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手工藝者——木匠師

圖文||寧靜致遠

謹以此文,獻給那些還在堅守和傳承傳統工藝技術的木匠師們,以及那些喜愛並推崇傳統木業工藝的人。

古代人的一生離不開木製品。因此木匠在古代是一向比較重要的職業,由於木工沒有三到五年是學不成的,所以大家對木匠比較尊重,往往在稱呼後面加上個“師傅”二字。

傳統手工藝者——木匠師

一、古時木匠的學徒歷程

在木藝界,流行這麼一句話:三年學徒,五年半足,七年才能成師傅。所以在過去,學木匠手藝一般是“三年零一節”出師,所謂“三年零一節”就是滿三年之後,再逢到一個年節日,這手藝就算學成了。

在民國以前,學做木匠活兒的老規矩是經人說合,寫出門生貼,立下3年出師的規矩,然後徒弟在介紹人的陪同下,向老師作揖磕頭行拜師禮。

徒弟入門後,先幹粗雜活兒,擔水、掃地、拉鋸、磨刨刃、銼鋸,幹上一年左右,師傅才叫跟著學推刨子、鑿眼等下手活兒。以後逐步捉錛、掄斧、打線、開料。

學徒期間,師傅對徒弟管教很嚴,徒弟如刨子推不平,拉鋸跑了線,砍斧過了頭,脾氣壞的老師常常劈臉給徒弟一巴掌。有的門生貼上就寫著,老師失手打傷了徒弟,出事不許計較。

木匠學徒三年,耳聞目睹了木匠施業的過程,學會了所有工具的使用,學會了許多木活的製作技能,明白了許多從事這一行業的道理,為滿師後獨立開業打下了基礎,但是,要開創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學徒滿師,叫出師;對師傅來說,叫出徒。學徒滿師後,有兩條路可走。

第一條路是繼續留在師作,在師傅的統帶下,過安定的日子,可免四處奔波,獨自張羅開業的煩惱。但是,有得必有失,在工錢收入上,往往被師傅“糊塗”去若干。這對於苦熬了三年零一節,滿師後打算成家立業的人,難免不生怨氣,情緒和言語中又不能表露出不滿,不敢怒也不敢言。寄人籬下,只能忍氣吞聲。

另一條路,是滿師後馬上離開師作,去開創自己的天地。萬事開頭難,徒弟技術真的過硬,才可能成功;而如果徒弟技術馬馬虎虎,那麼他的木匠事業可能也就此夭折了。畢竟在過去,木匠是流動小作坊式的自由勞動者,走村串鄉為僱主服務,為在行業競爭中求得生存,特別重視個人在民眾中的名聲。他們對僱主非常負責,工作盡心。一方面是由於職業道德和行業本能使然,一方面是因為他們需要借重僱主的口碑。

因此,有些徒弟為了防止這種現象發生,在出徒後會選擇第一條路,繼續留在師傅那裡做兩年。在這兩年,師傅會自徒弟發工錢,但是工錢一般很少。實際上,這兩年還是學徒,一直把全部手藝學熟學精之後再出師。

學滿五年離開師傅,就可以說是真正的木匠了,不過離師傅還是有些差距。有句俗話說“木匠好學,斜眼難鑿”。學木工技術,關鍵是鑿眼。所以師傅們都會留一手,很少將鑿眼的技術傳於徒弟。民間有“祖傳木匠本領高”的說法,就是說鑿眼的功夫代代相傳。所以,要想成為真正的木匠大師,需要十年甚至幾十年的慢慢摸索,但凡是高水平的木匠,那都是幹到老學到老的。

傳統手工藝者——木匠師

二、木匠學徒要講“三勤”

“師傅領進門,學藝在個人”,拜了師,這只是跨進了行業門檻,至於能學到多少本領,全靠徒弟自己的用心和努力。木匠傳藝,主要通過直觀的實際操作演示和實物展示,並輔以口授。學徒者應能通過觀察和實際操作模仿,領悟到技藝的基本原理和規律,並在此基礎上舉一反三。學會了做方凳,就應能試著做方桌,就應能做其他方形物件。

學徒三年,不可能對各種木器活兒都有實踐機會,關鍵在於要掌握技術操作要領,善於使用結構原理,並廣泛用於形不同但理同的傢俱中。所以,當徒弟除了要守規矩,還要講“三勤”,就是眼勤、手勤、腿勤,做不好挨師傅打是常有的事。

以前,大徒弟會對小徒弟說這樣一句話:“要想會,跟師傅睡”。只有常和師傅在一起,一起幹活,一起生活,關係上成為師傅家庭中的一員,感情上達到親如父子的程度,師傅傳藝自然會盡心盡力。有不少需用“意”傳的道理,有時就含在師傅的“閒話”裡,常在左右,能從師傅的話語中悟出很多東西。

木匠學徒不能說很苦,但確實很累。徒弟要勤快。早上必須早早起床,先收拾好自己的事。待師傅起床後,給師傅倒尿壺,打洗臉水是必乾的活,然後幹些雜活。等師傅洗漱完畢,收拾整齊,即與師傅一起去僱主家。早出晚歸是木匠生活的真實寫照。若路途較遠,乾脆就住在僱主家。不論住在哪裡,晚上徒弟都要為師傅打洗臉水,倒洗腳水,伺候師傅上床休息了,自己才能休息。總之,從早上起床到晚上上床,沒有閒暇功夫。

傳統手工藝者——木匠師

三、木匠學徒要記口決

在古代,木工大多數缺乏數學知識,有經驗的木工師傅就把一些手工木製工藝編制一些口訣,所以,以前做木工,都很講究口訣。這些口訣通常會成為一些有名的木工大師的“家傳絕技”。而這些口訣,沒有師傅的講解,一般人看來,也是百思不得其解的

比如說:製作木凳的口訣是“八分一,四寸五”;其表達含義可以用上面這張圖來表達說明。可以看出這個凳子登面木板的厚度為八分(0.8寸),差墨是一分(0.1寸)。登面到下面橫方的距離是4寸,則相應的差墨就是五分(0.5寸)。

很多時候,一些木工在木板厚度和木方間距發生變化時,就不會做了,這就是死記口訣的緣故。木匠製作工件種類繁多,現狀各異,需要記憶的口訣也就數量繁多複雜,因而許多學徒跟師傅學徒三年不得出師。

傳統手工藝者——木匠師

四、傳統木匠學徒的基本工

跟著師傅學木工手藝,學的就是:“刮、砍、鑿、剌”四項基本功,而學習這些基本功就必要學會使用各種功能的木工工具。這些工具一般都有較鋒利的刃口,木工在學習最主要的是要掌握好各種工具的正確使用姿勢和方法,例如鋸割、刨削、斧劈時,都要注意身體的位置和手、腳的姿勢正確。以下是身為一名傳統木匠必須熟練掌握的技能操作:

1、“鑿”的操作方法

鑿子是木工打眼的主要工具。使用時把需要鑿眼的幾根木方並排放齊,需要鑿眼的下面用木方墊平,可以放到堅實的地上,也可以放到案子或條凳上。

操作方法:鑿眼前應先劃好眼的墨線,木料放在墊木或工作凳上,打眼的面向上,人可坐在木料上面,如果木料短小,可以用腳踏牢。打眼時,左手緊握鑿柄,將鑿刃放在靠近身邊的橫線附近(約離橫線3—5mm),鑿刃斜面向外。鑿要拿垂直,用斧或錘著力地敲擊鑿頂,使鑿刃垂直進入木料內,這時木料纖維被切斷,再拔出鑿子,把鑿子移前一些斜向打一下,將木屑從孔中剔出。以後就如此反覆打鑿及剔出木屑,當鑿到另一條線附近時,要把鑿子反轉過來,鑿子垂直打下,剔出木屑。當孔深鑿到木料厚度一半時,再修鑿前後壁,但兩根橫線應留在木料上不要鑿去。打全眼時(鑿透孔),應先鑿背面,到一半深,將木料翻身,從正面打鑿,這樣眼的四周不會產生撕裂現象。

2、“鋸”的操作要點

鋸是木工必備工具之一,主要用來開料,截料和開榫等。寬厚木板常用大鋸;窄薄木料常用小鋸;橫截下料常用粗鋸;榫頭榫肩常用細鋸;硬木和溼木要用料路大的鋸子,軟木和乾燥的木材要用料路小的鋸子。

操作要點:

1、框鋸在使用前先用旋鈕把鋸條角度調整好,習慣上應與木架的平面成45°,用鉸片將繃繩絞緊,使鋸條繃直拉緊;開鋸路時,右手緊握鋸把,左手按在起始處,輕輕推拉幾下。用力不要過大;鋸割時不要左右歪扭,送鋸時要重,提鋸時要輕,推拉的節奏要均勻;快割鋸完時應將被鋸下的部分用手拿穩。用後要放鬆鋸條,並掛在牢固的位置上。

2、使用橫鋸時,兩隻手的用力要均衡,防止向用力大的一側跑鋸;糾正偏口時,應緩慢糾偏,防止卡鋸條或將鋸條折斷。

3、使用鋼絲鋸時,用力不可太猛,拉鋸速度不可太快,以免將鋼絲繃斷。拉鋸時,作業者的頭部不許位於弓架上端,以免鋼絲折斷時彈傷面部。

3、“刨子”的基本功

木工用刨子要學習三法,即步法、手法、眼法,這三法是椎創的基本功。

(1)步法:在刨削木料需要走動時,走動的基本方法可有以下幾種:提步法、贓步法、跨步法、行走法。

提步法:適於—次能刨到頭的木料,雙腳的前後關係和步間距保持不變,只在蹬地使勁用力推刨時雙腳有虛實的交替變化,同時有向前邁、向後退的連帶關係。

纜步法:適於刨長料,在原地推刨的姿勢上,先以右腳接近左腳跟並站穩,這時左腳迅速向前跨一步,落地站穩後,右腳再靠近左腳跟站穩,左腳再迅速向前跨一步。

跨步法:適於一創推到頭的起線、截口等工作。在原地推刨姿勢的基礎上,右腳向左腳前跨過一步,此時刨推到頭,右腳再馬上向後蹬,回到原位。行走法適於刨長線、長槽、長經等,在原地推刨姿勢的基礎上,右腳跨過左腳落地站定時,左腳向前走一步,以此類推。推刨時,身體向前下方向要有一定的衝刺力。

(2)手法。推刨時,可雙手捏刨,也可單手握刨。

雙手握刨時,雙手食指壓住刨身,兩拇指同時壓在刨刀後面的刨背的前身;刨到中間時,兩拇指和食指同時用力;刨推到末端頭時,兩拇指緊壓刨背的後身。創胺要始終乎貼材面運動,兩手腕儘量向下壓。手腕、肘、宙和身體的力量要全部集中於刨床上,手腕不可高吊,以防遇到節子時戳傷手指。

在刨敞倒稜、斷面時,—股採用單手報刨,刨削斷面時要先刨斜一面,然後再路面刨削,防止裂劈。

(3)眼法。木料刨削後,是否方正平直,木板拼粘有無縫隙,是衡量木工刨削水平和眼力的重要標準。木工用眼力測定木料的方法一般有兩種。

一是看平面的縱長線,兩邊線同合則材面乎直,無翹曲,否則表示不平直。

二是面對料的端部,用有限目測板平面的近身一端到另一端,看一看是否乎直、一般順序是先二後。

4、“斧”的砍削要點

用斧子“砍削”是傳統木工的基本功,“一世斧頭三年刨。”要掌握刨子不容易,用斧比用刨更難。在沒有電動工具的時代,斧子是木工的利器,木匠是很看重自己的斧子的。老話說的“木匠的斧子瓦匠的刀,跑腿的行李大姑娘的腰”,都是不讓別人隨便碰的。

操作要點:

1、砍削木料時落斧要準確,必須注視落斧位置,順木紋方向砍削,手要掌握好落斧方向和用的大小。

2、以墨線為準,不要砍到墨線以內,並要注意留出刨光厚度。

3、砍削軟格,用力不能過猛,要輕砍細削,用力過猛會使木料順紋理撕裂。

4、在地面砍劈時,木料底下要墊上木塊,以免損傷斧刃。圓木料平砍時,要將其放在木馬架上或枕槽上,以資固定。

5、掌握劃線的要領

下料劃線有傳承的工藝規範,選擇材料、搭配材料和加工餘量等方面可由下料劃線得到正確體現。

劃線要領:

(1)劃線的準確度,主要靠量具的正確運用。一是劃線的工具,如尺子的規範,角尺和斜尺的角度正確。二是用筆的誤差。即鉛筆誤差一般在0.25—0.3mm左右,傳統技法一般講究用前面下料劃線中講的划子。現在有的用劃線刀,劃線刀在一些角度結合時劃線還是較為準確的。

(2)劃線的準確度,還要靠劃線的規範。正確的線形是工藝的前提,按線形加工的準確度,常常有工藝的規範要求。如刨料、鋸料粗加工時,多為留線;鋸料粗加工時可鋸線或留線。又如刨料、鑿榫眼和鋸料細加工時,要根據結合部位的大小尺度講究吃線和留線。

(3)正確運用吃線和留線的方法,是加工時去掉線合適還是留下線合適,這就是一線之差。一線之差可以保證傢俱結構的牢實,一線之差又可以造成傢俱結構的鬆動,質量不能保證。工匠在鋸刨鑿的加工中,運用吃線和留線的一線之差,來保證加工質量的準確度。

傳統手工藝者——木匠師

[結 語]

過去的木匠,因為匠作範圍廣,打造的東西種類多,內容龐雜,大量的手工操作,造就了他們必須具備全面的技能。而現代木匠,對過去木匠的許多“講究”不再講究,大量的機械代替了傳統手工作業,手工操作技能早已不能跟過去木匠相提並論。雖然,從事木業的仍大有人在,但他們已不是傳統的“木匠”,他們是新生的或是由“木匠”演變成的現代型“木工”。當下,從事傳統木業的木匠師傅們已漸漸失去了傳業對象,許多代代相傳的行業技能,由於被機械代替,逐漸被丟棄和遺忘。

傳統手工藝者——木匠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