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古代戰爭都是幾千人幾萬人的小打小鬧,中國總是幾十萬人的大戰的說法對不對?

KoraManuja


無論是中國還是西方國家,古代戰爭史上的雙方參戰人數都是不準確的;但大規模的戰爭,東西方參戰人數並沒有太大差別。

古代西方的局部戰爭,參戰人數沒有中國多,是有可能的,因為中國人口密度比西方大,人口基數多。

首先中國是農耕社會,人口密集;西方則是遊牧社會,手工業發達,工業發達,人口密度大。

以當代為例,歐洲是世界第三大州,有43個國家,人口只有7.3億,是世界總人口的十分之一,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只有70人不到中國的一半。

以此類推,在古代歐洲也是地廣人稀,人口基數少,局部戰爭的參戰人數相對就會少。

其次因為中國有大一統思想,自秦始皇消滅六國,統一中國後,大多數時期都是統一狀態,中國的戰爭很少是分裂戰爭,都是為了推翻舊王朝進行改朝換代的戰爭,參戰人數相對較多。

而歐洲則比較分裂,小國很多,如果是局部戰爭,戰爭區域僅僅相當中國一個省(州),參戰人數肯定比較少。

但是,歐洲古代戰爭很多是宗教戰爭,或者說是意識形態和文化引起的戰爭。

如十字軍東征,純粹是宗教戰爭,參戰方不止兩個國家,都是兩個陣營,都是打群架,戰爭規模和參戰人數並不少。

即使是著名的克里米亞戰爭,也摻攪著宗教問題、民族問題,是一場濃縮版的世界大戰美吉多之戰。

因此,一些歐洲古代史上的大戰,戰爭規模,涉及國家多、地區廣、時間久、參戰人數也非常可觀。

就那梅託羅戰爭為例,這是歐洲有文字記載的一場戰爭,是古埃及法老圖特摩斯三世第一次遠征巴勒斯坦期間的重要會戰。

此戰發生於約公元前1482年,為鎮壓以卡迭石(今敘利亞納比邁恩德)城邦為首的反埃及聯盟,圖特摩斯三世為了鎮壓以卡迭石(今敘利亞納比邁恩德)城邦為首的反埃及聯盟,出動的大軍是3萬人對方的防守陣容也比較強大,有6萬多人。

歐洲古代史上著名的溫泉關戰役,是波斯和希臘之間進行的戰爭,也被稱為第二次波希戰爭發生在公元前206年,波斯軍隊傷亡就有2萬人,雙方參戰人數不低於10萬人。

而在10年前發生的另一場戰爭,是著名的馬拉松戰役,也被稱為第一次波希戰爭,波斯帝國出兵約10萬人,希臘(雅典)方面有11000人迎戰,參戰人數也很可觀了。

而中國古代的戰爭,講究兵法,也就是詭計,兵不厭詐,參戰人數都含有很大的水分,虛張聲勢的比較多,都是吹出來的。

說自己兵力多,戰前可以嚇唬對,對敵人產生心理威懾。

而且被打敗的一方為了推卸責任,也會把對方的兵力說得很多。

有的是後來的史學家、文學家為了歌頌其中一方英勇善戰,渲染戰爭的激烈緊張,故意把一方的參戰兵力誇大幾倍甚至十幾倍。

比如說戰國是的秦趙長平之戰。秦國參戰人數是60萬,趙國參戰人數是45萬。秦面積大約30萬平千米,人口300萬左右。趙的面積大約20多萬平方千米,人口350萬左右。

按照史學家估計的秦國最高的兵民1:5的誇張比例,(這還是商鞅變法實行全民皆兵的“軍國主義”國策)秦國軍隊充其量只有60萬。

秦國國內不留5萬軍隊保衛都城?不留20萬軍隊保衛邊境,防止各國入侵?不留10萬軍隊維穩?沿線的後勤保障不需要10軍隊保衛?

事實上,秦國的國家機器正常運轉,有官員,有吏民,還要有人負責徵兵和後勤保障,軍隊人數不可能達到那個誇張的比例。

所以說,60萬參戰人數都是吹出來的,水分大了去了。

而齊國和魏國的馬陵之戰,參戰人數就比較靠譜,至少吹牛的成分不多,史料中說,雙方參戰人數一共是十六萬。

三國時赤壁之戰,關於雙方參戰人數,作為正史的《三國志》寫得比較靠譜:曹操20萬,孫劉聯軍5萬,作為演義的《三國演義》則把曹操兵力說成是80萬,一下子就誇大四倍。

所以說,中國古代戰爭的參戰人數,在當時都不會準確,後世就更不能當真。


小約翰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並不是這樣。

其中中國真正大規模的大戰,主要發生在先秦、秦漢時代,尤其是漢代初期。

這是因為當時軍事科技水平過於低下,人的數量對於戰爭勝負有著極為關鍵的影響。

清軍縱橫天下,然而李信帶著20萬精銳秦軍攻打楚國,幾乎被全部殲滅。

后王翦出馬,傾全國之力出動60萬大軍,這才打敗了楚國。

然而隨著軍事科技的逐步進步以及軍事戰術的發展,軍隊的數量逐步開始讓位於質量。

到了三國時期,沒有受過嚴格訓練的黃巾起義軍數量可以高達百萬,卻打不過區區二三十萬漢軍。

黑山賊是東漢末年黃巾之亂隨後興起的變民勢力。當時有黑山、白波、黃龍、左校、牛角、五鹿、羝根、苦蝤、劉石、平漢、大洪、司隸、緣城、羅市、雷公、浮雲、飛燕、白爵、楊鳳、於毒等各起兵,勢力大的有二三萬人,小的亦有數千人

初平二年秋七月(191年),黑山賊於毒、白繞、眭固等十餘萬眾略魏郡、東郡。然而,這十多萬農民軍,被曹操區區二三萬人馬打得潰不成軍,狼狽逃走。

所以,古語說 兵在精而不在多。

再比如著名的淝水之戰,苻堅傾全國之力抓壯丁,拼湊了80萬大軍。

結果這些士兵很多是烏合之眾,根本不願意打仗。在淝水和東晉交手的軍隊,大約只有20萬到25萬的先鋒部隊。

這些部隊人數雖多,戰鬥力遠遠不如北府軍,連續被擊敗。

結果,這些部隊出現沒有作戰就潰散的現象,被東晉軍趁機追殺,80萬人全軍崩潰。

可見,這些戰鬥力低下的部隊,人數再多也沒有用處。

由於歷史誇大,很多時候我們認為古代中國作戰兵力很大,其實沒有那麼誇張。

以赤壁之戰為例,三國演義小說認為曹軍是83萬,號稱100萬。

其實曹軍一共只有10多萬人,其中約7萬還是剛剛投降的劉表部隊,並不是同曹軍一條心。還有數萬袁紹的降兵,真正曹軍精銳青州兵只有6萬多人。

如果說曹軍兵馬不多,東吳和劉備就更寒酸了。

東吳一共只出動了5萬人馬,其中只有3萬多人參戰。

而劉備加上劉琦的部隊,一共只有2萬人,其中劉備的嫡系只有幾千人,其餘1萬多人都是劉琦的部隊。

相反,西方的戰爭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小。

就比如羅馬和迦太基的第二次布匿戰爭,迦太基僅僅在漢尼拔手下的就有10萬精兵,而羅馬為了對付漢尼拔也使用了10多萬軍隊,其中特拉西梅諾湖畔戰役,羅馬就損失了接近3萬人。

隨後著名的坎尼會戰,羅馬使用了9萬軍隊。


當然,當時歐洲和中國人口也是有差距的。

很多人不知道,其實歐洲很多地方不適合農業種植,導致人口稀少。

直到公元1700年以前,中國人口大約是西歐人口的2倍。


薩沙


首先這個說法就是錯誤的,在古代的落後的制度、糧食不富足的情況下,無論是西方的歐洲還是我們東方的華夏,真的可以動員幾千到幾萬人的戰爭可算不上小打小鬧,無論是放在歐洲大地還是華夏大地上,幾千人的戰鬥都是算的上大規模的戰鬥了,幾萬人的戰鬥更是算大規模戰鬥。

首先我們拋開西方不說,就說我們古代的中國。哪裡來的那麼多幾十萬人的大戰。大都是吹起來的,不符合實際情況。就說我們熟知的三國時期。相信我們大家很多人是看過《三國演義》的,其中赤壁之戰中,曹魏集團就出兵了八十三萬攻打東吳。

我們看到這個數字感覺可信嗎?感覺是真的假啊!

在片段中,曹操率領五十多萬軍隊開始南下荊州,而到了荊州後,荊州之主望風而逃。之後荊州的軍隊也投降了曹操。之後在演義中,曹操一清點人數,數目直接變成了一支八十萬的“百萬大軍”。

曹操將八十三人,詐稱為百萬大軍。企圖以“百萬大軍”的名號威逼孫權不戰而降。就是赤壁之戰中曹操的“八十三萬大軍”。此時我們來想,東漢末年是個分裂的局面,疆域早已不是東漢光武帝劉秀時期的疆域,國土是四分五裂,那麼人口自然也會分開。

曹魏集團是啥條件啊,就能整將近一百萬人的部隊。就說我們近代,那可是危機時刻,在四億多的人口基數,國土廣袤,資產豐富下的情況,軍隊也才幾百萬。就算合起來也沒有超過1千萬。就算是1000千萬,這個比例也到了四十比一情況。

再來看二戰時期美國和蘇聯的人口和軍隊人數比例。二戰時期美國的人口大約在一點三億到一點四億人左右,軍隊1200萬左右。比例大概是十一比一;蘇聯在二戰時期的人口大約是一點六億到一點九億左右,軍隊人數大約是1300萬左右的樣子的,下來的比例是十三比一。

此時我們可以看到,軍隊的人數和總人數比例大都在10倍以上。可能大家會說,說的是三國,怎麼扯近代來了。首先因為近代的歷史記載很多,誤差較小,其次近代的歷史容易追溯和考察、證實,最後我們大都也有所瞭解,作假的可能性很小。數據基本沒啥問題。

我們看這個比例,我們試想一下,為什麼要在十倍以上呢?首先在一個國度中,打仗的基本哈桑只能人青壯年,老人和小孩去除了,三分之二的人力就沒了。古人的壽命普遍較短,不能和現今比,這樣下來起碼得四倍以上。

但是打仗,物資補給,後勤援助是非常重要的,俗話說:“兵馬未到,糧草先行”。要是沒有各種物資的補給之下,打仗基本是都是廢。各種補給需要人力、物力。有時候甚至為軍隊提供服務的人,都比打仗的人要多很多。再佔個四倍沒有問題吧。

那麼此時軍隊也需要生存,而糧草需要種植,各種兵器、攻城器械需要打造,這是不是也需要人力。在佔個幾倍問題不大吧。這樣算下來也就十多倍了,而這只是剛需的人數。還不算其它附加值。而近代的軍事比例也算是最接近真實的比例。

那麼在古代,這個比例只會再放大才對。我們也知道我們古代是農耕社會,而且生產力還低。清朝得益於四萬萬的人口也是引進了玉米和高粱等產量高的農作物才得以有了這麼多的人口。

但是三國時期不行啊,近現代都要十多倍的軍事人數比列,在古代只會更多,或者“勒緊褲腰帶”過日子。那我們來看一下三國時期的人數有多少。

正史《三國志》記載:魏國有103萬戶,443.28萬人,總兵力約50萬;蜀國有28萬戶,94萬人,兵力10.2萬;吳國有52.3萬戶,230萬人,兵力23萬。

我們現在來看,三國時候,魏蜀吳三國就像是“勒緊褲腰帶”在過日子。軍事比例多挺高。基本都少於十倍的軍事比例。從這個數值來看,曹操南下從哪裡整出來的八十多萬大軍,三國合起來全部投入也才侃侃到達八十多萬人。

而魏國只有50萬左右。就算是魏國有50萬人,但是也不可能全部南下吧。也得防止其它,和留守人員,。比如防止北方的遊牧民族。南下的部隊只會更少。據記載曹操南下的軍隊也十五六萬人,加上荊州收復的幾萬人,合起來也就二十萬左右。而孫劉聯軍此時只有5萬人。雙方合起來都沒有三十萬人。

你看在演義中這歷史給你吹的。三國中的官渡之戰,羅貫中更是給了袁紹七十五萬人馬。而夷陵之戰,給了劉備七十萬大軍,還有前面的赤壁之戰八十三萬。這三場戰役可謂是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演義中動不動就是百萬的部隊,真是嚇人啊,把三國掏空了也沒有啊,所以有的歷史是不能信的。古代動不動就有幾十萬人的大戰是不對的。

蜀國只有侃侃十萬人,然後一吹就到了七十萬大軍,官渡之戰也就十萬有餘的兵力,然後一吹也就七十多萬了。三國末期全國的總兵力也就只有八十多萬人左右,又怎麼可能支持得起大幾十萬以上的單場戰役呢?

在三國真正的歷史上,幾乎沒有一場戰役雙方動員兵力總數超過三十萬。以赤壁之戰為例,曹操方面的兵力眾說紛紜,以十萬到二十萬不等,至多不會超過二十萬人。

再來說歐洲的戰爭不一定都是幾千幾萬人的小打小鬧,歐洲的戰爭人數一般都是實際人數,也不是隻有幾千幾萬的戰爭,超過十萬的戰爭也有,比如希波戰爭、聯盟戰爭、十字軍戰爭等,歐洲的大規模戰爭還是不少的。那麼有的戰爭人數為哈少呢?歸咎歐洲在古代是屬於大多數屬於漁民和遊牧民族,而且古代歐洲也遠沒有同時期的中國強大。

大家認為我國古代大型戰爭的作戰人數有沒有水分呢?下方留言探討。


我是紫陌,歡迎大家的關注和點贊,期待和你一起探討更多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