陳治治

“世界從未如此需要這樣一個學院,當人類被新冠肺炎疫情的陰影所籠罩時,你們的承諾帶來了知識與智慧之光……”

哈佛大學校長勞倫斯·巴科在賀信中稱讚的“這樣一個學院”,是今年4月2日成立的清華大學萬科公共衛生與健康學院。這一全新的學院僅用一個月時間就通過學校審批,被稱為是清華“史上成立速度最快的學院”,並且,“世界衛生組織原總幹事陳馮富珍女士欣然接受學校邀請,擔任首任院長”。

清華大學黨委書記陳旭在成立儀式上表示,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蔓延,給人類生命健康帶來嚴重威脅,暴露了全球公共衛生領域存在的薄弱環節和短板,亟需加強公共衛生學科和研究機構的建設與創新發展。學院的成立,正是對當前嚴峻形勢的有力回應。

就在同一天,南方科技大學宣佈與深圳市衛生健康委員會、深圳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南方科技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合作共建南方科技大學公共衛生及應急管理學院。

此外,北京中醫藥大學於3月中旬組織召開了設立公共衛生學院論證會。

發揮公共衛生體系“國家隊”引領作用

作為公共衛生隊伍建設的重要一環,高校承擔著公共衛生人才培養的重任。目前,我國約有100所高校設公共衛生學院或預防醫學系培養相關專業本科生,約70所院校培養碩士研究生,約30所院校培養博士研究生,已建立起比較完備的培養體系,每年向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衛生行政管理部門、醫療機構、院校和國際組織輸送約7000名公共衛生人才。但在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方向上,多位專家學者認為“存在較為明顯的重預防、輕應急的趨向”。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公共衛生人才培養理論與實踐脫節、複合型能力欠缺等問題受到關注。

武漢大學區域與城鄉發展研究院副院長、教授王磊建議,要儘快明確公共衛生學科預防與應急並重、教學與科研並重的導向,整合相關醫學研究機構與科研項目,並在一批“雙一流”大學設立公共衛生學院,充分發揮公共衛生體系“國家隊”的引領作用。

據悉,清華大學從2010年開始部署建設公共衛生與健康相關學科,近年來通過持續深化綜合改革、加快“雙一流”建設,有力推動了醫學、生命科學、人工智能等一批學科的快速發展,為公共衛生學科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清華大學校長邱勇表示,清華大學萬科公共衛生與健康學院將佈局公共健康政策與管理、大健康、健康大數據、預防醫學等學科方向,致力於培養公共健康領域的骨幹人才和領導者,致力於推動知識發現和科學探索,致力於服務國家和社會,努力推動全球合作,努力建設成為國際一流的現代公共衛生與健康學院。

而南方科技大學與多家單位的“合作共建”,意在將傳染病學、公共衛生防控以及臨床救治各個方面資源打通,充分發揮三方合作的科研、醫療、預防救治等協同優勢,面向未來培養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兼備的預防醫學人才,為粵港澳大灣區乃至中國和世界應對公共衛生以及公共突發事件應急管理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北京中醫藥大學則希望培養具備中西醫結合素養的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專門人才。

新時代需要什麼樣的公共衛生人才

多位專家學者指出,新冠肺炎疫情發生至今,我國防控疫情的措施是非常有效的,相關做法也得到了世界衛生組織和國際社會的讚許和借鑑。但同時也要清醒地認識到,我們的公共衛生工作還可以做得更好,為保障人群健康貢獻更多力量。從長遠來看,培養符合新時代需求的公共衛生人才是重中之重。

據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院長何納介紹,公共衛生學科全稱為“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一級學科,就本科招生專業來說,預防醫學專業是核心。在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本科招生專業包括預防醫學專業和公共管理專業(衛生方向);在其他高校的公共衛生學院,有的本科招生專業還包括衛生檢驗、衛生管理等。臨床醫學面向患者,關注個體患病後如何通過救治使之康復,而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面向人群,關注如何不讓群體發生疾病,因此公共衛生的範疇更廣。

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傅華認為,人才培養必須以勝任力為導向,而公共衛生體系人才的勝任力,須與當今人群健康需求和挑戰相適應。公共衛生專業人員除了要肩負起應對傳染病和慢性病雙重負擔的重任外,同時也面臨著全球化、科技進步和人口結構變化等重大挑戰,因此要注重系統思維。

北京協和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院長劉遠立的觀點,與傅華不謀而合。1994年至2013年,劉遠立一直在哈佛大學從事國際衛生政策與管理的科研和教學工作,是“衛生體系學”創始人之一,並擔任哈佛大學該學科的博士生導師。2013年9月,劉遠立作為中組部“千人計劃”特聘專家,回國擔任北京協和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院長。

在北京協和醫學院官網上,這樣闡述協和公共衛生學院的使命:“通過多學科的創新研究和成果轉化,影響政策、服務社會,培養卓越的公共衛生人才和領導者,從而不斷改善公眾的健康。”

劉遠立打了這樣一個比方,搞公共衛生就像一個樂團演奏一首交響樂,涉及到社會的方方面面。傳統的公共衛生學院主要是培養樂手,設有類似於管樂系、絃樂系等技術型學系,但缺乏指揮系。

“公共衛生學院政策和管理系出來的學生,我希望他們能成為政府和各個領域的‘首席健康官’,用健康交響樂的譜子協調各樂手充分發揮各自的作用。”劉遠立說。

公共衛生學科建設的未來之路

談及人才培養,離不開學科建設。

“我認為,國家學科評價指標應該更加科學,兼顧不同學科的特點。公共衛生學科面向人群,強調現場,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在人才的評價上除了考慮其發表的學術論文影響因子外,還應重視其在健康中國建設中的實際貢獻,引導公共衛生師資隊伍和整體人才培養走在正確的道路上。”何納認為,從這次疫情防控來看,大數據、信息化與臨床更緊密融合,在學科交叉下產生的新技術將越來越多地運用於公共衛生領域,這無疑是未來的發展方向。

“在這個信息時代,數據至關重要。”劉遠立說,瞭解並能夠將信息和計算機科學技術應用於公共衛生實踐是公共衛生專業人員的必備能力。他認為,要使公共衛生專業人員能夠更有效地應對當今世界公共衛生的挑戰,公共衛生專業教育不僅應當包括公共衛生中公認的五個核心組成部分,即流行病學、生物統計學、環境衛生學、衛生管理學以及健康教育學,還應包括八個關鍵的新領域:信息學、基因組學、傳播學、文化能力、基於社區的參與性研究、政策和法律、全球健康和道德。

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院長孟慶躍表示,加強公共衛生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需要在三個層面共同努力:首先,教育管理部門需提高對公共衛生人才培養重要性的認識,把握公共衛生人才培養的特點和規律,從政策支持、評價體系等方面,為公共衛生人才培養創造良好的環境;其次,高校需將公共衛生人才培養作為服務國家使命的重要體現,為公共衛生教育制定科學的評價機制,提高對公共衛生教育的投入和政策支持;再次,公共衛生學院(預防醫學系)應承擔起不斷改革和發展公共衛生教育的責任,以人才培養為核心使命,以服務健康中國戰略為方向,完善教育教學內容和方法,提升師資水平和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