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星既然是氣態行星,宇航員是否能搭載航天器直接進入木星內部?

按照人類目前對太陽系的瞭解,木星是太陽系內體積和質量最大的行星,木星表面一個小小的大紅斑,就能塞下整個地球

木星既然是氣態行星,宇航員是否能搭載航天器直接進入木星內部?

和我們熟知的月球以及火星不同,木星是沒有嚴格意義上的“陸地”的,因為它位於太陽系“零度線”以外,在那裡氣體可以獨立存在,而不會被太陽輻射剝離,所以木星才可以靠聚集氣體,擁有太陽系行星內最大的體積和最大的質量。

上世紀70年代,先鋒者10號和11號,以及旅行者一號和二號,都曾略過木星並傳回木星表面圖像,但它們並不能看到“木星內部”。

木星既然是氣態行星,宇航員是否能搭載航天器直接進入木星內部?

現有理論認為,木星並非全由氣體組成,而是存在一個10倍地球質量的岩石金屬核心,這個核心依靠自身的引力,吸引力零度線以外的大批氫氣,而這個核心的體積質量,也在這個過程中極速上升。

最開始“包裹”在核心外層的那些氫氣,被日益增加的溫度和壓力塑造成了金屬氫,而金屬氫再往上,是液態氫,液態氫再往上,才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木星大氣。所以說從外向內深入木星的話,首先要經過8萬公里厚度的木星海洋,然後穿過3萬公里厚度的液態氫,最後到達半徑1.5萬公里的金屬氫和岩石金屬構成的木星內核。

木星既然是氣態行星,宇航員是否能搭載航天器直接進入木星內部?

需要指出的事,木星的氣態液態固態三層圈結構,並沒有明顯的分界線,也就是說宇航員如果進入木星,他只會感覺到周圍物質密度的增加,而不會向地球一樣穿過大氣層,再“自由落體”一段時間,才進入液態海洋。

儘管木星的環境如此“可怖“,但它卻默默為地球付出了許多,因為沒有木星憑藉著自身質量帶來的引力,一直“維持”著太陽系小行星帶的穩定,偶爾有小行星或者彗星“搗亂”,木星也會第一時間把它們清理掉。

木星既然是氣態行星,宇航員是否能搭載航天器直接進入木星內部?

人類文明未來能否進入木星?

1994年,人類親眼目睹了蘇梅克-列維9號彗星,撞擊木星的全過程,雖然該彗星在距離木星11萬公里時,就被木星引力撕碎成了21塊,但這21多塊碎片排列成的“宇宙火車”,還是撞進了木星內部,並在木星表面形成了,若干個數萬公里直徑的撞擊痕。

木星既然是氣態行星,宇航員是否能搭載航天器直接進入木星內部?

列舉以上這個例子,是為了突出木星的引力和厚度,如果未來人類想要深入木星的話,首先就要擁有超級材料,因為僅僅是穿過木星大氣時受到的壓力,都要遠超馬裡亞納海溝,所以這種“超級材料”的密度,很可能需要達到,近似白矮星密度的水平,只有這樣才能抵禦木星內部的超高壓與高溫。

但就目前而言,木星這種氣態行星是太陽系內最“沒有價值“的行星,沒有陸地的它只能作為核聚變燃料場,而不能成為人類殖民的目標,所以木星在未來被深入探測的可能性很小。

木星既然是氣態行星,宇航員是否能搭載航天器直接進入木星內部?

在很多科幻作品中,木星都變成過“恆星”

但現實中的木星,雖然物質構成和太陽十分相似,但質量完全鎖死了它變成恆星的路,因為太陽系有99.86%的質量都在太陽身上,木星的質量大體只相當於太陽的千分之一,這意味著木星內部的氫元素,無法獲得足夠高的溫度和壓力,來發生核聚變反應。

木星既然是氣態行星,宇航員是否能搭載航天器直接進入木星內部?

在目前的恆星理論中,恆星的質量下限是太陽質量的1%,也就是說只有近百個木星“扎堆”在一起,才能產生氫元素核聚變所需的溫度和壓力,才能變成最小的“紅矮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