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话必须告诉你:你的善良并不招人喜欢

人之初,性本善。我信,甚至有些人在社会的打磨之下还能一直保持善心,帮助他人。


在亲戚、朋友、熟人之间最容易维持这种善心,总是忍不住在别人需要帮助、或自己认为对方需要帮助的时候,主动给予。这本没错,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推力。


近来我得到的新体会是,善良有时候也需要克制。你认为给别人的帮助,是否只有你认为有用?是否是你想宣扬自己的某种价值观?是否你想证明自己有价值?


在朋友遇到挫折时,比如工作不顺心,伴侣之间发生一些不快,便很容易在与人聊天时倾吐出内心的烦闷。而被倾诉的对象,往往会把对方的问题代入自己的生活中,想象自己会如何解决,然后把建议给对方。


这个思路,有几个问题:


一、

感同身受是一件很难的事。人的情绪很脆弱,也很顽固。开心时,全世界的悲伤加起来都不能损害开心感;低落、难过时,所有的快乐都显得苍白。


尽管十分努力地将自己放置于对方的情境中,但情感上是很难共通的。你在愉悦的状态里,感到工作顺心,和朋友相处良好;这时候,朋友发信息来讲述他的糟心事儿,比如突然对工作失去热情,怀疑人存在的意义。你却很难有共鸣,还隐约有这样的感受:怎么会这么想呢?是不是他最近没有认真工作,在心态上没调整好,以至于不能在工作中找到成就感?只要工作认真投入了,就不会觉得没有意义啊!


当然,情况很多时候会反转,你和朋友的位置会有互换的时候,因为没有人永远处于低谷,也不会永远屹立在情绪的制高点上。


所以,即使再怎么想感同身受,也没法在根本上做到。


二、没有了解对方的真正诉求。那么,你给的建议,可以解决你想象中的难题,而不是对方想要的点。


如果朋友和你吐槽另一半太忙,小孩太烦,而你却一上来就已经把电视剧和小说里、你的生活中类似的事集中起来,安在对方身上,然后给出大量的处理方法。但是,别人可能只是想找你倾诉、发泄一下心中的郁结,或许有时候也就只是找些话题和你聊天罢了。另一方面,每个人都在生活中持续成长着,连我妈都在抖音上学到了一些锻炼、运动的方法,所以,你给的建议,别人是不是真的从没想到过、从没试过呢?也或许,更好的方法都试过。而且,每个人、每个家庭的具体情况不一样,并不存在一个通用的公式。也没有人比自己更了解自己,从而发挥主观能动性解决问题。


有一次,从一个妈妈处了解到她和她上幼儿园的小儿子的相处,无论再忙,她都会抽出时间和他玩游戏,而且引导他养成爱护姐姐、保护姐姐、保护妈妈的小男子汉精神。听了她采取的具体的方法,当时真感觉这是非常有智慧的妈妈,很有用的方法。后来有一次,听另一个有两个孩子的妈妈提到她的小烦恼,大的孩子会吃小一点的孩子的醋,认为小家伙抢走了她在家庭里面的部分关爱。我当时就亟不可待地讲了上一个妈妈的故事。但是,我事后了解到,其实后面这个妈妈,在要二胎之前,做过许多许多功课,看了很多关于如何养育两个孩子且达到平衡的书籍,和大孩子进行有效沟通、和有经验的二胎妈妈沟通;在二胎生下来之后,也尽量让两个孩子感受到同样的关爱,付出不少心力。所以,如果没有良好的沟通,只根据自己已有的直接或间接的人生经验,贸然给出建议,有很多狭隘之处。


三、在善良的基础上,你是否让人信服?


江湖郎中和三甲医院的医生,谁会更让你信服?即使两者开的药方是一样的,你多半也会觉得后者更安全可靠。

一个妈妈和一个未婚女子,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你更相信谁?更愿意和谁进行深入交流?

专业度和成功的经验,影响人们的判断。

面对这么多的问题,那么我们就要包裹自己,对别人的困难和痛苦视而不见吗?

善良不允许冷淡和漠不关心。而且我们也有和他人建立、维持联结的需要。

面对别人的困难,我们如何适时作出反应呢?

我想到释迦牟尼,普度众生之前,应该是先渡自己。了解众生之苦何来,这对于我们的现实意义是,详细沟通,多以倾听他人为主。


1. 多提问,引导对方从表面问题往深处挖掘。一来能让自己更详细了解情况,而不是半路就开跑;二,若对方没有深入思考过问题的源泉,“产婆术”式的提问有助于让对方自己走向探索之路。


2. 了解对方的真实诉求。若对方只是想抱怨、发泄一下,我们要做的就是一个倾听者,顺着对方的话,给一些简短的反馈,让他感到有人和自己在一起,不会陷入孤单的绝望;若对方实在通过自己,找不到出路,信服你,想从你这里获取建议,在详细了解对方的处境之后,你再给出自己的建议。


3. 即使对方没有采纳你的建议,也请一定不要灰心和耿耿于怀。


需要知道的是,每个人都有获取信息的多种渠道,或许他身边有更能让人信服的人,或许民间偏方,或许道听途说,或许官方解释,或许是某本书。


你尽力而为就好,别人是否采纳,那是别人的课题。

认识到这点,我们便不会陷入“为了防止伤害而变得冷漠”的境地。

做一个好伙伴,不光要有善良,也要有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