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70年 美好新海南 | 澄邁以品牌建設為抓手,發展熱帶富硒特色農業

解放70年 美好新海南 | 澄邁以品牌建設為抓手,發展熱帶富硒特色農業

澄邁以品牌建設為抓手,發展熱帶富硒特色農業

"阿婆,吃飯吶!"4月22日中午,澄邁縣橋頭鎮木春村,坐在家門口曬太陽的112歲"長壽明星"符玉蓮被孫媳婦叫起來吃飯,她邁著不緊不慢的步子,向屋內的餐桌走去。"吃著富硒福地種出來的瓜果蔬菜,加上政府多方面的照顧,在澄邁,像我家阿婆這樣的長壽老人很常見。"孫媳婦溫文強說。

海南解放70年,澄邁從一個不起眼的小城鎮變成了如今的農業大縣。近年來,澄邁縣依託富硒資源優勢,打造長壽品牌,大力發展熱帶富硒特色農業,通過推動創建特色產業扶貧示範基地、打造星級休閒農莊、打造農業品牌等舉措,加快傳統農業轉型升級,促進農民多渠道持續增收。

去年,澄邁熱帶特色高效農業增加值達62億元,佔農業增加值的比重為72.5%;全縣累計有效註冊農產品商標1027件,位居全省前列。澄邁縣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該縣將結合實際,繼續發力熱帶富硒特色農業,加大力度扶持效益好的涉農企業、種植大戶,帶動周邊群眾增收致富。

解放70年 美好新海南 | 澄邁以品牌建設為抓手,發展熱帶富硒特色農業

位於澄邁縣金江鎮的海南臺海農業開發有限公司鳳梨園裡,工人在分揀、打包鳳梨。舒曉 攝

發展富硒農業

農產品廣受好評

最美四月天,田間春耕忙。當下不僅是春耕時節,也是冬季瓜菜採摘的"春收"季節,澄邁鄉村的田間地頭一派繁忙景象。

4月10日一大早,位於澄邁縣金江鎮的海南臺海農業開發有限公司鳳梨園裡,剛採摘下來的金黃色鳳梨堆成一座小山。數十名工人圍坐在一起,或分揀大小,或忙著裝箱。"得益於地理位置和氣候優勢,今年春季澄邁的鳳梨成熟早、收成好。"海南臺海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楊天君表示,為保持鳳梨新鮮,工人們凌晨4點多就下地採摘,早上6點開始打包、裝車。

富硒福地、長壽之鄉。位於海南島西北部的澄邁,土壤富含硒元素,是海南及全國富硒土壤分佈集中、面積較大的市縣之一。依託自然資源優勢,這裡種出的瓜果蔬菜不僅口感好,而且綠色健康,食用對身體有益。

為了提升農產品的口碑和"身價",澄邁強化農產品質量監管,對農產品的品質進行嚴格把關。"在澄邁,種植戶銷售福橙必須由協會統一包裝。無法獲得包裝資格的種植戶只能拿散裝果到市場上去售賣,價格得不到保障。"澄邁福橙產銷協會會長吳先忠說,每一箱福橙都會註明種植戶是誰,如果福橙口感不佳,消費者可以投訴,種植戶生產的福橙糖度、農藥殘留量等指標不達標,協會將取消其當年的紙箱使用資格。

經過多年的品牌經營,產自澄邁的綠色農產品被貼上了"富硒""長壽"的標籤,在市場上頗受歡迎。去年冬交會,澄邁46家單位攜163種農特產品參展,其中27家單位提供免費品嚐服務,展示了澄邁富硒農產品的優質美味,獲多方好評。冬交會開幕首日,澄邁展館人氣爆棚,成功簽約訂單3.6億元。"澄邁農業發展得很好,農產品不僅品種多,並且富含硒元素,綠色健康。"在澄邁展館,來自廣西的遊客王雲飛這樣評價澄邁的農產品。

解放70年 美好新海南 | 澄邁以品牌建設為抓手,發展熱帶富硒特色農業

澄邁縣橋頭鎮的一處福橙標準化種植基地,果農在採摘福橙。舒曉 攝

實施品牌戰略

樹立商標意識

2009年4月,澄邁在全省率先實施"商標富農"工程和特色農業富民工程,出臺《澄邁縣商標富農工程扶持辦法》《澄邁縣商標註冊鼓勵辦法》《關於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打造熱帶特色高效農業"王牌"的實施意見》等系列文件,為打造品牌農業明確路線圖。

據統計,自2009年以來,澄邁實施"商標富農"工程累計支出516萬元,主要用於商標註冊費減免、省以上著名商標獎勵、商標知識普及等,為農業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在相關政策支持下,澄邁品牌農業發展取得優異成績,截至去年11月,該縣"三品一標"有效認證產品達到35個,累計註冊涉農商標1027件,已成功申報7個地理標誌。

"2006年時,我拉著一車地瓜到海口賣,每斤售價0.4元,好幾天才賣完,辛苦跑一趟還虧了幾千元。"澄邁橋頭鎮的地瓜種植戶楊英春說,當時的橋頭地瓜品質也是上乘,但由於在市場上的辨識度不高,售價很低。後來經過政府大力宣傳和推廣,橋頭地瓜人氣猛漲,售價也攀升,曾賣過26元一斤。

近年來,澄邁在發展熱帶富硒特色農業上持續發力,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強化農業品牌建設,緊緊圍繞建設農業"四化四縣"(標準化、產業化、品牌化和國際化,農業生態現代化建設示範縣、有標識可追溯農產品示範縣、無公害農業科技示範縣、中國富硒產業經濟示範縣)的目標,大力推廣種植"6+2"品牌農產品(澄邁福橙、橋頭地瓜、福山咖啡、蜜柚、無核荔枝、茶油和妃子笑荔枝、鳳梨)。截至去年12月,"6+2"品牌農產品種植規模已達13.88萬畝,其中掛果面積6.95萬畝。

"我們要充分發揮澄邁富硒品牌農業優勢,著力把品牌優勢轉化為農戶增收優勢。"澄邁縣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澄邁作為全國的"菜籃子"基地,一定要將品牌農業做大、做強、做優,不斷推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解放70年 美好新海南 | 澄邁以品牌建設為抓手,發展熱帶富硒特色農業

澄邁縣橋頭鎮文昌村的一處菜地,一對夫婦在採摘白菜。舒曉 攝

培育產業基地

助力農民增收

澄邁作為農業大縣,不僅是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示範基地,還被授予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國家級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範區。

近年來,該縣堅持用工業的理念發展農業,積極打造農業發展新載體,著力建設現代農業科技園區、農產品加工園區、農村產業多模式融合發展示範園等,延伸農業產業鏈、拓展農業功能,打造一批產銷一體的農業企業集群。

4月16日,在澄邁縣文儒鎮加月村的橡膠林裡,上千只山寮雞在橡膠林裡悠閒地覓食,2名工人在清潔衛生,養雞場的主人張昌進像往日一樣,在林下查看養雞場的運行情況。

2015年初,張昌進回到澄邁自主創業。經多次與朋友交流後,他把創業方向定為雞鴨鵝綜合養殖,在永發鎮承包土地,辦起了養殖場。去年5月,張昌進成立澄邁文儒夢之緣家禽養殖專業合作社,與加月村委會合作,吸引貧困戶通過"土地+技術+勞力"的方式入股參與山寮雞養殖,帶動5戶貧困戶脫貧致富。

"剛開始的時候,村民們持觀望態度,後來看到養雞收益還不錯,就申請加入合作社。"張昌進表示,今年他還想建屠宰加工場,延伸養雞產業鏈,帶動更多農民務工增收。

張昌進的創業歷程,是澄邁鼓勵企業、專業合作社與農民建立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帶動村民致富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澄邁充分發揮農業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採取"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模式,不斷提高農業產業化組織化程度。

截至去年12月,澄邁建設無核荔枝、澄邁福橙等生產基地103個。產品直供港澳和出口日本、韓國、新加坡及中亞五國,成為聞名省內外的瓜菜生產基地。加工的水產品出口日本、韓國等國家,每年出口總量超過20萬噸,價值超25億元。

弘揚長壽文化

推動農旅融合

"青山綠水廿萬頃,十里常逢百歲人"。這句詩文,正是如今"世界長壽之鄉"澄邁縣的生動寫照。去年,澄邁縣人均預期壽命79.9歲,80歲以上老人18541人,100歲以上老人170人,百歲老人佔總人口的比例位居全國前列。日前,澄邁獲頒"世界長壽之鄉"新證,"長壽之鄉"的成色再次獲得聯合國老齡所專家的認可。

"靠海生態環境好,吃海鮮和富硒地瓜,老人們個個身體好。"在澄邁縣長壽研究會會長黃俊旋看來,"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已經成為越來越多澄邁人的共識,"長壽文化"不僅讓一個個家庭更加和諧、社會風氣更加文明,也實實在在地推動了社會經濟的發展。

得益於"長壽之鄉"的品牌知名度,澄邁每年吸引大量外地遊客和"候鳥"前來休閒度假,拉動了餐飲、交通、旅遊等一系列消費。近年來,澄邁大力推動農旅融合發展,鄉村遊、休閒遊、採摘遊等多種與農業相關聯的旅遊業態湧現,促進了農村發展和農民增收。

為了打造"旅遊+農業"特色品牌,培育鄉村旅遊新熱點,澄邁大力發展觀光采摘農業,推出挖地瓜、品咖啡、摘荔枝等一系列鄉村旅遊品牌活動。據統計,去年國慶節期間,澄邁各鄉村旅遊點共接待遊客13.91萬人次,鄉村旅遊收入達4079.6萬元。

位於福山橋頭美麗鄉村帶上的敦茶村耕地面積達1.2萬餘畝,水田1300畝,自然風光秀美。近年來,該村充分利用地理區位優勢,同時藉助互聯網農業小鎮的優勢,有效整合資源,大力發展休閒觀光遊,讓村民在家門口吃上旅遊飯。

澄邁縣政府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後澄邁將大力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積極創建椰級鄉村旅遊點,打造星級休閒農莊,以產業振興帶動鄉村全面振興。

打通瓜菜銷路

春耕幹勁更足

每年春季,是澄邁縣農村一年中最忙的季節,農民採摘完豆角、辣椒等冬季瓜菜,還要忙著春耕。今年,儘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但該縣各村莊跟往年同期一樣忙碌,村民在做好防疫工作的同時,也在積極採摘冬季瓜菜、春耕春種。

據瞭解,為最大限度拓寬冬季瓜果菜的運銷渠道,前不久,澄邁出臺優惠政策補貼瓜果菜收購商,凡在該縣收購冬季瓜果菜的企業,按運銷里程,每公里每噸給予0.18元至0.22元不等的運費補貼。對採購總量達到一定數量的收購商給予一次性資金獎勵,採購量0.5萬噸至0.8萬噸(含0.8萬噸)的,獎勵20萬元;採購量0.8萬噸至1萬噸(含1萬噸)的,獎勵30萬元;採購量1萬噸以上的,獎勵50萬元。

除了出臺補貼獎勵政策,澄邁各鄉鎮均派出農技員,走村入戶幫助村民解決農業生產技術難題,幫助村民銷售瓜果菜。

位於澄邁縣文儒鎮北部的昌文村瓜菜種植戶較多,全村共有500多畝菜地。最近正是辣椒、豆角上市的季節,然而受疫情影響,外地瓜菜收購車輛一度無法進村收購瓜菜,一些村民種植的瓜菜出現滯銷,部分菜地失管。

瞭解到這一情況後,文儒鎮農產品質量檢測員全丁勇每天早早來到昌文村,一邊檢測農產品農藥殘留狀況,一邊協調有關部門為瓜菜收購車輛開具通行證,讓瓜菜收購車輛在村內空曠處停放,組織農戶有序售賣瓜菜。

儘管疫情還未結束,但近幾日,在昌文村冬季瓜菜臨時收購點,經常可以看到村民戴著口罩騎著滿載豆角的三輪車前來賣豆角。"銷售冬季瓜菜是我們主要的收入來源,這段時間,全村一天能售出瓜菜1萬多斤,銷路暢通了,大家春耕更有幹勁了。"村民邱勳明說。

(本版撰稿/柳鶯)

來源:南海網

聲明:本文已註明轉載出處,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聯繫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