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探花,為何比中狀元還高興呢?原來有個不成文的規定

古代中探花,為何比中狀元還高興呢?原來有個不成文的規定

中國古代科舉相當於如今高考的前身,不過比我們的高考更加艱難,也更加殘酷。科舉始於唐朝,完善於宋朝,結束於清末,是中國一千多年封建統治中最為重要的選拔人才的考試。

古代中探花,為何比中狀元還高興呢?原來有個不成文的規定

這種制度的目的旨在為國家選拔人才,它可以實現很多底層的人民能夠進入皇宮朝廷做官的願望。因此很多讀書人以此來改變自己的身份,通過考試後能快速進入上層社會,從而施展自己的才華抱負。

古代中探花,為何比中狀元還高興呢?原來有個不成文的規定

而這一制度中的等級非常分明,其中進士的前三名分別被稱作狀元、榜眼、探花。要知道狀元可是科舉的第一名,是才華與能力的象徵。一旦成為狀元,必是全家齊樂,而探花只是第三名,也就是說在古代,中狀元比中探花難,所以狀元比探花牛。

古代中探花,為何比中狀元還高興呢?原來有個不成文的規定

但是,事實上歷朝歷代以來想要考中探花才是最難的,因為探花除了才華之外,還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那就是探花一定要長得好看,一表人才,氣質要好。畢竟我們都知道,從古到今,都是一個以貌取人的年代。

古代中探花,為何比中狀元還高興呢?原來有個不成文的規定

所以,在古代如果誰被選為探花郎,就意味著大家認可他的年輕和英俊。而且中探花的人會得到皇帝和大臣的特別關注,地位不比狀元低。中了探花,表示朝廷對你樣貌和才華的雙重肯定。和珅正是因為長得俊俏,才那麼快得到乾隆皇帝的賞識提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