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医患矛盾真的那么严重吗?

今天无意间翻阅到一条新闻,在被患者砍伤84天后的北京朝阳医院眼科医生陶勇,13日终于出院了。2020年的1月20日,陶勇医生在出门诊时,被诊治过的患者崔某持菜刀砍伤,造成左手骨折、神经肌肉血管断裂、颅骨外伤、枕骨骨折。虽然现在已出院,但手已经很难再恢复到原来了。再回想起2019年12月24日,北京民航总医院的医生杨文同样被患者家属使用尖刀刺伤颈部,最终抢救无效而去世的报道,短短的一个月,竟然发生了两期严重的患者暴力伤医事件,我不禁在思考,难道国内的医患矛盾真的这么严重吗?


我思考了很久并查找了些资料,总结了一下医患矛盾发生的几点主要的原因:

1、医院在医疗改革后被定位成服务行业,政府对医院的补助越来越低,医院进入市场后为了生存,将医疗服务作为产品出售给患者,治疗费用可能会超出某些低收入者的承受范围,但患者的医疗期望值确很高,他们认为看病花了钱,就要给治好,稍有效果不明显或不满意就投诉或医闹;也有患者会认为,会不会是医生故意开一些昂贵的或者治疗效果不佳药,只要患者病情不好转,医院就会一直有收入,从而不信任医护人员。

2、患者去医院看病当然是为了能把病治好,但是现在的医疗技术并没有达到包治百病的水平,很多病情需要医生反复会诊才能确认。即便确诊了疾病,病情的发展往往也是不能预测的,治疗过程必然充满了风险和各种不确定性。有些患者或家属在遇到心中不满或接收不了亲属死亡时,医患矛盾就会发生。

3、医患关系的紧张一方面也来自于一些无良媒体的报道。这些媒体为了吸引眼球,不顾事实,带着个人感情色彩,对事件进行有失公允的报道,误导公众,让患者更加不信任医生,加剧了医患关系的紧张。

4、医院本就不是一个能够让人轻松的场所,人们的心情往往都是紧张、焦虑、沉重的,处于这样的环境中人们的情绪会更加容易激动,产生纠纷。


医生为我们消除病痛,带来健康,是守护我们生命的白衣天使,本应是受到社会尊重的群体,但有些患者为了一己私利,发泄心中的不满,缺将恶毒的手伸向了他们。由于目前社会医患关系的紧张,越来越多的家长不赞成孩子长大去当医生,试问,如果这种状况一直持续,未来没有了医生,我们生了病该怎么办?


尤其是这次疫情期间,成千上万的医护工作者冒着被病毒感染的风险奋战在一线,有的人几天几夜不休息,有的人连续几个月没回过家,有的人妻子怀孕却没办法照顾……,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无不证明了医护人员作为白衣天使,对病患救死扶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但这期间仍出现了少数患者为了发泄不满,殴打辱骂医护人员的不和谐声音。


我自己前段时间还亲身经历了一场小的医患矛盾。女朋友因为咽炎一直在低烧,带她去医院看发热门诊,因为疫情期间情况特殊,需要先做各项检查排除病毒感染。排在我们前面的是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太太,由家人推着轮椅,症状是发热并伴有呕吐。可能是因为出门着急忘带证件,没办法进行检查,值班医生也很积极的在协调。大概老人等待就诊的时间稍长了些,再加上等待的时间呕吐了几次,老人的儿子就开始不满,大声质问医生为什么还不给老人看病,说老人年纪大了心里害怕,想快点接受检查。值班医生也耐心地解释原因,再加上其他家人的劝解,老人的儿子才没有表现得太过份。大概过了十分钟,老人顺利地接受了检查。这次虽然是一个小矛盾,但是仍然能够反映出医生和患者之间关系的紧张。


医患矛盾是一个社会性的难题,需要国家、社会和个人共同来解决。希望国家能够出台相关的法律,切实保障医护人员的切身利益,医院加强安全管控,保障医护人员人身安全,而我们能做的就是信任医护人员,相信他们的专业领域和技术水平,抱着平和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相信不久将来,越来越多的孩子都会自豪地说:我长大了,要去当医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