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不投“医疗+AI”项目?

AI技术正在切切实实地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不少创业者也将医疗场景作为AI商业化落地的绝佳试验田。但在谨慎的投资机构眼中,医疗行业的特殊性质与国情差异让“医疗+AI”或“AI+医疗”只是看上去很美。凯风创投合伙人文纲表示,看好医疗AI的前景,但该赛道的成熟期至少需要十年。

以下是文纲自述。

我为什么不投“医疗+AI”项目?

凯风创投主要关注天使轮项目,每年会看大量项目,但出手比较谨慎,成立十年来只投了94个项目,每年不会超过10家,但成功率很高,已上市8家,近两三年还会有10家左右上市。作为定位早期阶段的专业投资机构,凯风创投很少关注近一两年内的投资热点,而更多地关注未来七到十年内行业发展的趋势。

我是临床背景出身,医生都有两个特点:一是谨慎,因为如果看错病,责任很大;二是古典,面对诸如区块链这类有可能迅速爆炸成长起来的机会,敏感性和参与的勇气都不太足。

医疗行业希望AI来解决什么?

当下对于医疗AI来说是一个比较好的时机。我把“医疗”放在“AI”前面,是感觉AI在医疗领域落地有一定的特殊性。

中国现在老人群体增长非常快,且老龄化问题非常严重。老人群体的一大特点是医疗需求非常多。三十年前我们身体出现问题可以忍着病痛不去看医生,现在我们的收入增加,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更高,医疗需求的量和质都在提升。但医生的培养速度很慢,培养周期与培养质量都赶不上老人群体及其医疗需求的增长速度。

中国被误诊人数非常庞大,尤其是在基层,我们经常看到有人拎着301医院的胶片袋子到协和去找医生再看一眼,袋子不好保存,效率非常低。造成这种现象的最根本原因还是好的医疗资源稀缺。中国理论上有300万名医生,如果让他们到美国考医生执照,不考虑语言因素的话,300万名医生中能拿到美国医生执照的应该不足10万人。所以需求的增加加上医疗资源的供给不足,造成客观上行业对医疗AI有比较大的需求。

国家和行业越来越重视科技,AI则是整个科技版图里比较重要的一个模块。AI技术成熟度越来越高,底层技术发展越来越快。几乎所有医疗领域都有AI公司参与,头部企业技术水平差不多,都很不错。

资本也关注到AI技术带来的机会,从财务投资人到产业投资人再到战略投资人,都在纷纷参与。截至2018年6月,中国共有89家医疗人工智能创业企业获得投资,总金额约 219.38亿元。其中,仅2018年上半年度就发生18起投融资事件,其中8起融资超过亿元。

作为医疗行业的投资人,我们希望AI能够协助解决医疗行业的实际问题,比如说基层误诊率、行业效率和资源分配等,但这取决于AI行业的技术成熟度。

2013年时,我曾经问一家企业当时某项AI识别的准确性,对方回答:准确性是87%。我后来一直在跟踪这家企业,2016年时又问其同一问题,对方回答:准确性已经提升到89%。技术确实在成长,但成长速度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快。假如现在基于这89%的准确性推出一款产品,我相信北京比较好的医院是不敢用的。

一些研究机构预测医疗影像成熟期需要五至十年,但即便是技术上成熟了,在实际落地时还会遇到伦理上的障碍以及商业逻辑上是否能行得通等问题,医疗领域尤其在意伦理问题。

AI产品想要在医院落地,需要院长拍板。对于院长来说,如果是通过传统方式看片子,出现医生误诊现象,患者会找当事医生或科室主任理论,而院长则和纠纷没有直接关系,甚至还可以和患者进行友好交流;但假如是通过AI机器看片出现问题,患者不会找生产机器的厂家去闹,而是直接找拍板购买这款机器的院长追究责任。

即便产品在医院落地了,也会出现产品扎堆与迭代缓慢等问题。肺结节筛查是目前大部分AI影像公司集中的一个领域,同质化现象严重。虽然AI能帮助找出结节,但在进一步的良恶性判断与报告意见出具方面,AI尚不能给出结论。一个三甲医院可能同时按照10余家AI公司的产品,但经常使用的也就一两家,其他家产品由于没有医生反馈来进行优化,产品迭代缓慢,出现躺在医院“吃灰”的情况。

“能进入医院”与“产品在医院被使用”是两码事,“厂家把产品提供给医院使用”与“医院花钱使用厂家的产品”,也是两码事。

总体看,医疗行业对AI是有需要的,但基于医疗行业的保守性、中国文化的独特性、AI当前的成熟度以及医疗AI企业的竞争格局,行业前景并不只有光明和美好。

医疗AI未来的三种可能

医疗AI行业未来会形成何种格局?有三种可能:

·第一种是赢家通吃,类似于百度搜索那样,除非政策壁垒放开,否则大家很难用其他的。

·第二种是一超多强,类似于京东一枝独秀,其他垂直电商也凑合活着。

·第三种是遍地开花,类似于CRO(临床试验)公司,市面上CRO公司有上千家,而泰格作为一家上市了五六年的CRO公司,其市场整体占有率仍不到10%。

对于投资人来说,如果某个行业处于遍地开花的状态,绝大多数投资方就赚不到钱。这也是我们现在没有出手投资类似项目的原因,因为还没有想明白。

虽然没有投,但我们也通过观察得出了一些阶段性结论。

首先,医疗AI应用前景及社会价值完全没有问题,但商业价值有待验证。十年或者更长一段时间之后,放射科或内科医生的许多工作一定会被机器替代,甚至在可以预见的三五十年之后,外科医生的工作也会被替代。到了那个时候,大那家就不用去医院就诊了,在家里拿部手机就可以看病。但这个过程中,商业企业提供的AI到底能实现多大的商业价值,不好判断。

其次,要想成功的AI企业要符合中国国情。中国和美国等发达国家医疗行业非常不一样,2013年和2014年互联网医疗在美国比较火,很多美国互联网医疗到中国落地,融资情况也不错,但最后发展比较困难,因为中美国情与医疗文化完全不一样。

给医疗AI创业者的忠告

医疗AI领域的创业机会在哪里?公司首先得是一家医疗公司而非AI公司,能够为医疗链条提供真实的价值,专注于医疗业务,通过AI解决医疗问题,且先从解决小问题开始。医疗领域各科室就像隔行如隔山,每个科室都有独有的特征,不要想着一开始就把所有问题都解决掉,不现实。

医疗影像和病症直接有明确的关联性,只不过数据与结果之间的关系与路径还没有完全明确,这些事情人力可以做,只不过做起来比较耗费精力,就完全可以让AI去干,替我们把中间的规律找出来。

AI是种好技术,但创业公司的AI技术团队不一定需要完全自建,可以通过利用外部工具来实现,且工具付费方一定不是医生,也不是患者,究竟是不是医院?我还没有想清楚,有可能是药厂,药厂付费的趋势还是不错的。

美国医生可以花500美元,为自己使用的挂号软件付费,但这件事在中国没有实现的可能。在中国,花上14块钱就可以挂到一个国家级专家的号,所以,如果通过机器来提供替代医生的服务,定价高不到哪里去。

中国医生的劳务价值不高。2005年,做一台胰十二指肠联合切除手术需要七八个人,其中包括四名医生、两名护士和一名麻醉大夫,整个手术做下来需要四到五个小时(这还是水平高的,水平一般的耗费的时间更长,做到半夜的都有),劳动含量如此密集的一台手术,付给这些人的酬劳一共是700块钱。到今天这个价格仍然没有大的改变。所以患者很难为医疗AI产品买单。医院付费能力是有的,只不过目前医疗AI软件都想进入医院,同质化恶性竞争很多,风气不好。

文纲,北大生科院1995级、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硕士。目前为凯风创投合伙人,主要负责北京区域业务和医疗健康领域的投资。曾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赛诺菲、默克制药、好大夫在线等国际国内著名企业任职,也有互联网创业经历,对临床医疗和药物研发、医药流通、互联网医疗领域有一些了解和思考。主要投资数字医疗、医疗服务、医疗器械等方向的早期企业。拥有20年以上临床医学、医学研究、医药营销、创业和风险投资经验。主导代表案例为太美医疗科技(药品研发云平台)、臻和科技(肿瘤基因检测)、方寸医生(慢病管理)、邻家好医(社区连锁医疗)、华科精准(脑外科医疗器械)等,部分项目经过多轮融资,估值最高100倍的增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