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英语与奥数的未来该何去何从?

想起奥数这个名词,连中国很多人自己可能都没搞清楚 中国的教育 真正的目的与方向到底是什么,教孩子的是什么? 未来的路该怎么走。

人工智能时代,英语与奥数的未来该何去何从?

做一些小学数学

奥数中学到的思维方式可不可以被应用到其它科目或日常生活中?而这在学习理论中叫‘迁移’。这是很好的一种期望,但这并不容易实现。

早起的奥数喝阅读学习对儿童的心智发展是有促进作用。当然,奥数不同于一般的数学,所以结论不能随便推广。所以,如果参与在其中的孩子能够乐在其中,那不妨放手一试,但如果学习奥数的过程中对自己造成了困扰,不如不要去学,以免没学到任何东西的同时还打击了孩子的自信心。从而导致对其他的科目也厌恶。

之所以很多家长把孩子送去学习奥数,有个极其重要的元素之一,那就是他们当下并没有更好的选择。由于现在城市化严重, 假期 不可能把孩子丢在一个人在家 这并不安全也会放自己不放心。特别是现代社会,如真把孩子扔在家里,那孩子肯定除了整天在家睡觉,吃饭,上网 打游戏,叫外卖等等。这对孩子并不好。家长会因为自己工作所以没办法去照顾孩子,因此家长们普遍会选择把孩子送去各种的辅导班以及兴趣班去。教育是一方面,附带 看管功能对他们来说也很关键。孩子天天上 同一个培训班肯定也会烦躁,所以家长就会奥数英语各种培训辅导班搭配让孩子看似充足的 度过假期了。

国际上,奥数是数学人才的重要来源。

提到 G. Perelman 和 T. Tao,还有一些外行不太了解的大神,比如 L. Lovasz,T. Gowers 等,都是当代数学教父级的人物。可以说奥数获奖选手在现代数学发展中撑起了一片天。

国际奥数是小众的,其目的不是锻炼孩子思维,而是选拔早期数学专业人才,向数学研究队伍输送。

国际奥数的选拔,一般是某个孩子表现出不常规但是有效的数学思维,这一般意味着他高超的理解力和发散的思维方式,于是发现并且鼓励,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将其思维系统化,并且通过奥数给予承认,之后很多人会直接进入数学研究。

现在来说中国奥数

中国”奥数“是大众的。是个孩子就能学“奥数“,辅导班和参考书泛滥。我就想说一件事:这些辅导老师,和这些参考书的作者,

他们奥数成绩到底怎么样??!!!

可以说除了国家集训队层次的教练 ,这些奥数产业中得利的人,自己的数学完全够不上奥数的档次,真碰到天才了完全不知所措,能否接受和理解孩子奇怪的思路都是问题。

中国奥数本质还是上数学课,只不过学一些考纲以外的内容,教一些平时不用的方法。这是应试,不是提高思维。

中国奥数的选拔,第一层是各中学中数学成绩优秀的。我们都清楚,由于中国目前的教育体制,这一般意味着这个孩子上课和做题比较优秀。

接下来是各级区域奥数,难度与国际奥数相当。从最后成绩来看,选拔效果是不错的,我不怀疑那些国家队选手的能力。但是让人看不懂的是海量的炮灰……好吧这些炮灰制造了 GDP。

作为对比,美国奥数选拔,难度是层层递进的。

国际奥数是发现并完善数学思维,中国奥数是灌输数学思维。我说

灌输,是因为这些数学知识并不是系统化的,而是杂乱无章的所谓 “技巧”。

人工智能时代,英语与奥数的未来该何去何从?

回到原文,杨乐说的是:

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有很大差别。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学好初等数学,打下一定基础再学高等数学,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事情,而不是被外在力量强迫着学习。当下全民皆举的数学培训,基本是一些解题技巧的灌输,已经脱离了数学教育思维锻炼的本质,尤其以得金牌为目标的培训更是不可取。

就像许多运动员,通过大运动量的极限训练,以金牌为唯一追求,这完全背离体育精神。这样的运动员也很少能成为体育家。

学好数学需要有悟性,否则难以入门。天赋与勤奋对于数学家而言,都非常重要。这个不好具体量化,现在学好数学需要更加勤奋。

在社会的大环境下,一些家长、老师会给孩子灌输一些功利想法,影响到孩子做出偏离数学的选择。许多学纯数学的人,纷纷转身应用领域,甚至改学金融工程,投身投资界。对于有天赋的孩子,要有远大的追求——为科学和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而不仅仅是考虑职业和出路。

数学最本质、最核心的部分是纯数学,只有纯数学才可以感受到数学的真与美。应用数学不一样,一般不是用真和美来衡量,而是以应用的广度和效用来衡量。真正对数学有兴趣、有才华的孩子,应该去研究纯数学,才能做出较好的贡献。一些颇有天赋学数学的孩子,因受到家长的影响而转向应用甚至转行,其实是颇可惜的。

1 奥数本质上是解题技巧。

2 数学研究需要悟性。

3 希望更多有天赋的人来搞纯数学。

从杨乐院士的角度说,这些观点没什么问题。中小学学科竞赛,本质上是用基础知识“强行”解决深度较大的问题,对于各学科的深入钻研未必有决定性影响,杨乐应该是观察过自己的研究生,知道奥数成绩和学术成就关系不大。

但问题在于,无论学不学奥数,无论学不学数学,大多数人的目标根本不是为了研究纯数学,不是为了当数学家,而是为了谋一份好职业——往往是专业技术岗位,或是管理职位。而这也不算错,因为应用技术和管理人员是这个社会运行的基础,是产生财富增量的骨干。大多数学生希望通过学习当一个好工程师,当一个好的部门领导,说明中国是一个积极向上的国家。

2017年是教育投资领域的大年,无论是项目数量或融资额皆创下历年新高,而STEM领域中“少儿编程”成为近期资本市场关注的热点。STEM领域属于素质教育,课程目标为提升孩子的逻辑思维和科学素养,对于家长来说,科学素质教育缺乏“出口”,不如英语来得刚需,因此其续课率较低。然而,我们发现从17年开始,市场正发生变化,少儿编程逐渐往刚需迈进。

培训讲究“出口“,意即学习某学科是否能为孩子带来升学的帮助。从K12终极目标:考上大学来说,目前编程在高考中逐渐成为高校选拔人才的参考依据。

此外,今年3月起教育部为了发展素质教育,将高考的加分项进行调整,取消奥林匹克竞赛(简称“奥赛”)、科技类竞赛等所有的升学加分。该政策大幅冲击了现有奥赛的培训机构,尤其是奥林匹克竞赛中的数学科目(简称“奥数”)。

人工智能时代,英语与奥数的未来该何去何从?

创客团队让机器人“炫动”校园

因此,从K12终极出口带来的改变是:中小学陆陆续续设立编程相关课程。例如,2017年8月,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指出在中小学阶段应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逐步推广编程教育。因此,对于“少儿编程”赛道上的玩家来说,2B或2C的需求端都是显著利好。一方面,缺乏开发编程课程能力的中小学急需外部机构协助;另一方面,由于接入应试,家长更愿意在编程教育上花费金钱和投注小孩的学习时间。

· 高考加分项的调整,对 STEM 领域来说是利好消息,国家鼓励综合能力培育,弱化传统的应试教育。因此,未来奥数人群有很大概率转移学习编程

· 如果将视角拉上全球层次,中国做为孕育互联网独角兽的国家,亟需赶超其他国家。美国K12阶段有超过60%的孩子曾接受编程教育,而中国则不到5%。如此的渗透率差异结合新高考的调整——信息技术科目纳入应试,我们认为:在未来,编程教育不仅是新奥数,而是新英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