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國上將權責重大,絕大多數老紅軍,有一人情況特殊,僅準兵團級

1955年至1958年,解放軍先後有57名將領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上將軍銜,這57位將軍為創建中華人民共和國做出過重大貢獻,因此被人們稱之為"開國上將"。

新中國成立後,曾經醞釀過3次的軍銜制度很快被提上日程,一方面,是為了表彰在長期的革命鬥爭中的有功人員,另一方面,建立完善的軍銜制度是軍隊走向規範化、現代化的必然要求。

開國上將權責重大,絕大多數老紅軍,有一人情況特殊,僅準兵團級

在進行軍銜制度設定的時候,總幹部部拿出方案,將軍軍銜一共分為4個等級,分別是大將、上將、中將、少將,每個級別的人數都不一樣,大將最少,只有10人,少將最多。

按照他們在軍內、黨內的職務和被授銜的人數來論的話,如果說,大將是將軍中的領軍人物,那麼上將就是將軍中的骨幹力量,中將可謂將軍中的中堅力量,少將則是將軍中的基礎力量。

1955年的首次授銜,已經是新中國成立6個年頭了,在這6年裡,我國解放軍向世界一流軍隊看齊,奮起直追,軍隊建設都是平穩快速推進,一些新的軍種、兵種也在不斷組建。

開國上將權責重大,絕大多數老紅軍,有一人情況特殊,僅準兵團級

海軍和空軍發展非常迅猛,不僅基礎建設很快,很多人也有幸參加過一些實戰,特別是空軍,曾在抗美援朝時期,立下過汗馬功勞。授銜時,我軍已經形成了海陸空的立體防禦體系,空軍、海軍也能獨當一面,殲滅來犯之敵。

所以,在第一次授銜時,空軍、海軍各有兩人被授予上將軍銜,海軍為王宏坤、蘇振華,空軍為劉亞樓、劉震。人數雖然少,比不上陸軍,畢竟也才成立沒幾年,但至少中國空軍、海軍有屬於自己的上將軍官了。

開國上將權責重大,絕大多數老紅軍,有一人情況特殊,僅準兵團級

三軍在服裝、服飾、軍銜符號、軍種符號、勤務符號等外在形式上有著明顯的區分。哪怕外行人不懂軍銜,他看見服裝的顏色樣式,也知道是屬於哪個軍種,特點鮮明。

由於是新中國第一次授銜,又是上將軍銜,其評定標準和條件就顯得非常嚴格。根據相關文件,從級別上講,規定"正兵團級,多數可評為上將";從職務上講,規定兵團司令員的基準職務軍銜為上將,兵團副司令員的軍銜亦可為上將。

當然,軍銜評定,能力、資歷、戰功、所做貢獻等都是重要參考依據。一些副兵團級和個別準兵團級幹部,德才兼備,也被評定為上將,而也有一些正兵團級的人因為這樣或那樣的原因沒有被授予上將軍銜。

開國上將權責重大,絕大多數老紅軍,有一人情況特殊,僅準兵團級

當然,準兵團級入選屬於個例,只有一個人是這樣的,軍級以下幹部沒有一名入選。在各方面的評定中,他們還稍遜一籌。

在這57名上將裡,正兵團級上將35人,佔到了六成多,其中就包括許世友、劉亞樓、楊得志等立下無數戰功的英雄。

副兵團級的人數就少了很多,只有19人入選。包括劉震、張愛萍等人,只佔了三成多。準兵團級上將只有賀炳炎1人,未評軍隊級別而授上將的有烏蘭夫、閻紅彥2個人。

開國上將權責重大,絕大多數老紅軍,有一人情況特殊,僅準兵團級

從這就可以大致看出,正兵團級將領是上將軍銜的主要構成部分,他們在敵我鬥爭中,資歷相對較老,立下的戰功、所做的貢獻相對要多一點,特別是在一些大的兵團戰役面前,他們的指揮顯得尤為重要。

而從人員構成來看,57位上將又有一些新的"特色"。他們中,有52位是老紅軍,其他的,有些是早年參加地方工作的老黨員,比如烏蘭夫;呂正操是抗日戰爭時期參加八路軍的老戰士,董其武、陶峙嶽、陳明仁等是解放戰爭時期率部起義的原國民黨軍將領。

可以看出,老紅軍在上將中佔了絕大多數,他們參加革命早,與敵人鬥爭時間長,鬥爭經驗豐富,立下的功勞自然也不在話下,當然,他們所付出的艱辛也是最多的,從這個意義來看,這是他們理所應得的榮譽。

開國上將權責重大,絕大多數老紅軍,有一人情況特殊,僅準兵團級

榮譽往往是伴隨著責任,責任越大,所收穫的榮譽才越大,他們在長期的鬥爭中,身居要職,關鍵時刻能帶領部隊挺過難關,贏得勝利。

土地革命時期,他們中最高的已經是方面軍副總指揮,比如蕭克,有的還只是團長、團政治委員,比如韋國清,蘇振華。職級之間的差距還是有些大。

等到抗日戰爭時期,最高的職務已經是兵團級軍區司令員,上將中只有呂正操一人。職務最低的是軍分區政治委員閻紅彥。當然,他們中當時有些人出國留學學習去了,不算在內,包括劉亞樓、李天佑、楊至成等3人;有些還不是八路軍人員,比如烏蘭夫、董其武、陶峙嶽、陳明仁等4人。

開國上將權責重大,絕大多數老紅軍,有一人情況特殊,僅準兵團級

等到了解放戰爭時期,他們的職務又大不一樣。最高的是野戰軍或大軍區副司令員,他們分別是呂正操、蕭克、張宗遜。

而職務級別排在後面的 ,就要數軍級軍區副司令員董其武和野戰軍軍需部部長楊至成了。

抗美援朝時期,志願軍司令員、副司令員、參謀長,兵團司令員等都有上將在擔任。李克農較為特殊,他是朝鮮停戰談判中方特派代表。

開國上將權責重大,絕大多數老紅軍,有一人情況特殊,僅準兵團級

經過這幾大戰爭時期的沉澱,上將們都已經是軍中的中流砥柱,在部隊各個部門擔任著主要或重要職務。

他們不僅涵蓋了各總部、各軍兵種、各軍區,甚至在各重點院校也有人員,而且在授銜時,還有人員是離職學習的狀態。這就包括楊得志、韓先楚、劉震、陳錫聯、李天佑等5位新中國的得力戰將。他們在軍事學院戰役系學習,為自己充電,學習系統知識,以期在之後的國家國防建設和軍隊建設上發揮更大的光和熱。

57位上將他們在職務上雖然有些許差異,但也應該看到,在解放戰爭中,57位上將已經全部是軍以上首長,權責重大。

文/TLS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