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这样教育孩子的,开学立规矩(一)

孩子9月份背着小书包开开心心上小学了,每天送到学校门口,

孩子看到同班同学,就头也不回地往学校冲。

看着他欢欣雀跃地和同学打招呼,兴高采烈和同学勾肩搭背,

感慨良多。

我是这样教育孩子的,开学立规矩(一)

他喜欢学校,太好了。

他找到了新的伙伴,太好了。

孩子终将与我慢慢与我分别。

他以后需要的友情,爱情,是我做为妈妈怎么也给不了的。

不禁有些伤感。

伤感之余,觉得这孩子也太不懂规矩了。

幼儿园的时候还会挥着小手跟妈妈告别呢。

他忘记和妈妈说:妈妈再见了。

所以,我们约定好:爸爸妈妈等亲人送我上学,分别时,我会说:“爸爸妈妈再见”。

第二天分别的时候,我提醒孩子。

孩子边走边说这句话,说是说了,就是头也不回地。

我提出建议:这不行,你看着妈妈的眼睛说才行。

如果你重视一个人,说话的时候就要大方真诚看着对方的眼睛,

对方会觉得你很有礼貌,会感觉到自己被重视。

再来一遍!

经过几天的特意训练,孩子慢慢习惯了。

放学回到家里,孩子偶尔一脱了鞋子,冲回房间,一句话不说。

这可不行呢。

我提出新的要求:放学回家后,我会主动和家里人打招呼,如:妈妈我回来了。

《弟子规》有云:出必告 反必面。

意思是出门时要告诉父母长辈自己要去何处,省的父母长辈牵挂。

返回家后要向家人报告自己已经平安归来,多谢父母长辈对自己的挂念。

《弟子规》虽然有许多封建糟粕,但是这一句却是言之有理。

在这方面,我觉得日语的几句「挨拶」真是很有人文味道。

日本人出门之前会说:行って来ます。

意思是我走了。

这是动词“去”和“来”这两个动词连起来表达的。

直接翻译成中文的意思就是“我去去就回来”,

也就是说:不管我走到了哪里,最终都会回到家里的。

而送的家人会说:行ってっらしゃい。

意思是:请走好。

这也是去”和“来”这两个动词的组合。

只不过是比较尊敬的请求而已,大概的意思请求对方一定要平安回到家里。

我是这样教育孩子的,开学立规矩(一)

当回到家里,会跟家人说:ただいま!

意思是:我回来了。

家里人会说:お帰り!

意思是:你回来啦!

有问有答,互相关心,这才是家人相处的第一道。

我们从小就是这么被教育的,回家要问候,出门要打招呼。

我们无法去理解有的人回到家里,面对自己最亲的人一言不发,零交流。

那么家里就是冷冰冰的,冷漠的,没有家的温暖。

这又不是住旅馆!

做了别人的媳妇,我像在我娘家被教育的一样,出门入门主动跟公婆打招呼。

有人说这是形式主义,太虚假。

而我却想说:如果你从心里认定这是对的,这是正常的,那么这件事就是有力量的。

对方也会感受到温度。

生活中这样小小的规矩还有很多。

比如今天不回家吃饭,要跟家里掌厨的人提前打招呼,

说明自己今天不回家吃饭,不用安排自己的伙食,或者是让家人先吃。

推己及人,因为家里现在是我做饭。

煮一餐饭很辛苦。

买菜费一番心思,要考虑营养,考虑每个人的口味,还要考虑预算。

洗,切,配料,煎炒煮,更需要花费很多时间。

一餐饭有可能20分钟就吃完了,煮饭的人可能要花1个小时甚至更多。

如果饭菜都煮好了,有家里人临时说不回来吃,那是很失落的一件事。

他为什么不回来吃呢?是不是嫌弃我做的不好吃。

这么一大桌的饭菜,吃不完,倒掉可惜,剩下来隔夜吃也不健康。

所以,当你能考虑对方,顾虑对方的感受,设身处地想着对方的感受,

你肯定会提前跟家里人打招呼说:今晚不回家吃。

你有把对方放在心里。

家里的温暖,家里的牵挂就是这么来的。

家庭和谐,一家人有说有笑,经常交流是人的幸福感的源泉之一。

现在我自己也有了孩子,

幼儿园的时候可能没有很明确立规矩,教育孩子必须要怎么做,

但是现在已经是一年级了,规矩是要立的,那么就从这些简单的事情做起吧。

现在孩子回来了,我煮好饭,不会摆碗筷,都会等着孩子摆碗筷,

让孩子去叫其他的家人一起吃饭,让孩子有“参与感”。

这样,一家人其乐融融一起吃一顿有温度的饭,

这就是“仪式感”,每个人都可以做到。

感谢父母对我的教育,我认为这些小小的规矩很有用,

人的相处很多在于细节,教育也不是什么大道理,教育在于点点滴滴。

言传身教,把家人放在心里,考虑家人的感受就是最好的教育。

这些“老规矩”,给孩子立起来。

我是这样教育孩子的,开学立规矩(一)

我家住在二十一楼,家有2019小一生一枚,欢迎交流,共同进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