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組合拳”蝶變換新顏

【專家點評】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脫貧攻堅力度之大、規模之廣、影響之深前所未有,成就舉世矚目。中國書寫了“最成功的脫貧故事”,在扶貧領域所取得的成就、經驗,為全球減貧事業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進一步樹立了良好的中國國家形象,更加提升了中國的國家影響力。

深度貧困地區是脫貧攻堅的堅中之堅。扶貧開發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新疆阿克蘇地區土地鹽鹼化嚴重、人均耕地面積少,且經濟基礎弱、貧困程度深。近年來,阿克蘇地區把脫貧攻堅作為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來抓,突出黨建引領,精準施策、精準發力,集中力量補短板、強弱項,多措並舉,踏踏實實,用紮實務實的態度和行動,一步一個腳印,實現6.54萬戶24.66萬人整體脫貧的目標,取得令人振奮的脫貧成就。

貧困是外部環境和人的主觀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孔子講“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說明了學習者的學習動機與學習效果的達成具有同構關係。在脫貧攻堅中,貧困群眾的脫貧動機與脫貧效果的達成同樣具有同構關係。激發貧困群眾的脫貧動機顯得尤為重要。有的貧困村民有“等靠要”的思維慣性,比如,等政府把錢財物發到自己手裡、靠政府的“低保”生活,幹部幹、群眾看,脫貧熱情不高、內生動力不足。

為破除這種思想,阿克蘇地區黨員幹部改進工作方式方法,在精準識別貧困對象的基礎上,幫助貧困村民樹立“弱鳥可以先飛,至貧可以先富”的思想觀念,以誠摯的情感打動貧困群眾,用切實的行動幫助貧困群眾,激發其脫貧熱情,堅定其脫貧信心,與貧困群眾同心相知、同聲相應,提高了貧困群眾的自我發展能力。

解決貧困問題就要細化精準扶貧工作機制、探索扶貧新路徑。阿克蘇地區精準確定貧困戶,再細緻分析不同貧困戶的不同致貧原因,然後對症下藥制定幫扶措施。不論是項目安排,還是資金使用,不論是措施到戶,還是因村派人(第一書記),都緊緊圍繞“精準”下功夫,做工作。

由於耕地資源有限,僅依靠土地無法實現整體脫貧。近年來,阿克蘇地區因地制宜,做足產業扶貧“大文章”,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主動把勞動密集型產業引進到本地區來;大力發展棉花及蔬菜種植,豐富了“菜籃子”,鼓了群眾“錢袋子”;對貧困群眾進行技能培訓,把群眾“送”到工作崗位上,通過採取“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等方式,解決貧困群眾的就業問題。既保障了就業,又發展了產業;既提高了收入,還提高了生產技能與穩定脫貧能力。

比如,新疆農科院專家對貧困群眾進行田間管理技術指導。群眾學會果樹修剪技術,實現了經濟創收,實在的經濟效益將使村民有動力繼續學習良種培育技術、土壤施肥技術、植物保護技術、農藥配置技術等,來實現農業產量和經濟收入的雙增長。

在阿克蘇地區,我們看到,東西部扶貧協作結出累累碩果,產業合作實現互利雙贏,產業帶動扶貧力度加大;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完善公共服務,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和基本醫療保障力度,不斷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阿克蘇地區黨員幹部群眾艱苦奮鬥、頑強拼搏,啃下“硬骨頭”,蝶變換新顏,譜寫了脫貧攻堅的壯麗凱歌,需要總結和借鑑學習的還有很多。我們期待阿克蘇的明天更加美好。

(作者:於小植,系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