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2分《剃头匠》——人来世间走一遭,要带着敬意

豆瓣9.2分《剃头匠》——人来世间走一遭,要带着敬意

引言

《剃头匠》是由蒙古导演哈斯朝鲁执导,2006年上映的电影,与其说是电影,我认为这更像一部纪录片,最真实的还原了一个九十三岁高龄的耄耋老人敬大爷与他的老主顾们的故事。该片在豆瓣上的评分高达9.2分,《剃头匠》风格平实、俭朴,表现出了原汁原味的老北京传统风情,片中除了靖奎扮演的“敬大爷”,还有米大爷、赵大爷,爆肚张等头发灰白的耄耋老人,尽管他们都是非职业演员,但凭借本色,个个演得十分贴切自然,或许真实,自有千钧之力。下面,我将从该片的生死观,文化底蕴与匠人精神三个方面赏析这部电影。


一.生死观——在人间走一遭,要带着敬意


片中的老人大多来自北京城的老胡同与四合院,他们生活在社会的底层,是最容易被遗忘的一群人,但他们对待生活与死亡都有着自己独到的态度与深刻的理解,影片细腻地展现了以敬大爷代表的一群老人在死亡面前或乐观、或悲伤、或无奈等种种心理。

01 干干净净,利利索索

每天清晨,伴随着老挂钟的吱呀声,敬大爷起床开始了一天的生活,穿起朴素却整洁的衣服,精心地梳理着如银的白发,骑上老三轮儿开始走街串巷地为老主顾上门服务。给老主顾米大爷精心打理完毕以后他如是说:别因为没人看就这样窝窝囊囊的,没事儿出去溜溜弯儿,把自己收拾地干干净净,利利索索的。或许,在他看来,在这个年龄,生活能够自理,把自己收拾得干干净净,利利索索那就是最大的体面与尊严。


02 坦然面对死亡,过好活着的每一天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孔子认为,只有充分理解了活着的意义,才有资格谈论死亡。

敬大爷也是这样认为的,人这一生,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活就要讲究一个活法,死也要讲究一个死法。活着一天,就要活出一天的价值。“人老了最容易有三件事,那就是怕死,贪财,睡不着觉”,敬大爷认为,生命的智慧到了最后皆在于——

饿了吃饭,困了睡觉,什么事儿过去就忘,不记得。敬大爷对死亡从容与淡定的态度,更体现在他生活的每一天,规律生活,照顾好自己的同时,还能为老朋友服务,发挥自己的余热与价值。陪伴自己的人日渐走远,生命终是孤独,然而却没有随便丢弃的理由,活明白了,自然也就无畏死亡的降临。


03 体面地来,也要体面地去

影片中的敬大爷的两位老主顾米大爷与赵大爷都没能体面地去。一位是空巢老人,在无人知晓无人照顾的情况下与世长辞,凄凉无声,以至于身后事都不好看。赵大爷虽然被儿子接走了,但事实上并没有得到很好的照顾,走的也窝囊,悄无声息地给打发了。敬大爷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也是从那时开始,他独自筹备着自己的后事,拍了一张满意的照片,桌上放上一件干净的中山装,哪一天走了,也一定要干净,体面,有尊严。在人间走一遭,要带着对生命的敬意。


豆瓣9.2分《剃头匠》——人来世间走一遭,要带着敬意


二.老北京的文化底蕴与平衡之思

《剃头匠》固然并不是一部纪录片,却有着一股纪录片中弥足珍贵的真实。电影乍看是在讲述一位老人的平淡而琐碎的生活,实则通过敬大爷以及周边人物的点点滴滴展现了老北京悠久的城市底蕴,人文历史与巨大的变迁。

电影当中有许多独有的中国化,北京化,胡同化的元素。如后海的清晨,就是一部老北京生活生动的横切面,遛鸟的大爷踱着悠闲的步子,吊嗓子的人迎着朝阳吐纳胸怀,发出一声又一声仿佛京剧里走出来的咿咿呀呀的吆喝,系着红领巾的小学生飞奔着赶去上学,爽朗的童声与自行车清脆的铃铛声汇成一首悦耳的晨曲,平静而又匆忙的古城风貌就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了。

这部电影并没有用很多舞美与后期,导演耐心地等待着,捕捉并记录着老胡同里的光影,随着墙上大大的“拆”字,那些积淀着千年文化的城墙,贮藏着人情冷暖的胡同终将被高楼大厦所取代,但是那些历经岁月磨砺的“根儿”的东西,就应该这样被被遗忘与抛弃了吗?这是导演留给我们的思考。

有这样一种说法,那一代的中国人,是没有故乡的。

记忆中小时候的场景早已沧海桑田,不复存在,那时没有镜头记录下这一切,那么最后一个苍白的拆字,又会拆掉多少不为人知的动人故事呢?

耄耋老者穿越了一切人事变迁,终究不变的还是那个发须尘世。他们是一个文化符号,保留着现在这浮躁喧嚣的城市,越来越稀少的人情味儿。

或许,在城市的发展与历史的保留之间,我们应该寻找到一个更好的平衡点。

豆瓣9.2分《剃头匠》——人来世间走一遭,要带着敬意


三. 匠人精神——一生磨一剑

电影中的敬大爷是一位对自己的手艺有着坚守的匠人,从电影中他给米大爷与赵大爷剃头,“放水”的镜头中便可窥见一二,敬大爷烧一壶水,打点肥皂沫,锋利的剃刀飞快地游走,

不一会儿就把老主顾打理得“干干净净,浑身舒坦”。敬大爷剃头技术高超,早先自个儿开店当掌柜的,曾给傅作义,谭鑫培,梅兰芳等社会名流剃过头,但他无论客人的身份地位,对所有客人都一视同仁,平等对待。

老北京的剃头和现在美发店可不一样,区别就在两个字“讲究”。

过去的剃头匠都有16般技艺,梳、编、剃、刮、捏、拿、捶、按等。

工具也必须有手推子、刮脸刀、备刀布、小抄子、拢子、剪子、刷子、耳挖勺、火剪、镜子等,影片中敬大爷的这一身行头就非常的专业。

豆瓣9.2分《剃头匠》——人来世间走一遭,要带着敬意

除了技术,更在于他严谨到一丝不苟的精神,他将剃头的日子记在日历上,即便九十三岁的高龄也从不误事,他兢兢业业地服务好自己的老主顾,得到了清一色的好评。

日本“秋山木工”的代表秋山利辉先生的著作《匠人精神》中有这样一句话:一流的匠人, 首先要有一流的心性,我理解的“一流的心性”,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要拥有一种“匠人精神”:对自己从事行业的热爱与坚守。

而我们这个最盛产工匠的国度,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科学技术正影响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匠人精神”,这个词变得离我们已经很遥远。

很多行业都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剃头匠、铸锅匠、磨剪子戗菜刀、挑货郎...

他们代表的,不仅仅是一门技艺,更是一个时代,一群人的记忆……

影片中与敬大爷的剃头手艺同样面临失传的,还有爆肚张的老北京爆肚等一批一直在坚守着自己手艺的匠人。时代飞速发展,可繁华喧嚣的时代却很难容下一个老匠人。电影呼唤着对传统手艺的尊重与传承。

豆瓣9.2分《剃头匠》——人来世间走一遭,要带着敬意


结语


影片中有一个非常催泪的镜头,敬大爷应殡仪馆的要求,对着录音机录下生平简介,把自己的生平慢悠悠讲述了一遍,但磁带却被黑猫妞妞损坏,敬大爷并没有阻拦,或许他只是说给自己听的。展现了老人内心深处的孤独。

影片的最后,敬大爷骑着老三轮消失在了胡同里,跟他一起消失的,还有一个时代,只留给了我们一个倔强的背影,仿佛代表着生与死,新与旧的交替。


豆瓣9.2分《剃头匠》——人来世间走一遭,要带着敬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