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點天才
國內無處不在的抗戰神劇中,不僅國軍有狙擊槍和狙擊手,而且八路軍、新四軍也有狙擊槍和狙擊手,甚至某些地方游擊隊都配有狙擊槍和狙擊手,這就不免太扯了,與真實的歷史相去甚遠。
抗戰前期,在組建所謂的德械師時,國軍確實進口了部分帶4倍觀瞄鏡的毛瑟98k步槍,但嚴格意義上來講,帶觀瞄鏡的毛瑟98k也不是專門研發的狙擊槍,只是一把射擊精度較高,且裝上了觀瞄鏡,便於特等射手射擊的普通5發栓動步槍而已。
但這批槍械數量並不大,也不過一、二百支而已,隨著德械師的戰損,這批狙擊槍和狙擊手也大都戰損了,似流星劃過夜空,很少有歷史的記載。
至於八路軍、新四軍,其實,並沒有所謂的狙擊槍和狙擊手,但我軍自紅軍時期起,軍中就有了特等射手的稱謂,這批特等射手都是部隊的戰鬥骨幹,戰時會配發多過其他戰士的子彈,目的就是希望特等射手多多殺敵,甚至會給特等射手配名助手。
以前看過一步反映長征的小說,裡面有個情節留下了深刻印象,先遣隊有名特等射手,槍法精準,幾乎彈無虛發,實戰狀態下,能做到每彈出去非死即傷,是非常不容易的。
連長就讓其中的一名戴眼鏡射擊奇差的戰士,專門負責給步槍壓子彈,特等射手一人打兩把步槍,發揮火力持續不斷的優勢。
現在,想來還真是個好辦法,與其讓那位眼鏡戰士浪費寶貴的子彈,還不如給那位特等射手當助手,兩把步槍連續由特等射手射擊來得戰場殺敵效果好。
因此, 諸如《我的兄弟叫順溜》等抗戰劇中,出現的新四軍、八路軍手中有帶觀瞄器材的狙擊槍和狙擊手,是不符合歷史的真實性的,觀眾就當是娛樂吧,而不必當真的。
即便是所謂的抗戰良心劇,也常常有胡扯的經不起推敲的情節,比如《雪豹》中1937年底的南京保衛戰中,中央軍居然用上了英國軍隊1942年才正式配備的司登式衝鋒槍;《亮劍》中1940年的晉西北戰場上,日軍特種兵也提前用上了美軍1943年秋季才露臉的M-3衝鋒槍。
最新上映的軍旅題材的《陸戰之王》中,我軍的96A主戰坦克都能夠空投了,且在空投過程中,由於降落傘纏在一起無法打開,車內的乘員竟然爬上坦克割斷降落傘,這也太牛哄哄了吧,放之四海也是絕無僅有的。
空投96A主戰坦克,創造了人類軍史上的奇蹟,真的嚇死了美俄,中國陸軍太牛逼了!都什麼年代了,什麼編導一點軍事常識也沒有,還整出如出腦殘的電視劇;當然,胡編亂造某種意義上也是好事,否則,我等觀眾就沒有如此這般幸災樂禍的機會了。
因此,抗戰神劇中,我八路軍、新四軍,甚至地方游擊隊都有了狙擊槍和狙擊手,也就不足為怪了,96A主戰坦克都可以空投了,小小的一把狙擊槍,算什麼鳥玩意,只要劇情需要,不要說是狙擊手,就是游擊隊員人手一把都可以,打死狗日的小鬼子!
國平軍史
吼吼,一提到抗日戰爭的狙擊手,估計肯定第一時間想到《順溜》。不得不說抗日神劇雖然豐富了茶餘飯後的無聊生活但是對於歷史的傳遞是不正確的。在二戰中,中國並沒有嚴格意義上的狙擊手,各支部隊都有自己的“神槍手”,但是他們雖然槍打的準但是跟狙擊戰術可沒有什麼關係。
在抗日戰爭之前,中國三大陸軍學校分別是:保定軍校、黃埔軍校、陸軍講武堂。三個軍校都是培養軍隊下級軍官的學校,就以最有名的黃埔軍校為例,在黃埔軍校中唯一可能涉及到狙擊的只有學校的術科訓練。其內容為制式教練、戰鬥教練、實彈射擊與野外演習等。(下文來自黃埔軍校一期教育目錄)以單兵徒手教練,習各種步法暨轉法,俟操作嫻熟,施以班教練及排連營教練,如方向與各種隊形之變換。徒手操作熟練後,繼施以持槍教練,乃至單兵以至班排連營,凡託槍、下槍、舉槍、裝退子彈、上下刺刀、各種射擊與各種行進,密集、疏開、散開等隊形,以及各種戰鬥教練。除制式教練外,野外演習尤為重要。凡單兵戰鬥動作,以及行軍宿營、戰鬥方式、連絡勤務與構工作業等均按照教育步驟依次實施。此外,夜間演習、實彈射擊與閱兵分列各項檢查,亦確時教練。在術科方面,對於戰鬥教練與實彈射擊二項更為要求,就是希望在能於短時間內收最大之效果。
中國當時的國情是大批的農民被強行裹挾去當兵,大部分都沒有經受過合格的軍事訓練,而當時確實有部分老兵槍法準,百發百中。但是這並不是狙擊,更類似我們傳統意義上的精確射手。精確射手一般是隨同步兵作戰的,而不像狙擊手是獨立作戰。精確射手的主要任務是支援步兵, 根據戰場需要協同作戰· 裝備上精確射手一般使用由通用步槍改制的精確射擊步槍· 在戰場上是為班組火力進行拓展延伸· 不要把狙擊手和精確射手混為一談, 二者的人員編制, 行動模式, 戰術作用都有較大的區別。
當時裝備精良的東北軍為部隊中的精確射手裝備了捷克ZH-29半自動步槍,可惜後面東北軍丟了東北ZH-29步槍和精確射手也隨著東北軍不斷地流失而消失。另外需要指出的是當時中國並未裝備複雜狙擊瞄準鏡,因為當時的工業並不支持維護和保養狙擊鏡。大部分士兵也缺乏槍械保養的常識,所以再好的步槍沒有正確的戰術和正確的使用者來說只能是浪費。
烽火觀察
這個事情要看你把什麼樣的士兵看作專業的狙擊手,如果要是你把那種抱著一支安裝了瞄準鏡的步槍,身上穿著吉利服,邊上還有一個同樣裝束,還拿著一個望遠鏡的士兵一同行動,然後兩個人都是神出鬼沒。這種現代的狙擊手,抗戰時期中國戰場上沒有,別說中國就是外國也沒有。
要是用這種標準,二戰時期別說中國,哪國也沒有狙擊手。
現在的狙擊手的戰術還有裝備都是在二戰的基礎上,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才是現在的模樣,二戰時期的狙擊手如果要詳細分,作用和裝備和今天的精確射手類似,都是由連排一級的指揮員直接指揮,負責打擊敵方的諸如重機槍手,暴露的指揮官,班組武器的操作人員,像什麼火炮的瞄準手一類的人員,他們的行動只是相對自由,對如果有合適的地形和通訊工具,狙擊手還經常擔負瞭望哨的任務,畢竟在戰場上多一雙眼睛就多一份安全,德國可以做到每個班長都有一架望遠鏡,而中國軍隊可沒有這麼闊,中國軍隊最好能每個連級指揮員有個望遠鏡就不錯了。
最左邊的左齊將軍的右臂就是在飛狐口戰鬥或者叫明鋪戰鬥中,被日軍的特等射手擊傷而截肢的。
但是,當時火力貧弱的中國軍隊採取的是另一種辦法,主要就是挑選槍法好的士兵,這種士兵多配子彈,他們的任務就是射擊對方的機槍手,班組長一類的人員,在許世友將軍的我在紅軍10年裡邊就曾經記錄著,當時紅軍在和白軍,好像是湯恩伯的部隊,由於是中央軍受過正規訓練,戰術攻防比較有章法,而且最可恨的是專門有一批槍法比較準的敵兵,專門打我軍的機槍手,使紅軍損失很大。同樣的做法,紅軍很快也是還以顏色,也是集中使用特等射手,而且紅軍方面是這種特等射手是集火射擊,就是對於一個重點目標會有幾個特等射手同時射擊,這樣加大了命中率。
後來這種做法,到了八路軍時期,經常用來是封鎖日軍炮樓的射擊孔。
張桃芳用的是一支莫辛納幹卡賓槍,沒有光學瞄準鏡。
海耶用的也是一支沒有光學瞄準鏡的莫辛納幹步槍,不過海耶用的是標準型,比較長。而且海耶還兼任機槍手。
不過,當時中國的特等射手一般沒有光學瞄準鏡,這個沒別的就是沒錢,這個東西當時中國造不了,只能依靠進口,數量很有限。中國自己製作的第一種望遠鏡中正式還是用進口的散件組裝的,而第一爐光學玻璃還是到了解放以後才煉出來。所以,大部分的中國神槍手或者叫特等射手都是沒有光學瞄準鏡的,就算是後來抗美援朝戰爭中湧現的特等射手張桃芳也使用的是沒有光學瞄準鏡的步槍,無獨有偶,世界第一狙擊手,芬蘭的海耶使用的也是沒有光學瞄準鏡的步槍。
紅色手電筒
其實這個問題還是比較好回答的,抗戰時期國軍的王牌部隊中都不一定有狙擊手這個建制,很多軍事主管都不知道狙擊概念,更別說共產黨的部隊了,電視劇中本身就是神劇。
其實也不能說完全沒有狙擊手,只不過當時的狙擊手比較少而已,當時叫神射手,不叫狙擊手,抗戰前期,由於對於狙擊還沒有上升到理論的層次,從而沒有系統地研究如何在戰爭中發揮狙擊的作用,是沒有狙擊手這個說法的,都叫做神槍手,是指戰場上槍法特准的人,但他們只是槍法準,對於如何系統地參與訓練、在戰場上配合各兵種進行戰鬥卻沒有一個明確的指導策略。後來,在實戰中狙擊逐漸才成為一種戰術,才產生了真正意義上的狙擊手。
淞滬會戰期間,美國華人向中央政府捐贈雷明頓30式獵槍1200支,也都同樣有光學瞄準鏡。據稱,日軍於月底急電大本營“支那軍大量配置神槍手對我軍造成大量傷亡”,要求支援。在武漢會戰前,武漢城防司令部曾通令嘉獎過一名國民黨軍隊士兵,此人用一支步搶攔截一隊日軍進攻長達3天,打死日軍士兵高達57人,並射傷42人。按此戰果考慮,此名國民黨軍隊士兵應該是國民黨軍隊中少數受過專業狙擊訓練的專業狙擊手。
那麼日均有狙擊手嗎,可以肯定說是有的,但是數量應該不多並且有一部分應該屬於客串性質的~~,因為當時日本並不認為應該把狙擊手這樣寶貴的兵種浪費在與中國戰爭中,具體的數量很難界定,因為在中國戰場的閃光點實在是太少~~。當時的狙擊手戰術發展的並不成熟,歐洲戰場運用較多,亞洲是直到美國參戰,在島嶼作戰中日本的狙擊手才發揮出啦作用。
一點天才
二戰時期,蘇、德、美等世界強國都湧現了大量優秀的狙擊手,但是中、日兩國卻鮮有狙擊手出類拔萃,畢竟當時中日雙方的陸軍裝備及狙擊戰術跟世界強國完全不是一個檔次,就拿中國軍隊來說,當時各派系使用的武器都是五花八門,哪還有條件裝備狙擊槍這種“奢侈品”呢?當然,我們不能一概而論,老蔣的中央軍可是裝備過狙擊槍的,所以說,中國戰場上也出現過狙擊手。
全面抗戰前夕,老蔣就一手籌建德械師,並聘請了德國軍事顧問,德國顧問就建議國家也應該有狙擊手這一編制,1935年11月,國府從德國進口了100多支配備瞄準鏡的M1924式毛瑟步槍,隨後又專門引進生產狙擊瞄準鏡等設備,後來又挑選教導總隊的300餘名優秀射手在德國教官指導下進行狙擊訓練,所以在淞滬會戰期間,這些國軍狙擊手給予了日軍沉重打擊,不過隨著德械師的損失殆盡,中國戰場上受到專業訓練的國軍狙擊手也就越來越少了。
一個小小的瞄準鏡,是狙擊手作戰必不可少的裝備,一般來說,士兵使用步槍機瞄能擊中500米以內的目標已經算很不錯的了,但如果有了瞄準鏡,就可以精準擊中更遠的目標。當時中國的軍工生產技術簡直是落後到了極點,在生產步槍時都會材料缺乏,而瞄準鏡這種東西,沒有超高的工業水平根本造不出來,南京淪陷前,大量的軍工生產廠都搬到了後方,但是他們面臨材料不足、技術匱乏等方面困難,瞄準鏡的產量自然也不會高了。
雖然中國軍隊後來大部分都沒有專門的狙擊手,但是卻湧現了大量的“神槍手”,何為神槍手?其實也就是特等射手,他們在沒有狙擊鏡的情況下,在一定的距離內能做到“百發百中”。
兵說
二戰中中國戰場上是沒有專業的狙擊手的。
不過既然題目中提到了《順溜》,就順便討論下。片中順溜使用的其實是美國的M1941式約翰遜式半自動步槍,而且子彈也是在當時的中國國內很少見的7.62毫米美製步槍彈,很難得到補充。而該槍實際上性能不佳,在美軍的半自動步槍選型中失敗,僅有海軍陸戰隊少量裝備過。所以遠在中國抗戰戰場出現這款步槍,並且還是作為狙擊步槍其實是很錯誤的。
而在抗戰中,由於技術限制,中國軍隊是沒有專門的狙擊步槍的,因此也就沒有狙擊手了。抗戰時期,中國的軍事工業較為落後,雖然能自產一些機槍步槍等武器,但是依然有很多武器都需要通過外國進口才能補充。而像一些先進光學設備,國內更是無力生產,只能外購。
在當時,狙擊手的概念還沒有進入中國,而且實際上當時很多國家也並不是很重視狙擊作戰,主要在發展機械化力量。沒有狙擊手的作戰理念,再加上購買裝備的經費有限,當時的中國軍隊也自然不會花費重金引進狙擊步槍這種武器了。但是近年來有一些疑似中國軍隊使用狙擊步槍的照片被挖掘出,但是實際上這些主要是西式獵槍,並不是狙擊步槍,二者還是有一些差異的。
雖然抗戰中中國沒有狙擊步槍和狙擊手,但是卻是有神槍手的,而神槍手在廣義上也能算是狙擊手。由於實力的差異,正面對抗很難占上便宜,廣大中國軍民中採用了更為合適的戰術,那就是冷槍冷炮等突襲戰術,打了就跑,不和敵人正面糾纏。而不少軍人在漫長的戰爭中,練成了一擊必中的神槍手,雖然沒有光學瞄準具,但是憑藉著對步槍性能特點的熟悉,以及鍛煉出的射擊經驗,還是能很好的在遠距離狙擊敵人的。
而使用普通步槍的狙擊手也是有很多的,比如蘇芬戰爭中的西蒙海耶,使用的就是一支普通的莫辛納甘步槍,但是依然創造了擊殺數百名蘇軍的記錄,成為了史上最著名的狙擊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