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被典当的宰相官服

前些年热播的野史剧《康熙微服私访记》讲述了康熙皇帝轻装简从深入民间,体察民情,惩治贪官豪强,为受冤屈的人平冤昭雪的故事。张国立扮演的康熙皇帝极大拔高了人们心中这一代英主勤政爱民的形象。

荣耀与消亡|一件被典当的宰相官服


电视剧里的康熙微服私访有一个标准的搭配,康熙带着宜妃、侍女、三德子、法印在前面,钦差大臣于成龙则带着侍卫和御林军落后几十里,即不能打扰皇帝的雅兴,又可以保证皇帝的绝对安全。


那时候我最喜欢的就是故事的高潮部分,一切都水落石出,张牙舞爪的贪官豪强从巅峰跌落深渊。面前看似可以随意揉捏的人一转眼穿上龙袍,变成了覆雨翻云的真龙,这就是妥妥的扮猪吃老虎啊,那感觉,怎生一个爽字可以了得。紧接着,穿着官服戴着顶戴花翎的于成龙出场:“微臣救驾来迟———”

荣耀与消亡|一件被典当的宰相官服


剧中有一个细节可能很容易被忽略,那就是每次康熙准备惩治贪官豪强的时候,他都会特意换上龙袍。这个看似多此一举的细节其实大有深意。龙袍是皇权的象征之一,上面绣有十二章纹,包括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每一章纹饰都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比如日、月、星辰三光照耀,象征着皇恩浩荡,普照四方;山川稳固,象征帝王治理八方,民众拥戴———等等。


微服私访的时候跟贪官豪强作斗争那是个人之间的争强好胜,而穿上龙袍之后,那就是要以一国之君的身份来行使国家法度,容不得有丝毫马虎。所以,整个封建社会历朝历代都实行着严格的冠服制度,其最具代表的就是官员的官服。

荣耀与消亡|一件被典当的宰相官服


一开始,官员等级是以官服的颜色来进行区分的,从三品以上高官穿紫色,五、六、七正品及从品穿绯色,八、九正从品穿青色。

但是后来人们发现,这三种颜色很相似,有时会混淆在一起。所以在唐宋时期,官服进行了升级,加入了腰带、鱼袋冠的形制、手中所执笏板等细节来进行区分。从明代开始有了一个更好的办法,就是胸前、背后需各缀一方形补子。文官绣禽,以示文明;武官绣兽,以示威武。


在电视剧《天下粮仓》中,因为饥荒,城内的官员不敢打开城门。但流民饥肠辘辘,为了活命想要强行进城。情况危机之下,二品官员卢焯将自己的官袍剪成碎片发放下去,作为领米凭证安抚了流民。


一场危机重重的流民案,以一件二品官员的官袍为代价平息了。乾隆欣慰之余,赦免了卢焯等人剪官袍的罪名。

荣耀与消亡|一件被典当的宰相官服


从这里我们看出,官服不仅仅是一件衣服。对于官员而言,是政治前途,是社会地位,把它视为生命也毫不为过。对于百姓而言,官服就是国家,是权威的象征,是可以信赖的保证。


既然官服对官员来说如此重要,那么,我们从官员如何对待官服也就可以看出他们为官之道。


清朝时期就发生了这么一件稀罕事,一位朝廷大员把官服送到当铺给当了!


这位大员不是别人,就是内阁大学士兼军机大臣刘统勋。这刘统勋是清朝有名的大清官,他奉皇命彻查国库,修缮河道。这么一查,却查到了皇亲国戚身上,他们贪污国库银子一千多万两。老刘毫不犹豫,咔嚓了好几个。皇帝一看,这可不成,加上小人谗言,于是就要刘统勋不再追查了。刘统勋一看,不追查下去就没有银子修缮河道,河道得不到修缮就会有无数百姓遭难。于是他就把身上的官服给送到当铺给当了———

荣耀与消亡|一件被典当的宰相官服


等上朝的时候,文武百官都是一身朝服,戴着顶戴花翎,唯独老刘一身布衣。皇帝一问缘由,得知他居然把官服给当了,认为刘统勋有失朝廷体面,大怒之下把他押入天牢。这人是进去了,可内阁大学士的官服还在当铺里压着呢,朝廷的颜面不能丢啊。没办法,皇帝只能派人去把官服赎回来。到当铺一问,好家伙,老刘的一身官服当了整整一百万两,已经用皇帝的名义拿去修河了。


官服是赎回来了,皇帝吃了个哑巴亏,杀掉刘统勋吧,好像说不过去,不杀吧,这口气又咽不下,最后咬着牙罚了老刘一年俸禄了事。


若干年后,刘统勋死在上朝路上,皇帝悲痛不已,亲自上门悼念,发现他家清贫如洗,大门窄得连轿子都抬不进去。不由得对随从感叹道:“刘中堂乃真正的宰相啊!”下令赐刘统勋谥号“文正”!给了文官的最高荣誉作为他一生清廉有为的褒奖。


从刘统勋典当官服这件事来看,可能在他心里,官服不仅代表着朝廷的体面,更代表着对百姓的责任。在体面和责任之间,他优先选择了后者。

荣耀与消亡|一件被典当的宰相官服


无独有偶,刘统勋的儿子刘墉(也就是宰相刘罗锅)身上也发生过一件和官服有关的故事。


刘墉因谏言被贬地方,上任之后发现当地官员个个都穿着破旧的官服,原来这里正是被皇帝大加褒奖的清廉之地。可刘墉仔细了解之后发现,这一切都是特意所为的表象。暗地里,这些官员贪赃枉法,无所不为。他有心要收拾这帮弄虚作假的贪官,可他是被贬过来的,已经不是之前位高权重的中堂尚书。后来,他就找出皇帝曾经赏赐的官服穿上。皇帝赏赐的衣服那能差吗?跟那些地方官员的官服一比,显得那么的高端大气上档次。


这不是啪啪打脸嘛,顶头上司看不下去了,于是就参了他一本,说他生活奢侈什么的。

虽然皇帝把刘墉贬了,可老刘是什么人皇帝还是知道的,你说他强抢民女都比说他贪污更可信。于是,这帮弄虚作假的地方官员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罪行败露,落得一个欺君之罪。


精彩的故事总是让人津津乐道,带来的后果就是很多人把故事当成了历史。其实,在《康熙微服私访记》这部剧刚播出的时候,就有人说过这是毫无根据的“戏说”。因为根据正史记载,康熙从来就没有“私访”过。

荣耀与消亡|一件被典当的宰相官服


《清圣祖实录》记载:


“康熙五十六年三月庚申(即1717年4月16日)諭大学士、学士、九卿等:朕尝观书,见……宋太祖、明太祖皆有易服微行之事。此开创帝王,恐人作弊,昌言于外耳。此等事,朕断不行,非徒无益,亦且有妨大体。况欲知天下事,亦不系于此也。”


从这段话我们可以很清楚看到,康熙皇帝对微服私访是持否定态度的。只是因为后期吏治腐败,人们乱世思英主,盼望有像康熙那样的英主深入民间,主持公道,才创作出这些故事。


作为一个特殊群体的主要标志,在封建社会,官服是皇权的延伸。穿上官服,他们就成为统治者,和群众区别开来。有的贪赃枉法,有的弄虚作假,但也有人像刘统勋一样一心为国为民,像刘墉一样实事求是。

荣耀与消亡|一件被典当的宰相官服


官服让人敬畏,自然也就脱离了群众,所以才会有明君和良臣微服私访的故事,那是人们希望自己的声音能得到关注。随着人民当家做主,延续几千年的官服制度最终消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