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O,成也监管,败也监管

ICO是2017年最火热的概念,它让区块链和数字加密货币概念深入人心,但也由此产生了不少问题。面对越来越严格的监管和投资者的压力,ICO市场骤冷。根据 ICORating 的数据,ICO 项目总数已经从六月的275个锐减到九月的159个,且成功达成 ICO 目标的项目比例已经从上半年的半数以上跌落到了现在的 30% 左右。ICO的没落促使新噱头不断被提出,从八九月份的IBO到最近的STO。

在 10 月 22 日的 Chainsights 大会上,陈伟星表示 STO 是趋势,未来将是 Security Token 的天下。一石激起千层浪,久旱逢甘霖的币圈人士又开始各种鼓吹STO,各大内容平台也是铺天盖地的介绍各种STO优点的文章。

我们都知道,ICO不在监管范围内,没有明确立法而且透明度不够,可以说全世界的几乎全部的 ICO 都是未经注册的Token发行。那新提出的STO又是什么呢?

STO与ICO最大的区别就是STO受监管

STO是Security Token Offer 的缩写,中文名称为证券化通证发行,是指在确定的监管框架下,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进行合法合规的代币公开发行。STO可简单理解成更安全、有保障且更有公信力的ICO,也可理解成效率和流动性更高的IPO。

它基于两个需求:更强有力的监管和投机与公用事业的分离。STO对应着现实中的某种金融资产或权益,比如公司股权、债权、黄金、房地产投资信托、区块链系统的分红权等。由于用该工具发行的代币具有证券属性,可以受到证券法的监管,使其更受区块链行业的欢迎,成为近期的热议话题。

有作者总结了STO的优点:

1、符合法规的证券代币比操作IPO成本更低、效率更高

2、可成为传统金融部门与区块链之间的桥梁

3、法律风险更低

4、进入金融市场的门槛更低

STO增加了KYC和AML流程,能够减轻操纵币价的情况,穿上合规和受监管的外衣,确实可以吸引更多传统金融市场的力量加入。

STO的监管与去中心化和全球流通背道而驰

拥抱STO必须拥抱监管,政府以及监管机构作为区块链社区的重要管理者,必将对代币发行的去中心化产生强大的冲击。而监管实际上就是让我们抛弃了区块链的去中心化和全球化,使我们开始走向狭隘的国家主义。

通过 STO 发行的证券类通证,从首次发行到在二级市场交易都要合规,而法律法规显然是地域性的,在中国合规的证券在美国不一定合规,那么在中国注册的交易所上交易的 Security Token 也无法向美国用户提供合法服务!

区块链被发明出来本身是想要独立于政府机构的权威之外、打破国界的屏障,使资本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没有阻碍的流通。但是特定区域的特定监管、法律之间的互斥性也意味着STO的全球市场是分裂开来的,在这样的情况下,资产的流动性能有多强?

下面是整理的一些STO的缺陷:

(1)目前各国还没有任何监管STO的政策出台,所以STO依然绕不过各国现行证券法,而各国的规定也不尽相同,这对于STO的全球流通是一个极大的障碍。

(2)如果STO最终确定归证券法管理,它将与IPO没有多大差别,意味着只有机构和专业投资人才有资格购买Token,这并不利于STO的发展。

(3)STO从合规性到落地,目前也没有形成广泛共识,再加上其触角探及传统领域,所以它的未来发展还是未解。

重点要说的仍然是STO的监管,监管很容易,但是你受哪个国家的监管,在哪个国家的法律框架下执行,国家与国家本来就是分割的,即使在某几个国家是受监管的,能保证在全球所有国家都受到认同吗?无法得到全球认同等于是将市场进行了分割,在全球市场分割的情况下谈全球流通性是不是很滑稽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