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平生制硯不過百塊,卻可流芳百世

一提到硯臺或者文房四寶,大家第一時間聯想到的都是各個朝代的文人墨客,或者是有權有勢的收藏家。鮮少有人把文房四寶和女性聯繫起來,更別說把製作硯臺這份工作和女性聯繫起來,畢竟幾千年來我們的父系社會養成了我們多年不變的價值觀。在古代,女子無才便是德,女孩就應該深養閨中而不是出去拋頭露臉,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下一個一輩子和硯臺打交道的女子,她不是舞文弄墨,而是自己製作硯臺,並且製作的硯臺廣受好評,一塊難求。

她平生制硯不過百塊,卻可流芳百世

康熙年間,在蘇州城的專諸小巷子裡,有一戶人家,每天都會吸引許多文人雅士和書畫名家前來到訪,他們不為別的,只為請求一位女工匠幫忙琢制硯臺。這位女工匠就是以制硯為生的制硯名家顧二孃。據《吳門補剩》記載,顧二孃的公公是順治年間姑蘇城裡有名的制硯名家顧德麟,世人皆稱讚他的硯臺頗有古硯的"自然典雅"之風,因而在當時的蘇州城裡非常有名。顧德麟去世以後,將制硯技藝傳給了顧二孃的丈夫。可是她的丈夫不幸早逝,為了生計,顧二孃便擔起了制硯的重任。

她平生制硯不過百塊,卻可流芳百世

顧二孃將公公流傳下來的制硯技術加以傳承並創新,她汲取明代宣德香爐的意趣為創作靈感,追求古代君子的高雅之風,使得她製作的硯臺既古雅又不失華美,為當時制硯工匠所不能比。在這個故事中顧二孃製作的正是鼎鼎有名的苴卻硯,也正是因為她精湛的制硯技術讓更多的文人墨客瞭解了苴卻硯。

她平生制硯不過百塊,卻可流芳百世

這便是一位在制硯史上極富盛名的女匠人,她的存在打破了眾人對於男子才可從事制硯的規則,並且做到了最極致她製作的硯臺一塊難求,受到眾多文人墨客的喜愛。當時,文人雅士和書畫家們都以能獲得顧二孃製作的硯臺為榮。顧二孃去世後,文人雅士紛紛作詩憑弔紀念。她的存在對於苴卻硯歷史甚至是整個中國製硯史來說都是極富影響力和意義的,她讓眾人意識到並不是只有男性才能舞文弄墨,不是隻有男性才能成為制硯行家。這些過時並且傳統的觀念應該被摒棄,只要你有足夠的努力和用心你一樣可以在一個行業內成為受人景仰的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