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爾也讓孩子贏一次,家長適時“示弱”,卻能讓孩子真正變強?

文 | 小碧育兒心得(此文為原創 ,版權歸屬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本文約1606字,閱讀全文約需3分鐘)

偶爾也讓孩子贏一次,家長適時“示弱”,卻能讓孩子真正變強?


偶爾也讓孩子贏一次,家長適時“示弱”,卻能讓孩子真正變強?

如今的孩子都是家中的“小公主”、“小皇帝”,備受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的寵愛。什麼事情都由家長操勞,孩子只需要開開心心的長大就好。但是事實上,正是由於家長包辦的過多,孩子缺少了鍛鍊自己的機會,對父母產生了強烈的依賴,反而變得更加脆弱敏感了。

在親子節目中,霍思燕的兒子嗯哼得到了許多網友的喜愛。他小小年紀卻是一個暖男,時刻想著保護媽媽,甚至連給媽媽買飲料,都要擔心感冒是不是不能喝涼的。

霍思燕在節目中分享了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孩子相處的時候我也經常撒撒嬌、服服軟,告訴他‘我不行’,他就會主動幫我分擔。”

霍思燕的這種方式其實就是我們所說的幼兒教育中的“示弱”。適當的示弱,不但不會影響父母的威信,反而能夠給予孩子更多的力量,幫助孩子養成健康的人格。那麼,你知道關於“示弱”的正確方式嗎?

一、讓孩子成長,家長也得懂策略。


偶爾也讓孩子贏一次,家長適時“示弱”,卻能讓孩子真正變強?


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不能一味的蠻幹,強迫孩子服從自己的命令。這樣不但不會取得預期的效果,反而還會對孩子造成心理上的陰影,讓孩子變得更加叛逆。

適當的採取一些策略,引導孩子自己做出判斷,進而走入家長預期的正軌,才是真正對孩子有利的教育方式。

二、為什麼適時“示弱”會讓孩子變得更強?

適時的示弱,可以促進親子雙方的關係,孩子會認為父母認可自己,相信自己。這樣就能激發出孩子內心的潛力,不想辜負父母的期望。

適時的示弱也可以讓孩子產生極大的被需求感,他們會因此意識到自己的價值。實現價值帶來的滿足感會讓孩子越來越喜歡為父母分擔,久而久之,也就會變得強大起來。

偶爾也讓孩子贏一次,家長適時“示弱”,卻能讓孩子真正變強?


三、家長“示弱”也要演技?

家長在“示弱”的時候也需要演技,不能太過虛假,讓孩子察覺到沒有誠意;也不能過於軟弱,喪失父母在孩子心中的權威形象。“示弱”也要掌握好其中的度,避免孩子認為父母什麼也做不好,產生輕視父母的情緒。

1、偶爾讓孩子贏一次。

當家長和孩子進行某種競技的時候,比如圍棋、唱歌、繪畫等活動。家長可以偶爾讓孩子贏一次,增進孩子的自信心,讓孩子在打敗父母的驕傲中激發他對這項活動的熱情。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能讓孩子經常贏,否則孩子就會覺得父母太弱,沒有意思。

2、善用身體語言。

家長可以輕輕的把頭倚靠在孩子肩膀,讓孩子產生被依靠的感覺

。這種時候身體語言比任何話語都有力量,孩子馬上就能接收到父母累了的信號,因此對父母產生了共情的心理,然後就會自覺的想要幫助父母承擔。

偶爾也讓孩子贏一次,家長適時“示弱”,卻能讓孩子真正變強?


3、適度展現自己的“無知”。

家長應當在孩子面前展現自己的無知,暫時從權威的位置上隱退下來,假裝自己不懂,請教孩子進行講解,以此增加孩子的自信心。

比如孩子新學了一首鋼琴曲,家長就可以說自己小時候沒有條件學習,請求孩子教教自己。孩子會在“小老師”這個位置上,激發心中對於練琴這件事的興趣,認為自己必須好好練習,才能教會父母。

4、給孩子一定的自主權。

家長在示弱的時候,一定要放開手給孩子自主的空間,不能一邊“示弱”,一邊擔心孩子做的不好,這樣反而會讓孩子認為自己不被信任。

既然已經“示弱”,那就讓孩子自己去獨立完成,以此來鍛鍊孩子的自理能力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家長只需要在一邊引導方向,享受孩子的貼心照顧就好,切記不能喋喋不休的指揮著孩子如何去做。

偶爾也讓孩子贏一次,家長適時“示弱”,卻能讓孩子真正變強?


哈佛大學的戴維·麥克利蘭教授認為:“人都具有強烈的成就需求,追求的是在過程中克服困難解決問題的個人成就感。”

家長的強大,反而會讓孩子的依賴性變得更強,因此沒有獨立的勇氣和能力。適時的“示弱”,是在藉助孩子渴望獨立、渴望獲得個人成就感的心理,激發孩子的潛力和信心,幫助他們變得強大起來。

您在生活中有向孩子“示弱”的經歷嗎?您的“示弱”為孩子帶來了哪些好處?歡迎各位寶媽把自己的故事分享出來。

我是@小碧育兒心得 ,是一名3歲寶寶的媽媽,也是一名高級育嬰師。

有關更多的“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們,喜歡這篇文章,請分享給更多的人,別忘了點贊 + 轉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