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度”还是信“足”?

大家可能都还记得小学时学的一篇古文“郑人买履”的故事吧。这个故事虽然说的是郑国人“宁信度、勿信足”的迂腐,但故事给我们的启示可能不限于此。

当然,因为这个故事中的“度”与“足”都是简单事物,所以我想大家都很容易看出“郑人”的可笑之处,也因此很多人就可能对这个故事往往不屑一顾,甚至想都不愿意多想。但我今天却想让大家想一想:我们聪明的今人是否会患类似的错误?当然,你对我这个问题本身就照样不屑:我们人类处在这样一个高科技发展的时代,几乎快要无所不能了,那还可能患下如此低级的错误。你一定会认为我在胡说八道。好吧,那我们言归正传吧。

首先我想作个比方。由于古代科技非常不发达,因此郑人的“度”在当时应该算是某种“度量”,而足呢,则代表“现实”或者“常识或经验”。不知道您能认同这个比方吗?即当大多数人还只是凭经验时,这个人已尝试用量化的指标,因此实际上这个郑人在当时也算是个有文化的人,他更相信度量的数据,应该算是比同时代人的某种进步吧!他之所以“宁信度”,不知道是否想要给别人显摆一下自己的“知识”呢?跟你说笑一下。

下面我们来谈正题。

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科技高度发达、科技突飞猛进的时代,我们的知识可谓日新月异。而我们对新事物的认识都来源于科学发现或者大量科学研究的结果。如果我说我有时也相信直觉、常识,更胜于科学研究的结果,您也一定会嘲笑我的吧,嘲笑我的无知!那么科学研究的结果是否一定比我们的“直觉”、“常识”、“经验”更正确呢?

举例来说。现在水体的富营养化问题越来越严重了,并导致很多湖泊水库都经常爆发蓝藻水华,于是很多学者都做了这样的研究,即在水体中设置多个实验围隔系统(中宇宙,mesocosm),其中严格设置了重复组和对照组,来研究水体中放养鲢(即白鲢)鳙(即花鲢)以后对藻类的影响。经过严格的控制实验研究后很多人发现,放养鲢鳙的围隔中,藻类特别是蓝藻的数量反而增加了,于是当然就得出了“利用鲢鳙不能控制藻类”的“科学”结论。然而,现实中,很多水库管理者却发现,一旦把承包水库养鱼(鲢鳙)的人赶走(收回其经营权或承包权)后,水库反而爆发了蓝藻水华。相反,只要恢复放养足够数量的花白鲢,蓝藻问题又都解决了。显然,严格的科学研究与粗放的养殖实践之间结果不相符,那么我们究竟应该相信哪一个结果呢?

现在,我们周围反对中医的人并不少,特别是在科技界。记得二十多年前一次出差,与一会同行朋友闲聊时,这位牛人与我大谈特谈地批起了中医中药。虽然原话我不记得了,但大致的意思是,西药都是经过严格的RCT和毒理学试验,而中药没有,甚至连什么成份在起作用都搞不清楚,而当对中药中起作用的成份搞清楚了,实际上就又成了西药了。我想持这种观点的人在我们科技界大有人才,越是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越相信这样的理论,西药代表着严格的科学试验,而中药是经验的产物。要不是这次新冠疫情,相信中药的人就更少了。那么问题来了,您是更愿意相信建立在RCT(随机对照、双盲)科学研究基础上的西药呢,还是以粗放的中药验方?这个问题算不算是信度与信足的类似选择呢?

实际上,我们现代人太迷信科学研究了,认为只有经过严格的科学研究,甚至有人认为,只要经过科学研究的结果就是真理。然而遗憾的是,科学研究的结果有时就是不正确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经常看到某种权威观点被推翻的“又一突破性发现”的原因。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我们做研究的实验系统(如前述的围隔系统),貌似有重复、对照,但其与真实世界(如湖泊、水库)差别巨大。即使医学上的临床试验,貌似实验已在真人上开展了,又是RCT的科学方法,那结果似乎当然无可挑剔了。然而由于现代科学研究是建立在西方的还原论(Reductionist )思想基础上的,而不像中药中医的整体论思维,因此科学严格的试验并不是一定能得到完美的解决方案。学过系统论的人都知道,系统的涌现性是基于还原论思想的研究所不能检验出来的。而实践中也是如此,比如对于小儿发烧来说吧,美林就是一款立杆见影的好西药,但你是不是发现,用过以后虽然效果好、见效快,但同样失效也很快呢?而你若是从正规中医师配制的小儿发烧中药治疗,就不存在这种反复了。但这些中药都没有经过科学的RCT和毒理学试验。那么您愿意相信哪个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