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是如何修一條運河,讓五大湖獲得出海口的?

地球上的淡水資源並不豐富,但有兩個地方卻分別佔到全球淡水總量約20%,其中一個是貝加爾湖,另一個是位於北美洲的五大湖。兩者加起來共划走人類四成的水源,而其擁有者俄羅斯、美國和加拿大人口總計不過五億出頭。並且相較而言,五大湖對於美、加兩國的意義並不僅限於淡水,因為與貝加爾湖地處人煙稀少的西伯利亞相比,五大湖區域卻是北美人口最為稠密的地區之一。

美國是如何修一條運河,讓五大湖獲得出海口的?

從面積上看,五大湖超過24萬平方公里,幾乎與英國大體相當,而且湖泊之間均有水道相連,往來交通極為便利。然而如此優越的環境卻在發展近代經濟中凸顯出一個致命的缺陷——沒有出海口,當然這句話是相對美國來說的,因為對加拿大而言,聖勞倫斯河的盡頭就是五大湖的出海口。美國於十八世紀末擺脫英國獨立,並且隨後不久就向西部地區大幅擴張,五大湖區域正是在這一時期併入美國版圖。

美國是如何修一條運河,讓五大湖獲得出海口的?

站在此時美國的立場而言,東部十三州開發最為徹底,但要發展西部經濟就必須將廣闊的內陸與大西洋連接,但從五大湖唯一能夠進入大西洋的天然水道掌握在加拿大手中。顯而易見,要解決這個問題不外乎兩種方法,要麼武力吞併加拿大,將聖勞倫斯河的入海口據為己有;要麼自力更生,立足國內開挖人工運河。而從歷史上看,可以認為美國先後嘗試了上述兩種途徑,並且最終在第一條路走不通的情況下采取了第二種辦法。

美國是如何修一條運河,讓五大湖獲得出海口的?

從地圖上看,大西洋與五大湖之間隔著南北走向的阿巴拉契亞山脈,這使得此間幾乎不可能存在東西走向的天然河道,並且無疑也增加了開鑿人工運河的難度。進入十九世紀之後,溝通美國東西兩部已經成為迫在眉睫的工作,在這種情況下,運河籌備委員會於1810年組建,但由於預算過大而遲遲不能動工。當時主導該工程的人物為紐約州州長,經過實地勘測後確定了從五大湖中的伊利湖向東挖掘至哈德遜河的方案,該運河因此被稱為“伊利運河”。

美國是如何修一條運河,讓五大湖獲得出海口的?

然而由於預算開銷達到驚人的700萬美元,伊利運河廣受詬病並被譏諷為“伊利溝”,要知道後來美國購買阿拉斯加也不過花費了720萬美元。鉅額的成本使得工程法案遲遲不能通過,而恰逢此時“第二次獨立戰爭”爆發,美國大舉北上入侵加拿大並大有將其兼併之勢。顯然如果此次軍事行動取得勝利,美國大可不必再去大費周章開挖運河,屆時通過聖勞倫斯河一樣可以實現溝通東西的目的,但可惜戰爭失敗了。

美國是如何修一條運河,讓五大湖獲得出海口的?

加拿大的英國人一路反攻,最後竟然衝入華盛頓火燒白宮,美國的如意算盤落空。戰後英美雙方重又回到戰前態勢,加拿大一寸土地也沒有併入美國,不得已美國人還要回頭面對前期擱置的運河工程。此後經過不懈努力,紐約州長終於推動國會通過法案,十年之後運河全線開通。竣工以後,密西西比河上游的船隻可以通過五大湖進入伊利運河,繼而進入哈德遜河並駛入大西洋,而入海口處的紐約也順勢成為美國最大的城市和貿易中心。

美國是如何修一條運河,讓五大湖獲得出海口的?

時至今日,當美國人再次回過頭來審視運河修建的全過程的話,很多人會不無感慨地看到當初那些反對動工的批評家們已經煙消雲散,沒有人會記得他們的名字,但被譏諷為“伊利溝”的伊利運河卻歷經百年依然存在,真理終究掌握在少數人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