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如果打破了东吴,杀了孙权,曹丕会不会投降?

驷维珍珠


如果刘备打败了东盟,这个设想很大胆,很有意思!我们就大胆的想想接下来的事情吧。

1.中国会提早进入南北朝。

刘备战胜东吴,心情会变得好一些,于是他可能会多活10多年,有这10多年的时间他会好好的经营益州荆州和东吴原有的地盘,并且建都现在的南京。和曹丕划江而治中国进入到了南北朝时期。

后来五胡乱华只发生在北方,南方在南汉的治理下会得到有效开发,经济赶上并超越北方。

2.实现刘备的梦想:兴复汉室,北定中原。

战胜东吴后,刘备的军队会势如破竹,一路顺江而下,定都南京。再过十多年派一员大将北伐。在公元240年,刘备将统一天下,再一次延续汉帝国的江山。刘禅即位后虽无多大政绩,但遇到了一位像周公一样大臣,汉室江山又延续了三百年。

3.内部分裂,提早进入十六国时期。

战胜东吴,北伐成功刘备分封他的儿子们各地成为诸侯国,但是这些儿子们争夺帝位,统一天下后不足十年,又进入到大分裂时期,出现了十六国家。后来,外族入侵由少数民族完成统一。


随地


应答:这道回答可能进不了首页,因为没有什么看头。

刘备攻吴若杀了孙权,曹丕不但不会投降而是灭了东吴,蜀汉的最佳时期,其理由如下:

(一)刘备进攻东吴的总兵力不过四万,孙权有兵力十万,刘备是侵犯,孙权是守土保国会尽举国之力,孙权占地利,人和。冷兵器时代并非现代用导弹,航母,飞机大炮,而是用刀枪拼杀,就比方说刘备有机会胜了,击杀孙权,刘备无后继增援,益州路途遥远,不能遥向互应,自带的兵馬必须死去四分之三,剩下的万把人有一半伤员,为什么这样说呢?东吴孙权,陆逊不会引颈让刘备士兵砍头,肯定拼命,这一仗下来百分之一百是两败俱伤,部队得不到休整,伤员来不及医治,部队已没有任战斗力。

(二)曹魏只需调十万部队轻松的把东吴,蜀汉部队全部消灭或逼其投降,此时东吴,蜀汉的残兵己无任何士气可言,而曹魏部队无任何损失,士气正旺,可摧枯拉朽的把两国的残兵就地解决,速度占领东吴,活提或击杀刘备全部。

(三)那么蜀汉仅剩下益州,曹魏占领了东吴,益州变成孤立之地,益州也就约五万人马,曹丕控制了长江防线,可多路围歼益州之敌,乘刘备被扣或被杀益州人心不稳之际大举进攻,即使一时拿不下益州也不急,慢慢调整部署也是必胜的,必胜的条件是曹丕拿下东吴后,已得十分之九的地方,益州己成弹丸之地,国力薄弱经不起大的战伇。

(四)若刘备杀了孙权是曹丕最愿意看到的,因为刘备帮他除去了另外一个对手,打破了联盟从大格局来讲,灭吴蜀己成定局,所以就没有曹丕投降的这一说,所以讲这一问答题没啥看头。再见!


9紫气東来


此提问重点在‘打破’这两个字上。

解析了这两字,问题迎刃而解。

打破,代表着是两虎相争,结局一虎死掉的话,另一虎必然也伤痕累累。那么此时最得利的是谁呢?无疑是第三虎曹丕。

刘备与孙权初始相争,他可以座山观虎斗,静下心调理内政,发展经济。并寄希望二虎缠斗越胶着越好,斗个三五年才佳。到时轻松一展渔翁之利。

只是曹丕没想到,孙权方夷陵一把大火,迅速干翻刘备,结束了缠斗。这样,曹丕就得调整方略,兵阵吴境,不能让孙权全口吞下西川。

当然此时若夹击刘备,与东吴分食亦可。但战争不是儿戏,曹丕取川,必经汉中险峻,国力尚未达到时,发兵未必有利于政治、经济。整不好反让东吴更加座大。所以曹丕先取陈兵吴境,制掣东吴,也算是政治上策。

总之,刘孙两虎相争之间,主动权总会在不战方曹丕那里。

换个维度考虑,如果印度与巴铁交火,得益的是谁呢?例不太搭,理却是通的。

如果把打破二字,换成臣服、收服二字,此况下二虎并一虎,曹丕才是不利的。

当初,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河南中原一带),曹操撺掇孙权背后给关羽插刀,就沾了个光,那时孙权是递表臣服的,尽管是形式上的,但上有君令,你总不能不表示表示吧。何况有孙权不愿看到刘备方座大的景况。关羽之败,败在二打一是首因。

三国能鼎力,谁家主公也是有两把刷子的时侯,谁又会服谁呢,均衡难破。

后期曹魏依托中原经济不断发展,蜀、吴二代又不争气些,均衡已失。

曹魏伐蜀,如果胶着,对吴应该有利,可是人家有入武庙的奇才邓艾,兵行险着,千里偷袭,掏心之战,直接迫降刘禅。正规大军都没出大力,无大伤国力。

后来吴国主君昏聩,曹魏权变,无外交压力下过渡,三家皆归于晋,缘由皆是在鼎足已破。

很多看《演义》的读君,冀望书中仁德的刘备一统天下,这是受罗贯中演义倾向的感染。事实中,刘备征吴,有很大赌的成分在内,因为那时另两国的内政、经济都还在稳定期。即凡刘备快赌胜了,曹丕做为渔翁之势,也不会沒有从容应对的良策,毕竟你胜了,也是伤虎。结局刘备赌输了。

被奉为大智的诸葛亮,都不赞成伐吴,还能说什么?只能说刘备急于出兵的动因是:要么从身无立锥之地,一下拥有巴蜀,乍富飘了,要么考虑年过花甲,再不完成心志,就时我不待了。当然,为二弟报仇也是个因素,毕竟这是演义中最强调的地方。至于这三个原因,谁排在前,那就各人各见了。

如果觉得回答尚有小理,读君不吝点个赞呗。

我是爱看古书爱侃古事的散发弄舟,欢迎同好关注交流赐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