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图书馆发布年度“读者之星”!哪些北大同学借书最多?


北大图书馆发布年度“读者之星”!哪些北大同学借书最多?

编者按

今天是第25个世界读书日

北京大学图书馆

基于2019年度的图书借阅量评选出借书量最多的本科生TOP5与研究生TOP5

授予

北大图书馆第九届“未名读者之星”荣誉称号

本科生 TOP5

姓名院系借阅量叶天成中国语言文学系540李霖源数学科学学院304林蓉艺术学院250杨炎韬历史学系214景蓝天艺术学院209

研究生TOP5

姓名院系借阅量戚昱明历史学系868赵陕君中国语言文学系754李辰中国语言文学系536王聿佩外国语学院488张以文中国语言文学系461

在北京大学图书馆的支持下

官微联系采访到了

几位“读者之星”

人间四月天,读书正当时让我们走进他们的“读书故事”

感受阅读之美

(以下读书故事,排名不分先后)

外国语学院18级硕士研究生 王聿佩

2019年图书馆图书借阅量:488本

完整阅读册数:200余本

过去一年,王聿佩在图书馆的借阅量是488本。此外,她还在电脑和kindle上读了一些书。这些书里有一部分是课程内科目的拓展阅读,另外是她个人感兴趣的课外“杂书”。接近500本的阅读量,听起来似乎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但王聿佩有她的一套方法。

每个月初,王聿佩都会提前列一个本月计划书单,通常是每天同时进行三四本的阅读,每次规定一到三章。对于兴趣书,采用“见缝插针式”阅读法,是她保持高阅读量的秘诀之一。与为人诟病的微博、微信推送的碎片化阅读不同,她将读一本书的时间分散在生活中,不论是坐地铁、排队,还是课间十分钟或运动结束后拉伸时,尽可能地利用那些“碎片”时间。而对于那些需要长时间聚精会神才能进行学习和阅读的项目,她会留出整块的时间,保证阅读效果。

此外,她深谙不是所有书都值得细读的道理,要想尽可能做到博览群书,阅读速度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学会有选择性地“读书”。对于有些偏工具化的书只需要选读部分章节;有些书,先读个开头和结尾,大概判断合不合自己的胃口,值不值得花时间在它上面,按照喜好和需要进行取舍。她会准备大量便利贴,遇到值得细读的书,就随时做书签标记、随时写下感悟。读书越来越多后,就会更擅长分辨书的“好坏”,读书也“快”了起来。

北大图书馆发布年度“读者之星”!哪些北大同学借书最多?

王聿佩的手写笔记

王聿佩从小就喜欢阅读。她的周末基本上都是在新华书店度过的;赶在书店刚开门的时候就进去,从书架上挑好一摞书,找一个角落,拖来一块小垫子,坐下,开始她的书海遨游。年纪小的时候,对世界充满好奇,有着无数幻想,喜欢读像《哈利波特》、《冒险小虎队》这样的科幻和侦探文学。稍微再大一点,想要对生活的世界多一些了解,开始关注各类散文、严肃文学作品,也在爸爸的影响下,读了些儒学经典。成年后对“自我”这个概念的探求、对外界矛盾的诸多疑问,促使她更多地去坚持读一些心理学、社会学和哲学著作。

阅读对现在的王聿佩来说,除了是兴趣爱好,更是她找寻对自身以及环境的理解和诉求的答案的重要媒介。

阅读对王聿佩最大的影响是促成了学业上转专业的决定,从本科的社科专业转到了现在的文学专业,阅读真实的参与到了她的人生选择中。王聿佩很庆幸读书带给她的交流和快乐,让一个羞怯的人,可以在书本里,让思绪得以自由地驰骋。成长的一路,每个想象力匮乏、难以与自己相处的日子里,她都感谢都有书本的相伴。

中国语言文学系17级博士研究生 李辰

2019年图书馆图书借阅量:536本

完整阅读册数:400余本

自硕士阶段起,李辰就是图书馆“读者之星”评选的常客。据他估计,过去一年他在校图书馆的借阅量在500本以上,其中完整读过的书籍超过400本,数量与往年大体持平。

李辰自小就养成了读书的嗜好,但用他自己的话说,那时候的读书是有一搭没一搭的,不过是课余的消遣,和现在每天保持相对固定的阅读量不可同日而语。

他认为自己真正开始养成读书的习惯要从大学三年级算起,以开始频繁去图书馆看书借书为标志。本科毕业后,李辰决定跨专业考研到中文系。为了恶补专业基础,他不得不经常加班加点,每天至少读一本书。坚持的时间长了,读书竟成了他很难戒掉的“瘾”。他很难想象一个人总是过可以只管发呆、睡觉或者“玩物丧志”的日子,因为他总觉得每天的时间不够用,该看的书看不完。

北大图书馆发布年度“读者之星”!哪些北大同学借书最多?

李辰珍藏的图书馆清单

“阅读”可以说是每位中文系博士生日常生活难以分割的重要一环。比起终日蹲点于实验室或为各种项目课题奔忙的同学,他们幸运地拥有充足的、可自主支配的阅读时间,也就无须担忧日常阅读会对科研造成冲击。目前这种相对自由的阅读状态,李辰乐在其中,但他知道,自由的另一面是“放任”。博士阶段的头两年,“放任”式阅读可能还不会造成太多不良影响;从第三年开始,必须缩小阅读范围,集中注意力,为博士论文的写作服务了。

说起自己平日里的读书习惯,李辰坦言自己还是不够随性,总是习惯于每天给自己下达指标,必须完成某本书的阅读任务。意识到这种阅读一旦走火入魔可能会升级为“强迫症”,李辰决心主动调整,不给自己施加太大的压力,

他希望自己在阅读时能更放松,更懂得如何享受阅读的乐趣。

阅读书籍时,李辰比较推崇将泛读与精读相结合的方法。对于多数内容不算艰涩枯燥的文本,完全可以采取泛读的办法,“不求甚解”,通篇浏览后获得关于文本或作者的大致印象即可。泛读主要适用于闲书、杂书,只要能收获若干有趣的、值得关注的信息,了解一些有意思的事,也就可以了。长期坚持泛读,对一个人积累学识,培育气质是有帮助的。

至于那些已被公认的经典文献,以及所从事的研究领域范围内的重点文本,则最好采取精读的方式。根据李辰自己的经验,需要精读的文本在日常阅读中所占的比例不会太高,充其量只有5%-10%,但由于阅读过程需要反复琢磨、推敲等“组合动作”的密切配合,所花费的时间有可能还要超过占比90%-95%的闲书、杂书。精读往往要求读书人拥有十足的耐心和恒心,培养定力,阅读过程中多做笔记和批注,对别有心得的文本最好写出读书札记或精读报告,如此精读,才会达到比较理想的境地。

如今电子书的流行已经成为阅读的一大趋势,不过李辰还是更喜欢阅读传统的纸质书。

除了欣赏纸质书特有的封面装帧之类的美学细节,他还格外钟情于能调动嗅觉感官体验的“书香”,以及翻阅和触摸书页纸张时触觉感官的特殊体验,而这些特殊的阅读体验是电子书无论如何都无法提供的。

然而此次疫情期间不得不宅家阅读,他也只能东拼西凑地找来一些电子书资源,应付自己的日常阅读需要。但让李辰感到郁闷的是,看电子书时,阅读效率暴跌,经常出现两天都看不完一本书的情况。这使他更加怀念在学校自如借阅纸质书的时光。

在校期间,李辰的习惯是:只要有可能,每天必去图书馆借还图书,这也解释了他为何能多次在借阅榜上名列前茅。但受疫情影响,他的借阅被迫中断,这对于平时十分依赖图书馆的纸质资源的他来说无疑是一种煎熬,毕竟他已经习惯了每次进出图书馆都满载而来、满载而归的校园生活。

宅家的日子里,李辰开始尝试探索过去使用频率偏低的学校图书馆电子资源和数据库的奥秘。由于馆藏纸质图书已经基本满足平时的阅读需求,他承认原先自己很少主动

寻找和拓展新的可能性。他希望返校之后,自己可以将馆际互借、国图传递文献等服务用好,加倍珍惜只有在读期间才能享受的“福利”。

数学科学学院16级本科生 李霖源

2019年图书馆图书借阅量:304本

完整阅读册数:60余本

李霖源喜欢阅读思想史、哲学类的书籍,不止利用中心馆丰富的藏书资源,他还经常去哲学、历史、新传、马院借书。图书馆的统计数据显示,在过去的一年中,李霖源共借了304本。虽然李霖源表示,实际的阅读量肯定与借阅量有一定的差距,而且其中除了因为兴趣而借的书,还包括与课程相关的资料书;也有些书出于兴趣借来,却因为各种原因略读或是没能读完,但对于一个理科生来说,他的阅读量仍是相当可观。

李霖源的阅读之旅是从读数学和物理科普书开始的。其中,有一本书对他来说十分重要——

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他的数学启蒙。第一次读它时,他还是个初二的学生。初中生李霖源发现初中数学课本上的几何学知识有很多都能在《几何原本》里找到,但与老师干巴巴的讲课内容不同,《几何原本》中各命题的组织形式令他感受到了一种严谨与整体感。翻阅《几何原本》让他看到了数学的美妙,这使他开始对数学这门独特的学科产生了兴趣。

他对人文社科类书籍的涉猎则开始得很偶然。高中学业水平测试,他一个人住在考点附近的宾馆。父亲的一个朋友的书店正好就在附近,这位书店老板在他前去拜访时送了他两本书。考试没什么压力,那两天,除了考试和吃饭,他都在看书。他还记得当时读书的感觉,“像是得到了在单调的生活中打开新世界大门的钥匙”

后来暑假在学校补习,李霖源每天早上都会早起去操场或者花园里读书,晚上打完球回寝室后也会读书入夜。那些每天生活高度一致的日子里,读书带给了他简单、纯粹的快乐。也是在这个阶段,他爱上了阅读。最初他读些神话故事,后面逐渐接触历史、文学及文学史。大二时,因为《西方政治思想》,他的阅读面又拓宽到古希腊哲学、历史。现在他最常看的则是科学史、思想史、哲学与哲学史一类。

北大图书馆发布年度“读者之星”!哪些北大同学借书最多?

李霖源书架上的部分书籍

对他而言,阅读更像是学习和生活的引导者。阅读兴趣慢慢变化的过程,也是不断发现自我的过程。

不断地阅读让他看到了自己知识和思考的局限和贫乏,也产生了更为强烈的与人交流的欲望。每每遇到可以与其交流探讨所关心的话题的人时,他总是变得特别的诚恳且健谈,期待观点的分享与思想的碰撞。

阅读也给他带来了一些与之相关的爱好。

逛书店就是其一。闲暇时他经常一个人坐地铁去寻访北京各地的书店,大的、小的、国营、连锁、独立,各种书店;体验当地书店文化更是旅游时必不可少的保留项目。去年七月,在上海旅游的最后一天,他攥着一本自印的五篇柏拉图对话录,独自探访了上海五六家书店。上地铁,他就翻读柏拉图;下车,他便逛书店。虽然夏日炎炎,午饭也只是简单对付,但是从被手汗浸湿的书卷褶皱里,从苏格拉底之死的四联剧的对话里,从书架上珍藏的智慧里,李霖源感受到了一种极致的快乐。

此外,他还有个收集各种版本的《几何原本》的独特爱好。每次有机会出国,他都要逛逛书店,搜罗不同译本,价格合适的就买下来。有些价格很高,囊中羞涩或是舍不得买的情况也有。但不管怎么样,李霖源表示,这个因阅读而起的小癖好,和坚持阅读本身一样,会一直继续下去。

艺术学院16级本科生 林蓉

2019年图书馆图书借阅量:250本

完整阅读册数:90余本

去年,林蓉读完的全书有九十多本。还有很多书是读了一些的,比如说在写论文的过程中查阅的书,她都是选择性地挑章节阅读。对于这个阅读量,她坦言,“并不算多”。

不过对于阅读这件事,她有着自己的理解。每个人吸取知识的方式不同,习惯不同,数量多少没有绝对的参考价值。不同的书籍类型或语言,对内容掌握的要求不同,阅读的速度,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有很大区别。就拿她自己来说,没考虑做学术时,读的文学类的书偏多,整体的数目也多一些;打算做学术之后,她的阅读重心放在了专业书籍之上,需要细细研磨的东西多了,读书也就“慢”了下来。

北大图书馆发布年度“读者之星”!哪些北大同学借书最多?

2019年,林蓉在图书馆借的最古老的一本玛雅神话《Popol Vuh》(《波波乌》)

在重心向专业书籍过渡的过程中,她发现在读书时,对于不同的书,大致明确读书应有的心态和方法很重要,与此同时要学会善用不同媒介。阅读一些专业著作,对环境的要求就高一些,在阅读中做好笔记也是很有必要的,此外,指定每日阅读最低章数也是很好的一种督促阅读、保证进度的方法。如果遇到需要读外文专业书的情况,可以把阅读速度再放慢一些,以便充分理解内容。对于个人兴趣方面的书籍,态度和方式就相对随意一点,时间也灵活些,还可以利用微信读书、电子书等等,让它们成为睡前读物、地铁读物,甚至逛街读物。

北大图书馆发布年度“读者之星”!哪些北大同学借书最多?

林蓉的阅读笔记

对于培养阅读习惯,林蓉表示,开始阅读时一定要挑战自己,不要轻言放弃。很多时候读书会烂尾是由于一些事情中断了阅读,之后便没有再拾起的勇气。这样的情况会挫败一个人阅读的兴趣,此时一定要鼓励自己坚持读完一本书,一本读完了再接着一本,信心就会滚滚而来了。刚开始培养阅读习惯的时候,不要想着一口气吃成个大胖子,最好还是一本书一本书的读,不要同时读好几本,那样往往读不完任何一本。

至于读什么,她觉得对于所有人来说,无论是什么身份背景,经典的东西都是要补足的。有什么想读的就去读吧,阅读“自己想读的书”的过程,也是逐渐明白自身、了解自身的过程。

阅读的越多,越觉得自己是无知的,但也越会因为思想的开拓而心情愉悦。如果不经意地被启发了一些研究的灵感,她时常会激动一整天。对于打算长期从事学术的林蓉来说,读书更多时候是一种刚需,是一个入门者的第一步,她已经准备好了。

历史学系18级本科生 杨炎韬

2019年图书馆图书借阅量:214本

完整阅读册数:50余本

去年一年,杨炎韬看了两百本左右的书,大多是看其中感兴趣的部分,或是写文章需要参考的部分。除去小说等“杂书”,全年仔细研读完全本的书大概在五十本。“其实放在历史学系,这个阅读量只能算是中等”,他自己评价道。对于评上“阅读之星”, 他也说只是“侥幸”。

上大学之后,喜欢阅读的杨炎韬,有了更为充足的时间去看书。加上历史学系本身是非常注重课外阅读的学科,每门课都会有很多推荐书目,阅读量有了明显的提升。比起历史学系不少同学斥巨资购书,藏书满柜,

他更喜欢借书来读,一来借来之书有归还期限,总要抓紧时间看完,无形中也算是对自己的一种督促;二来图书馆资源丰富,老师在课堂上经常推荐的书目,下课顺路去图书馆就可借阅一番,十分方便。

北大图书馆发布年度“读者之星”!哪些北大同学借书最多?

杨炎韬在书架间查阅书籍资料

在人文学科中,读书多、会读书的同学实在不少,每个同学也有自己读书的风格。他自己也通过阅读,总结出了自己的一点阅读技巧——读老师上课推荐的阅读材料,找到有兴趣的领域就可以不断展开,延伸阅读相关书目,这样读起来既觉有趣,又有比较强的关联性。一些大部头,携带起来笨重,又不方便,看电子资源是一种“解放”书包的办法。“现在电子书读起来也很舒服”,他说,“而且可以做笔记,也方便查看”。勤做笔记是他阅读的一大帮手。他表示,如果不记笔记,阅读量上去了可很多内容还是没记住,读书的效果会打个折扣。他会及时把文中启发之处记录下来,这对于理清文章的结构很有帮助。

对于如何形成经常阅读的习惯,他也分享了一些他的心得体会。刚开始阅读时,先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着手,每天读一点,爱屋及乌地喜欢上阅读。他通常是

睡前读半个小时,也能让自己觉得一整天都很充实。在走上阅读之路时,啃下一本不好读而又很重要的书,是一个很重要的转折点;坚持读完之后,个人的阅读能力会有一个很大的提升。

他回忆自己接触陈寅恪的《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时,就颇有力不从心的感觉,但鼓励自己读完。之后的阅读虽不能说是一马平川,但阅读之路总感觉平坦很多。此外,同时多和同学交流,对书的兴趣也就更加浓厚,自己也会更有动力。在北大,读书破万卷的同学有很多,很多老师也乐于和同学交流,有兴趣而不知从何开始的同学也可以向老师请教,一定会有非常大的帮助。

阅读带给他最大的变化就是深切感受到作为个体的无知。虽然远没有达到通过书本和先哲交流的程度,但一窥作者的思想就已经获益匪浅,也更加激励他去读更多书。读的书多了,见到的思想和观点也多了,他比从前更能批判性地阅读,从奉书本为圭臬、全盘接受,到能独立思考,去发现一些问题。

谈到过去一年,印象最深刻的作品,他还记得

王鼎钧的“回忆录四部曲”(《昨天的云》《怒目少年》《关山夺路》《文学江湖》)带给他的触动。作者从自己的亲身经历折射出整个社会的巨大变迁,不刻意煽情,克制地还原当时的真相和自己的心境,因此真实性和文学性得以相得益彰。他说,特别是第二部《怒目少年》,因为自己正处于作者当时的年纪,读时更有共鸣,也能从作者现在的回顾中得到启发。他说,这也是历史学系王奇生老师力荐的作品,如果大家感兴趣,可以看一看。

历史学系18级硕士研究生 戚昱明

2019年图书馆图书借阅量:868本

完整阅读册数:100余本

作为历史系的研究生,阅读对于戚昱明来说,不仅仅是学业的一部分,更是需要多下功夫的重要部分。比起对阅读进行量化统计,他更喜欢保持每天坚持阅读的习惯,将阅读融入日常生活中。他认为,高借阅量唯一能代表的,就是图书馆老师们的付出与周到服务,对阅读本身的参考价值并不大。

因为更依赖纸质书,他平时会大量借阅图书馆的书籍。又因为精力有限,在阅读时,他会针对需要阅读的书籍,进行分类,有的要精读,有的要写作读书报告,有的则是泛览,有的则是选读。这种高密度的、批判性阅读的习惯是他在本科期间逐渐养成的。那时刚刚进入历史专业学习,授课老师和学长学姐会推荐很多的书目,开列书单,他会督促自己选择感兴趣的书目去阅读;平时写作读书报告和论文,也会去图书馆查阅书籍。久而久之,每天去图书馆读书,成了不需要刻意坚持的习惯。

北大图书馆的馆藏十分丰富,很多其他地方不能得见的书籍,图书馆都有收藏。保存本阅览室、闭架书库、昌平储存馆、特藏阅览室里很多“宝贝”。他就经常在这些阅览室里寻宝。他表示,对这些图书馆的馆藏和资源多加注意和运用,就更多机会发现新观点。

除了发现新资源,对经典的书籍的重读,也对产生新的学术想法有很大帮助。这一点,他深有体会。比如说,他在重新阅读了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一书后,看到书中对晚清外交的把握,可谓切中要的,特别是关于晚清中日两国的关系发展等,有着很深入的见解。激发了他写作论文的灵感,最终以此为基础,完成了一篇学术论文。

北大图书馆发布年度“读者之星”!哪些北大同学借书最多?

疫情期间,戚昱明在家中读书

本科四年,他逐渐形成了以历史学术书籍为主,其他学科,如政治学、国际关系理论为辅的阅读结构,偶尔也会读一些文学作品,但其占比远低于专业阅读的比例。他挺开心自己在阅读上发生的变化,称

这些变化是学术兴趣逐渐明晰、集中的反映。

阅读使他形成独立思考能力。他特别赞同一个比喻——阅读本身就像是一个瞭望塔。随着阅读量的增加,一个人就能逐渐跳脱出自身所处的环境,去观察这个云诡波谲的世界。阅读历史著作时,把握出历史发展的蛛丝马迹,体会外交、政治的运作逻辑和社会背后的历史脉络,形成自己的解释体系,就会使我们更加准确理解当下,而不是选择纠缠于一些无意义的细节,或者被别人带着跑。有关这一点,他仍然在努力。


来源:北京大学图书馆

图片:受访者提供、谭诗颖

采写:杨婉婷

编辑:李晓峰、周君柔、廖秀芳

排版:白雨琪

责编:以栖

北大图书馆发布年度“读者之星”!哪些北大同学借书最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