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失能後,這家為何先後換5位保姆護工?

目前我國失能、半失能老人的數量達到了4000萬,其中大部分人在社會化服務協助下進行居家養老。龐大的數字背後,反映出失能老人的家人對於養老院、護工、上門康復等多方面有著迫切的需求。翻身、擦身、餵飯、按摩……老人失能,其家人的生活也會跟著發生改變。不僅要從每一個細微的動作中判斷出老人的需求,還要在照護過程中學習積累經驗。即便盡全力做到最好,但個人的力量畢竟有限,他們仍需要社會的幫助。

父親失能後,這家為何先後換5位保姆護工?

李然給父親餵飯

還是家人更體貼

早上5點半,李然(化名)起床後直奔父親房間,開始為父親翻身、按摩關節。三年前父親因腦卒中後遺症導致失能,李然便一直陪在父親身邊。

長期臥床導致肌肉萎縮,躺在護理床上的父親只有100斤了。“全身上下就是皮包骨,小腿肚也都沒了。”為了避免肌肉痙攣和褥瘡,李然每隔一個半小時就要為父親翻一次身,她將雙手放在父親的腰和膝蓋部位,將父親推到護理床的一側,然後將父親的身體轉向自己。“勤翻身還有助於全身的血液循環,肢體的關節也不會太僵硬。”

翻身完畢,李然將護理床傾斜45度,準備給父親洗漱。害怕他吞嚥牙膏,李然只用溫水為父親清潔牙齒;父親不會漱口,她就用溼紙巾擦拭父親的口腔。

“爸爸,我是小然,張開嘴我給你清理口腔,您別咬我啊。”牙床、舌頭和口腔內壁……李然將溼紙巾裹在食指上,仔細地清潔著每個角落。“他咳出的痰可能會粘在嘴裡,每天早上清理一遍,避免滋生細菌。”李然說,最開始照護父親時沒有經驗,手指頭被父親咬得傷痕累累。

嫻熟照護的背後,是李然對臥床的父親感同身受。“護理床傾斜角度過高或是過低,對於我爸的腰椎都會造成損傷。我花了半個月在辦公室的椅子上試出了舒適的角度。鼻飼管會磨破皮膚,就換成了胃管。帶著尿管也不舒服,就換成了尿袋。總之就像照顧自己一樣細心就可以了。”

這兩年,常有康復機構通過競標為李然這樣的家庭提供上門康復治療。“主要就是肢體按摩和儀器治療,手法確實專業,但只有25次,再做就只能去機構裡了。”李然認為,長期臥床的失能老人不可能走出家門,作為康復機構應該主要提供上門服務。“有些家屬覺得他們的行為像在做廣告,並不是真心為失能老人服務。”

求人不如求己,一年前李然開始自學健康管理師,如今她可以給父親做簡單的按摩和伸展。“你又要上班,又要照顧父親,壓力多大!為什麼不請個護工,或者直接把父親送養老院呢?”面對身邊朋友的關心,李然的回答只有三個字:“不放心”。三年照護,父親每一個細微反應背後的需求,李然都能掌握。發出低沉的喉音可能是想要翻身;動動腿,也許是提醒家人要換尿袋了。

“父親住院時請過護工,但是他們工作並不細緻,有些人的手法甚至很粗魯。每一位失能老人的情況都不一樣,照護方式也要有差別。”李然認為,目前讓父親在家養老是最好的選擇。

護工怎樣更專業

今年63歲的周強(化名)從2015年便開始照護失能的父親,去年4月份父親去世了。沒想到,兩個月後母親因為腦中風也失能了。“五年了,生活都是圍繞二老,根本沒有變化。”

父親失能後,這家為何先後換5位保姆護工?

為防止母親推開桌子造成傷害,周先生將桌椅用繩子連接

父母先後失能,周強家中的陳設有了不小改變。原來放電視櫃的位置擺上了助步器、輪椅;護理床也替代了原來的沙發;這些物品擺放得十分緊湊,集中在客廳的南側和西側。“自從我父親失能之後,家裡的陳設就是這樣;母親雖然失能,但是可以在家人攙扶下行走,所以客廳就儘量寬敞一些。”周強說。

母親不睡覺時,喜歡坐在床邊或是椅子上。為了避免她隨意走動出危險,周強會把桌子放到母親身前,然後用繩勾將桌子和椅子連在一起。“去年9月份,她突然把身前的桌子推開,然後自己站起來了,最後沒站穩把胯骨摔壞了,從此以後家裡的傢俱我都自制了安全措施。”周強說,他會在桌椅的扶手或是腿上繫上布條或是繩勾,即便是母親亂動也不會出現危險。

“是不是要喝水了?”看到母親伸手觸摸杯子,周強拎著水壺走了過去。雖然家中有保姆,但是周強才是最細心的那個人。“感覺現在照顧老人的保姆和護工,更多的是在完成工作,缺乏家人的關懷和體貼。”說到這裡周強有些無奈。

三年前,周強曾將父親送到養老院。有一次去探望時,他發現護工竟然要推著失能的父親去看電視。“根本沒有為老人考慮,這簡直是在兒戲。”看到這一幕的周強,立刻帶著父親離開了養老院。

父親失能後,這家為何先後換5位保姆護工?

周先生母親(右)在保姆的攙扶下上廁所

周強認為,不管是在家還是養老院,照護失能老人不是簡單的擦身餵飯。“大部分家屬要兼顧老人和生活兩方面,壓力很大。如果護工可以用心地照顧老人,捕捉到他們細微動作背後的需求,替家屬分擔壓力。這才是家屬僱傭他們的初衷。”

父親失能後,周強家先後換了5位保姆或護工。“有時候老人躺在床上,保姆竟然在裡屋玩手機。承諾是專業照護,可懂得還沒有我多呢。”周強曾向家政公司投訴,而結果只是再換一位護工。周強說:“護工這個行業應該明確行規了,從專業培訓開始,然後是建立消費者的投訴制度,必要的話甚至可以建立黑名單制度。”

養老醫院需求大

大部分失能老人的家屬都表示對養老機構或是護工並不完全放心。今年年初的北京兩會上,市人大代表衛愛民建議將一部分養老院變為養老醫院,並將床位利用率不高的醫院進行轉化,讓失能、失智的老人儘快住進去,享受更好的醫療養護服務。

衛愛民提出,目前北京市實行的是“9064”養老政策,即90%的老年人在社會化服務協助下通過家庭照顧養老,6%的老年人通過政府購買社區照顧服務養老,4%的老年人入住養老服務機構集中養老。

“養老院對於失能、半失能的老人來說是剛需。而現在養老機構面臨著服務水平、人員素質、人才流失高等問題的困擾。部分養老院在招聘時沒有設立技術門檻和職稱,也導致了失能老人享受的服務並不到位。”衛愛民指出,應建立以護士、護理員為骨幹的養老醫院,並且遵循醫院的管理機制。

“醫生、護士可以滿足老人的看病需求,生活需求就由護理員來承擔;內部的所有管理制度、職稱考核以及人才引進均參照醫院的標準,失能老人就會享受到更好的照護,家屬也就更放心了。”衛愛民說。

此外,衛愛民認為可通過推廣長期護理險來應對老齡化。目前投保人多通過商業保險來購買長護險,但是老年人的基數和長護險需求量都非常大。“可以從商業險,變成法定險種,國家、個人平時交一點點錢就能形成一個基金池子,如果哪位老人因為年老體衰,需要長期照顧,從而產生了護理費用,則由這個基金支付,那麼對於每一位失能老人都是很好的保障,年輕參保人對於未來的養老問題也更有信心。”

對於建立長期護理險的方式,衛愛民認為可以採用“小步慢走”的方式實現。“20多歲參加工作,可以每月扣除3%甚至更低,40歲時進行一次增長,到了50歲再進行增長,這些都在每個人可支付的範圍內。”衛愛民對這個設想非常有信心。

來源 北京日報客戶端 | 記者 張群琛

編輯 徐慧瑤

流程編輯 劉偉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