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明皇怕宰相韓休怕什麼?遭遇變亂後他如何評價李林甫那樣的奸相

皇權與相權的博弈,在中國國家治理史上是個值得重點關注的問題,唐宋兩朝就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唐明皇李隆基就是一個典型的個案。他在中國歷史上可算個濃墨重彩的人物。由於歷代文人的演繹,人們大都知曉他與楊貴妃之間的恩恩怨怨,但對於他在早期的政治生活中,以“瘦了我,肥了天下就好”作處事原則,就知之甚少了。他早年擢用了自己非常敬畏的韓休作宰相,君臣之間有個非常有趣的現象:唐明皇每次感覺到自己做錯了事之後,就要馬上問身邊的近臣,韓休會不會知道?往往他還在擔心,韓休的諫議書就來了,以至於近臣評議,皇上用了韓休之後瘦多了。此時的明皇開明、有為,聽到近臣的話,他當即表示:沒關係,瘦了我,肥了天下就好。

這是一個很典型的皇帝怕大臣的故事。中國獨特的政治組織結構,一方面使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另一方面也孕育了大量拼死“犯顏諍諫”的直臣,使皇權得到了一定的監督和制約。考察唐明皇的政治生活,他早期勵精圖治,跟他提拔了一些敢於犯顏直諫的大臣很有關係。他曾要提拔姚崇當宰相,姚崇以十點要求作為出任宰相的條件,其中就包括要能容忍忠臣的犯顏直諫。明皇一一答應,他說:他不僅能容忍忠臣的諍諫,而且能夠按照忠言去做。“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封建帝制時代,國家和民眾是帝王的私產,君臨一切的皇帝的個人品格和治理能力,直接關係到國家的興衰。早年的明皇天下利益至上,能自覺地將皇權置於忠臣的監督之下,從而避免了大量的失誤,所以他開創了“開元盛世”。

但是,在唐明皇的晚年,象張九齡、韓休這種敢說真話、肯提反對意見的人沒有了。正如詩人晁無咎所詠:“閶闔千門萬戶開,三郎(唐明皇渾號李三郎)沉醉打毯回。九齡已老韓休死,無復明朝諫疏來。”皇權失去了忠誠之士的監督,明皇為所欲為,政治開始走下坡路,終至於爆發了標誌唐王朝由盛轉衰的“安史之亂”。他在逃竄入川之時,大發感慨:恐怕現在要找像李林甫這樣的人才都找不到了。李林甫是公認的奸相,明皇的這種感嘆包含了多少辛酸和痛苦。由於皇權至上,因言罹罪遭致殺身之禍的直臣強化了“禍從口出”、“莫談國是”等等明哲保身的經驗,像韓休這種敢於逆皇權意志的忠臣在封建歷史長河中裸身而出,特別顯眼。由於此類犯顏直諫的大臣全身而退者很少,曲意奉承、陽奉陰違的李林甫之流便浮出水面。他們當面討好,背後弄權,遊戲官場,強姦民意。如果這兩類人都沒有了,政治也就死水一潭。人民往往把政治的混亂歸咎於奸臣當道,便出現了“只反貪官,不反皇帝”的造反。其實亂象的根源仍在皇帝。

明皇怕韓休,怕的就是輿論。如果像韓休那樣的人多了,權力的運行就會朝有利於社會發展的方向發展。可以說,韓休代表的是公眾意識和社會視野,他要討好的不是個人,而是整個社會,所以他能逆皇權而能成為“出頭鳥”。可惜“出頭椽子先爛”的現象使他所代表的政治文化不能成為社會主流,皇權至上拖延了整個中國的發展進程。

唐明皇怕宰相韓休怕什麼?遭遇變亂後他如何評價李林甫那樣的奸相

(原創作品,謝謝悅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