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市場化耕地佔補平衡指標交易是推進小康社會建設的重要抓手

(續簽一)


推進耕地佔卜平衡市場化交易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建議一:中國農業賴以發展的基礎土地資源需要大規模的資金投入,不能再堅持財政投入為主渠道的老思維了。

中國土地資源質量現狀大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概括:

一是以化肥農藥汙染為主的土地資源佔比較大,長期以來,在人口壓力之下,為解決吃飯問題,為追求高產,廣大農民在土地經營中過肥過藥現象普遍存在,有害化學成分土壤殘留可以說到了驚人的程度,農業農村部門是否有全國性的過肥過藥土地汙染臺賬不得而知,但是相應的區域專題調查應該不是空白,面對大規模的汙染土地需要治理,如果是單純的財政投入思維,未免就是杯水車薪,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工礦業發展帶來的土地汙染,城市發展產生的各類垃圾填埋廢棄,通過地下水系最終汙染的還是必須養活中國14億人口的土地。國家六部委局2020年1月17號發佈的《土地汙染防治基金管理辦法》帶來的信息可以解讀為積極有為且可能改變治土投資傳統,甚至催生一些關聯土地的辛概念市場機制。為推進耕地佔補平衡全面市場化方向發展從資本視角進行考慮,勢必就會牽動市場,而市場的反應是否積極,關鍵點在省、部兩個權力層級的動向。

如果各省、市、區能夠本著謀利民生,能夠從發展的眼光審視自己區域土地狀況,且能依據自身自然資源稟賦制定符合區域實際基本農田標準、生態農田標準、高標農田標準,改變傳統撒胡椒麵式農田建設投資思維,量化出不同區域針對基本農田、生態農田、高標農田的投資標準,量化出通過各類工程措施提級改造折算產能,折算並賦予“增耕地”的具有法定意義的內函。

與土地關聯的國家六部委局應當針對不同區域不同土地類別制定體系化的、配套規範標準體系,治理建設投資定額預算體系,確保投資、治理、成效都不打折扣。

總之,要把以土地為中心的基礎設施建設,汙染防治、環境修復等能量化的全面量化到“耕地新增指標、產能新增指標、林地新增指標、草地新增指標、溼地新增指標、碳排放消解能力指標”上去,通過佔補平衡全面市場化方式,讓非農產業的,且必須用地,必須影響環境其它產業為土地空間資源良性發展買單投資成為未來涉及土地治理投資主渠道,財政資金作為引導資金,重點用於土地科技儲備、國土空間自然資源研究、建設的人力資源培養、學科技術發展等方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