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園丁與木匠》:由大連男孩殺人案引出的關於教育的一些思考

近日,大連市沙河口區一名13歲男孩殘忍殺害一名10歲女孩,後根據警方通報:嫌疑人蔡某某因未滿14週歲,不予追究刑事責任,依法收容教養。此事一出便在網上引起軒然大波,很多人憤怒的表示希望修改相關法律讓蔡某某得到應有的制裁。

相信大家對此次事件都已瞭解,本文暫且不去討論相關案情和法律問題,因為由此引申出的教育問題同樣值得我們深思。

讀《園丁與木匠》:由大連男孩殺人案引出的關於教育的一些思考

我們對子女的教育方式真的是正確的嗎?每個父母都希望培養出一個有愛心、有能力的孩子,可是為什麼總會有那麼多孩子非常叛逆甚至做出觸犯法律的事情?也許,我們是時候應該反思一下自己對孩子的教育問題了。

讀《園丁與木匠》:由大連男孩殺人案引出的關於教育的一些思考

《園丁與木匠》這本書是由牛津大學心理學博士、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心理學系教授及哲學系客座教授艾莉森·高普尼克所著,她是國際公認的兒童學習與發展研究泰斗級專家。本書從心理學的角度去解讀孩子行為背後的規律,相信從書中我們能得到啟發和思考。

教條式的教育方法是糟糕的

過去,人們用傳統的方式教育孩子,孩子們沒有巨大的學習壓力,他們有充足的時間釋放自己的天性。

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壓力越來越大,大多數人會選擇先立業再要孩子,他們把時間和精力都用在賺錢上,當他們有了孩子之後,自然而然的把自己從工作中總結出來的模式套用在孩子身上,這就是本書作者認為的“教養模式”,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教條式的教育方法。

讀《園丁與木匠》:由大連男孩殺人案引出的關於教育的一些思考

通常他們會為孩子設立一個明確的目標,並相信孩子會被教育的非常優秀,我們不能全盤否定“教養模式”,因為存在即合理,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教養模式”並不是一種好的教育方法。

作者認為父母的天職並不是要像木匠一樣塑造孩子的人生,“教養模式”下的父母為了讓孩子變得更加優秀所做的努力,不但讓他們自己產生嚴重的焦慮、自責和挫敗感,也讓孩子因父母過高的期望而產生巨大的壓力。

讀《園丁與木匠》:由大連男孩殺人案引出的關於教育的一些思考

混亂是童年的主旋律

混亂也被稱為可變性、隨機性。

古希臘時代,理想主義哲學家認為混亂是文明進步的死敵,但19世紀的浪漫主義卻認為混亂是創造力的源泉,近代科學認為混亂帶來了適應性,也就是“可進化性”。

因此人類會繁衍出性格迥異的孩子,每個孩子各不相同、無法預測,這使得人類在可進化性上具有優勢,從而更好的適應環境。

混亂讓每個孩子產生差異,差異化使每個孩子的能力各有不同,你可能會說:“我才不關心人類的進化問題呢,我只關心我們家孩子。”

讀《園丁與木匠》:由大連男孩殺人案引出的關於教育的一些思考

沒錯,但是你應該認識到,每個孩子在混亂中培養出來的與眾不同的特質才是他們的核心適應能力,這種能力將會幫助他們適應未來社會中的任何變化。

孩子的天職是探索

做父母的每當見到孩子把家裡弄的一片狼藉都會感到生氣,甚至會責怪孩子,但是我們必須要知道人類是最喜歡探索的物種,孩子們天性如此。

人類擁有一個漫長的童年期並不是偶然,因為漫長的童年期為我們提供了探索的條件。孩子喜歡探索並不只是為了滿足他們的好奇心,更重要的是積累經驗以供成年後使用。

讀《園丁與木匠》:由大連男孩殺人案引出的關於教育的一些思考

在童年期,父母對孩子無條件的愛使孩子在探索中提高智力成為可能,因為給孩子一個受保護而且被持續滿足的童年,他們就可以獲得探索的空間,並且可以不斷試錯,這將是孩子一生寶貴的財富。

對孩子精雕細琢終將是徒勞

對每個家庭來說,教育孩子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但是,如果父母想要將孩子塑造成某個特定的樣子是非常錯誤的。

這隻會讓父母自己產生很強的挫敗感,因為我們不可能預知孩子在將來會面臨什麼樣的挑戰,用當前心目中理想的模樣去塑造孩子,可能會讓他無法適應未來的變化。

讀《園丁與木匠》:由大連男孩殺人案引出的關於教育的一些思考

而且,孩子們通常會主動學習和認知世界,但他們絕對不會被動地被父母塑造,即使表面上看起來順從了父母,其實內心也許非常叛逆。

模仿是最有效的學習方式

研究證明初生嬰兒就已經學會模仿他人的面部表情,例如張嘴、吐舌頭等,而且他們不僅僅只是簡單的重複,甚至會嘗試思考。

隨著孩子的長大,這種思考更加複雜,他們會試著分析和推理所模仿行為的目的和因果關係。而且,孩子比成年人更善於運用模仿來學習,相信每個父母都曾經為嬰兒時期孩子的某些行為感到驚訝:“他是從哪裡學會這些的?”

由此讓我們聯想到中國古代的教育思想“言傳身教”,對父母來說,命令孩子去“照我說的做”是不管用的,只有父母以身作則才能給孩子樹立一個模仿的榜樣。

讀《園丁與木匠》:由大連男孩殺人案引出的關於教育的一些思考

永遠問不完的“為什麼”

每個父母都曾經或正在被孩子無休止的“為什麼”問到頭大,沒耐心的父母甚至會訓斥孩子不要再問了。

根據研究表明,孩子提出的問題大約有70%都是合理的,他們經常問為什麼並不是為了引起父母的關注,而是為了滿足自己強大的好奇心。

另外,孩子對自己的問題是否得到充分回答也十分敏感,當他們不理解父母的回答時,會繼續重複剛才的問題或者提出另外一個問題,直到他們感覺自己得到了滿意的答案才會停下來。

讀《園丁與木匠》:由大連男孩殺人案引出的關於教育的一些思考

父母必須要認識到幼年的孩子在學習上是堅持不懈的,他們會“打破砂鍋問到底”,直到找到他們想要的信息。

對於孩子不停的提出“為什麼”,最合理的回答是向孩子解釋其中的因果關係,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從一個更深入、更廣泛的角度去理解這個世界,促進他們將來學到更多的知識。

玩耍不止有趣,更有意義

中國有句古話:“吃一塹長一智”,意思是受一次挫折就會長一分見識,作者在書中從科學的角度解釋了其中的原理。

從神經科學的角度來說,年輕的大腦經歷了一次特殊的事件後,很快會產生許多新的神經連接,孩子玩耍不僅會促使大腦產生更多的神經連接,還有助於保持大腦的可塑性。

讀《園丁與木匠》:由大連男孩殺人案引出的關於教育的一些思考

因此,對父母來說可能是毫無意義、浪費時間的玩耍打鬧,對孩子來說卻是非常重要的,玩耍不需要理由。

科技發展對孩子的影響

在國內,父母們最擔心的一個問題就是網絡對孩子造成的不良影響,尤其是前些年,經常能看到關於孩子沉迷網絡的新聞。

同樣,在國外也有類似的問題,自從有了網絡和手機,孩子們不願意出門,許多社交活動被網絡替代。

作者認為,隨著時代的發展,父母必須要意識到技術和文化變革的必然性,現代的孩子使用網絡就像20世紀的人們讀書、看報紙一樣,是他們獲取外界信息的必要手段。

讀《園丁與木匠》:由大連男孩殺人案引出的關於教育的一些思考

但面對網絡對孩子造成的負面影響我們不能無視,而是需要為孩子提供一個穩定、安全的網絡環境,時代前進的車輪是由兩代人共同推進的。

園丁的職責是照顧花園,他們努力耕種、辛苦施肥,為植物創造一個安全的成長空間,讓花草自由的成長。

木匠則是把手上的木料按計劃打造成桌子、椅子或者門,他們所關注的只是最終的產品是否符合最初計劃。

作為父母,你願意做一名“園丁”還是“木匠”呢?

讀《園丁與木匠》:由大連男孩殺人案引出的關於教育的一些思考

以上就是本書《園丁與木匠》的精華內容。

在國內,每個家庭都無法避開孩子教育這一大難題,不可否認,中國的孩子和家長都面臨著巨大的壓力。

但是,藉著這次大連的少年殺人案件,能否讓我們靜下心來認真反思一下我們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呢?

或許,我們能做出一點點的改變,這一點點的改變也許就能讓孩子的人生多了一些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