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簡史》不是我們馴化萬物,而是萬物馴化著我們

  《人類簡史》是以色列新銳歷史學家尤瓦爾·赫拉利的一部重磅作品,全書講述了從十年前有生命跡象開始到21世紀資本、科技交織的人類發展史。

《人類簡史》不是我們馴化萬物,而是萬物馴化著我們

  和一般歷史書籍不同,赫拉利沒有聚焦在一些所謂的塑造歷史的關鍵人物或是事件上,而是用宏觀的視角,高度概括又邏輯嚴密,娓娓道來地敘述人類40億年的進化史和人類社會的發展史,智人(Sapiens) 這個物種如何產生;人類如何演變成今日的模樣;人類社會又將走向何處;每一次人類發展的轉折點,如農業革命、科技革命是否會為人類帶來越來越多的幸福感,亦或相反?

  十萬年前,地球上至少有六個人種,為何今天卻只剩下了我們自己?我們曾經只是非洲角落一個毫不起眼的族群,對地球上生態的影響力和螢火蟲、猩猩或者水母相差無幾。為何我們能登上生物鏈的頂端,最終成為地球的主宰?

《人類簡史》不是我們馴化萬物,而是萬物馴化著我們

  書中提到,為什麼小麥會打敗其它的農作物,成為農場上的霸主?你可能會說,是因為人類喜歡吃小麥,換句話說,就是人類馴化了小麥。可是尤瓦爾不是這樣想的,而是提出了聞所未聞的新觀點:不是我們馴化了小麥,而是小麥馴化了我們。

  種小麥可不容易,照顧起來處處麻煩。第一,小麥不喜歡大小石頭,所以智人得把田地裡的石頭撿乾淨搬出去,搞得腰痠背痛。第二,小麥不喜歡與其他植物分享空間、水和養分,所以我們看到男男女女在烈日下整天除草。第三,小麥會得病,所以智人得幫忙驅蟲防病。

《人類簡史》不是我們馴化萬物,而是萬物馴化著我們

  為什麼科技與政治、經濟是緊密相連的?為什麼政府願意將納稅人的錢投入科技中?難道僅是單純的為了讓科學家能夠做純粹的研究?尤瓦爾不是這樣認為。

  究竟為什麼會有數十億美元的資金,從政府和企業流進實驗室和大學?在學術界,許多人還天真地相信這一切都是為了純粹的科學學術。他們認為,政府和企業是基於利他的心態,於是提供經費給他們從事任何他們有興趣的研究。但關於科學經費的現實絕非如此。

  科學研究之所以能得到經費,多半是因為有人認為這些研究有助於達到某些政治、經濟或宗教的目的。例如在16世紀,國王和銀行業者對於前往世界各地進行地理探勘可以說是揮金如土,但講到要研究兒童心理學可就一毛不拔。原因就在於,國王和銀行家認為新的地理知識能夠讓他們征服新的土地、成立貿易帝國,但他們在兒童心理學這一塊,則看不到任何利益。

  在這個金錢至上的社會里,只有金錢是人類最忠實的夥伴,金錢成為了“信任”最基本的材料。這樣的社會是個冷漠殘酷的社會,我們都成為了金錢的奴隸,世代都無法擺脫這個枷鎖,金錢成為了社會地位的一種象徵。

  千百年來,哲學家、思想家和宗教人物都對錢嗤之以鼻,稱錢為萬惡的根源。但就算真是如此,錢同時也是人類最能接受的東西。

《人類簡史》不是我們馴化萬物,而是萬物馴化著我們

  隨著人類的不斷進化,我們已經成為了這個地球上的絕對霸主,擁有毀天滅地的能力。原子彈的誕生,意味著我們可以在瞬間摧毀世界的某塊區域甚至是地球。如今的計算機,已經能夠自動演化、不斷的更新迭代,如果有一天計算機脫離了人類的控制,那麼世界又會成為什麼樣呢?人類是否還能有今天的統治地位?

  我們可以利用基因技術,根據我們的天才般的創造力改造別的生物,如:在老鼠的身上長出豬耳朵,又或是創造出會發出熒光的兔子。科技隨著人類的慾望和好奇心不斷的發展,可是不知道有多少人想過,這一舉動對人類的意義究竟是什麼?讓人類更加強大?

《人類簡史》不是我們馴化萬物,而是萬物馴化著我們

  書中各種不同的觀點深深著吸引著讀者,作者試圖通過他自問自答的方式,引起我們的思考,思考這個世界。為什麼會出現民族主義?為什麼消費主義又在逐漸的取代民族主義?為什麼落後的歐洲帝國,能夠發展科技超越古代的中國?

  我相信,你會愛上這本書,愛上尤瓦爾。

  書中提到,歷史的鐵則就是:事後看來無可避免的事,在當時看來總是毫不明顯。直到今天,情況仍是如此。我們已經走出全球經濟危機了嗎?還是前面還有更大的打擊?我們走向的是生態的災難還是科技的天堂?以上所有結果背後都有一套很完整的論述,但我們就是無法確定何者將成真。但如果過了幾十年後再回顧,我們就會覺得答案真是太明顯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