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保險“火了”保險業加速數字化

從線下轉戰互聯網,做了快三年保險經紀人的小龍,在疫情期間第一次體會到“在風口”的感覺。在疫情衝擊全行業、線下代理人鬧“保單荒”的情況下,他超負荷應付著單子,2月、3月的業績逆勢大增60%。而小龍供職的蝸牛保險,近期還發起了逆市“搶人”的攻勢,計劃將經紀人團隊擴容2—3倍。

這是疫情期間互聯網保險的一道縮影。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保險系教授王國軍向記者指出,疫情不僅喚醒了消費者的保險意識,還引爆了線上流量湧入互聯網保險平臺,為其提供了一次彎道超車的機會。

在今年2月份全國財險保費收入下滑16%的情況下,主打財險產品的國內首家互聯網保險公司——眾安保險的1—2月的保費收入增速高達55%,成績亮眼。

以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物聯網等為主的保險科技在此次疫情中加速迭代輸出,賦能保險企業線上業務開展。疫情之下,保險行業的數字化轉型正在提速。

●南方日報記者 張豔

業內稱體驗到“在風口”的感覺

小龍用“每天超負荷運轉”來形容自己這幾個月的工作。他表示,自己三年前從一家保險公司的代理人轉戰互聯網保險,最近這段時間實實在在體驗了一把“在風口”的感覺。

“我每天需要通過微信或者電話接待大量的客戶,為他們設計保險方案,幾乎夜夜加班到晚上10點,一根繃著的弦無法放鬆。我想這正是互聯網的魅力,雖然看不見我的客戶,但是他們都真實存在,並且有巨量的需求,甚至多到看起來似乎是個無底洞。”小龍說。

與此同時,他還感覺到,單子比平時更好籤了。“人身險的金額都比較大,產品設計也更加複雜,往往需要長線的溝通和跟進才能完成銷售的轉化,花費兩三個月甚至半年都很正常,但我最近最快的一單隻花了一星期。”他認為,這與疫情對消費行為的影響有關。

互聯網保險在疫情期間迎來爆發。泰康保險集團旗下的互聯網保險平臺——泰康在線2020年1—2月保費收入20.4億元,同比增長272.5%;有“三馬”光環的眾安保險的前兩個月保費收入為25.65億元,同比增長55%,也在疫情中實現了逆勢高增長。

在互聯網保險業務如火如荼的另一面,是保險線下業務遭遇到前所未有的衝擊。從數據上看,五家上市險企巨頭在2月份的保費收入同比減少2.68%;頭部保險經紀公司中,明亞保險稱2月份業績不及上年同期的六成。銀保監會數據則顯示,今年2月份保費收入2687億元,同比下降14.37%。其中,人身險收入2177億元,同比下降13.82%。而人身險,正是龐大的代理人群體賴以生存的主要業務。

據公開信息,截至2018年底,保險代理人數量就已超800萬。在疫情影響下,他們的出勤、培訓和增員等都受到限制,與此同時,習慣了線下展業的代理人對於線上經營的接受程度差異較大,不少人的工作被迫按下“暫停鍵”,“保單荒”導致業績無法達標,成為代理人隊伍最不穩定的因素。如何穩定代理人隊伍,也成了保險業在疫情期間的重要工作。

健康險、復工險等新產品紛紛推出

作為靠互聯網100%獲客的保險經紀公司,蝸牛保險的創始人尚萌萌看見機會,她決定在線下代理人展業困難時出擊“搶人”,一舉將自己的經紀人隊伍擴大到目前的2—3倍。

“當我瞭解到不少優秀的代理人在這次疫情中面臨重重困難,有的甚至1個月都開不了一張單,而我們恰恰是需求大增急缺人才,這是一個將他們從線下‘搶’到線上的好機會。”尚萌萌告訴記者。

除了搶人,保險公司還在危機中發掘新需求,搶客流、搶市場。

第一個需求關鍵字是“健康”。保險公司設置健康在線諮詢平臺、贈送新冠病毒感染風險的健康險的公益活動、擴展覆蓋新冠病毒的責任險,滿足新的需求,效果顯著。

騰訊控股的保險代理平臺——微保不僅提供疫情動態資訊,還推出了多款疫情專項贈險,以及專門的傳染病保險,一系列的舉措讓其新增了2500萬有效用戶;傳統巨頭也動作頻頻,中國太保在疫情期間推出“視頻醫生”等線上化、移動化健康服務,向全國10萬家庭免費贈送“視頻醫生”月卡,共有21.9萬人開通了該服務;中國平安則原本業務生態中就覆蓋了醫療健康,在疫情期間充分發揮作用,獲取更多的線上客戶。

隨著疫情有效控制,復工復產如火如荼,如何防範風險,又催生了新一輪的龐大市場需求,第二個需求關鍵字正是“復工”。

2月16日,全國首單復工復產企業疫情防控綜合保險落地海南,首批100家重點企業合計保額2億元,中國太保產險、人保財險、平安財險組成共保體承擔風險。該保險產品主要承保復工、復產企業因場所內出現法定傳染病(包括新型冠狀病毒)導致企業因場所隔離、關閉、營業中斷等因素,造成的產品損失、員工工資支出及隔離費用。

不出半個月,市場上就有20多家保險公司推出了復工復產保險百餘種。眾安保險、微保聯合微信支付等也聯手針對抗風險能力弱的小微企業推出專門的營業中斷險類產品等。

值得一提的是,各地視疫情也將學校“復課”提上議程,“復學”險也成為保險公司迎合新的市場需求推出的新產品。廣東的首單復學險已由人保財險東莞分公司簽出。

行業迎來數字化轉型契機

線上業務和線下業務的冰火兩重天態勢,讓保險公司加速線上化、數字化,保險科技成了抵禦危機的“防護服”。

在諸多上市公司年報披露時間被疫情打亂之際,需要盤點超十萬億資產的中國平安將其2019年業績提前出爐;通過AI招聘實現180萬代理人隊伍的穩定壯大,應對疫情有著很好的表現,這背後得益於其科技實力。中國平安董事會秘書兼品牌總監盛瑞生透露,平安能夠在短期內將內部管理和外部服務都順暢地適應線上化,得益於過去十年累計投入超過500億元用於科研,擁有“生物識別、大數據、人工智能、雲、區塊鏈”等核心技術。

除此之外,平安構建的“金融+科技”的生態也發揮了“東方不亮西方亮”的作用,儘管保險板塊的承保端短期承壓,但科技板塊出現了較好的增長,尤其是金融科技、醫療科技、智慧城市、智慧教育的市場需求旺盛。

不少具備保險科技輸出實力的企業都在爭奪對外“賦能”這波浪潮。3月6日,眾安科技與阿里雲針對保險行業聯手推出線上化解決方案,提供“保險智能銷售培訓助手”“保險行業智能營銷平臺”等五大聯合解決方案,從系統部署、產品上架、多渠道對接、互聯網分銷,到用戶運營分析、企業獲客以及銷售人員培訓等環節。

業內指出,保險科技賦能保險企業,不僅能夠在疫情期間快速開展線上業務,還能推動保險產業鏈實現數字化轉型,為後續的發展打下良好的根基。

危中尋機,保險科技憑藉重塑行業的能力受到資本的追捧。據記者不完全統計,2020年第一季度,南燕科技、暖哇科技、CCCIS中國、保險極客等7家保險科技領域企業累計獲得超6億元融資。其中,保險極客C輪融資2500萬美元,該公司通過科技創新為企業提供智能員工福利保險和健康管理解決方案。

“科技驅動是保險行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保險科技未來空間巨大。”艾瑞資訊發佈的《2020年中國保險科技行業研究報告》顯示,2019年中國保險機構的科技投入達319億元,預計2020年保險科技投入將增至382億元,2022年則增長到534億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