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奈姆瓦夏:時光停駐於此

莫奈姆瓦夏:時光停駐於此

(莫奈姆瓦夏的城市依山而建,分為上城和下城,上城大部分已成廢墟。)

莫奈姆瓦夏:時光停駐於此

文、圖/李靜

發於2021.3.15總第987期《中國新聞週刊》


自雅典驅車一路西行,過科林斯運河轉向南,就進入了曾經金戈鐵馬的伯羅奔尼撒半島,《荷馬史詩》中的“黃金國度”邁錫尼文明遺址就在路旁不遠處。再經過特里波利、莫拉伊,以及曾以“鐵與血”載入史冊、如今已沉寂千年的斯巴達,當86號公路終於彎向米爾託翁海,莫奈姆瓦夏(Monemvasia),這塊突出於海中的巨大岩石,就躍入眼簾。


它的身世要追溯到公元前300多年,一場地震將其與大陸切斷,使它突兀地立於海中,距離海岸只有幾百米。又過去了幾百年,在6世紀晚期公元583年左右,一群斯巴達人為抵禦斯拉夫人和阿瓦爾人入侵逃到了這裡。他們在岩石小島的背面建造了堅固的堡壘和城鎮,巨大的岩石成為天然的遮蔽,幫助他們避開敵人的攻擊。公元10世紀以後,這個城鎮和要塞蓬勃發展,成為從君士坦丁堡向西往來地中海的貿易商們的重要海上驛站。原本,到達莫奈姆瓦夏的唯一途徑是乘船,1071年人們修建了一條渡橋,將堡壘入口與拉科尼亞海岸連接起來。


站在陸地上,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過去,莫奈姆瓦夏都僅僅是一塊海岸邊突兀的巨巖而已,堡壘和城鎮完全隱藏在人們的視野之外。這也正是它的瑰異之處。


莫奈姆瓦夏:時光停駐於此

(莫奈姆瓦夏的城鎮隱藏在人們的視野之外。)

沿著長長的渡橋登上巨巖,走在依山而建的荒涼公路上,抬頭看看光禿禿的石山,不由對所謂的古堡傳說產生巨大懷疑。但當穿過公路盡頭的彎曲山洞,走到洞口的另一邊,我彷彿跳入兔子洞的愛麗絲,驚詫於豁然現於眼前的這個奇妙世界。


時光彷彿倒流了幾百年,這裡沒有柏油路,沒有任何車輛,只有剛好容兩人並行的窄窄的石子小道,眼光所及,竟然也看不到電線、電話線。在岩石上層層上爬的石頭小房子通常妝點著暗紅、暗綠色木頭窗欞,一些被重建、修繕過,但它們都還保持著12世紀甚至更早以前的面貌。帶路領著我去民宿的希臘姑娘說,這裡是歐洲唯一一座從未停止有人居住的古堡,不過現在鎮上只有10個永久居民了。


再回頭看看進入小城的山洞口,彷彿一個時空之門,莫奈姆瓦夏的出入口只有這一個,它的名字也由此而來——在希臘語中,莫奈姆瓦夏的含義為“獨一門戶”。


曾九次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的著名希臘詩人揚尼斯·裡索斯(Yannis Ritsos)就出生在這裡,他將他的家鄉莫奈姆瓦夏描述為“石船”。


莫奈姆瓦夏:時光停駐於此

(每一個轉彎都是一道風景。)

這座歷史獨特的“石船”,見證了伯羅奔尼撒半島中世紀以來的千年興衰。10世紀,莫奈姆瓦夏發展成地區航運和貿易樞紐。在其後的漫長歲月中,小城先後成為拜占庭帝國、羅馬教皇和威尼斯公國的領地。1540年,威尼斯公國將它割讓給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此後,除威尼斯人兩度短暫迴歸先後不足10年外,莫奈姆瓦夏一直處於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統治之下,17世紀人口一度達到40000,直到1821年希臘獨立戰爭爆發。


鎮上那些被歷史浸透了千年的建築,多數在12世紀拜占庭時期創建,1679年威尼斯人又為城鎮改建了部分房屋和城牆。走在鵝卵石鋪就的小路上,稍微抬起頭,就能看到層疊的木頭窗欞和其上的高遠藍天,每一個彎道都贈予我一道獨特風景:一座石頭拱門框起大海、碧綠藤蔓攀上赤瓦的屋頂。爬得越高,越難分辨出那些石頭房子和露出地面的岩石。


莫奈姆瓦夏的整個城區並不大,寬約三百米,長一公里,貫穿全鎮的中央鵝卵石街道一直是主要的商業區,有小酒館、咖啡館以及出售紀念品和傳統產品的商店。這條路通向一片中心小廣場——扎米奧斯廣場,面對廣場的是博物館,它在土耳其統治時期曾是清真寺,如今收藏著莫奈姆瓦夏的考古藏品。一邊是公元6世紀修建的克里斯托·埃爾科曼諾斯(Cristo Eikomenos)教堂,它被認為是最能代表文藝復興時期特色的建築之一。廣場面對著蔚藍的大海,天氣好的時候陽光充足,遊客們最喜歡坐在這裡拍照,小鎮裡的公共寵物貓咪們也會溜達到這裡和人們玩耍。廣場下面就是懸崖,波浪不斷拍擊在崎嶇不平的石頭牆壁上。


山下的熱鬧城鎮總是能吸引更多遊客,其實莫奈姆瓦夏還有建在懸崖之上的山上城鎮。從鎮中心上山只有一條蜿蜒曲折的石頭小道,要走20分鐘才能到達山上古老的衛城。經過上千年的磨損及陽光暴曬,路上的石頭像被拋過光一樣滑溜溜,我就這麼一路踉蹌著,有時不得不緊緊抓住路邊的矮石牆、手腳並用著爬上了巖山的頂端。


莫奈姆瓦夏:時光停駐於此

(小鎮俯瞰著米爾託翁海。)

山頂僅存的是坐落在懸崖上的索菲亞教堂,俯瞰著米爾託翁海。當天空晴朗時,站在教堂外的平臺上,可以看到克里特島。白髮的看門人顯然沒有想到這個早春的淡季還有遊客來參觀教堂,慌忙從曬著太陽打盹的狀態中回過神來,問我從哪裡來。


建於11世紀的索菲亞教堂仿照伊斯坦布爾的索菲亞大教堂修建,是希臘最古老、最重要的拜占庭式教堂之一。與它的“姐妹”經歷相似,命運多舛的索菲亞教堂也曾在奧斯曼帝國統治時期,一度被改為清真寺。到了威尼斯公國統治時期,它又成為天主教聖母卡米尼修道院。1821年希臘獨立戰爭爆發後,它恢復為東正教堂。看門人說,在過去,共有大約40座教堂存於莫奈姆瓦夏,現在,還有15座。


索菲亞教堂周圍的上城原本是莫奈姆瓦夏最富有的地區,遍佈昔日富人們的居所。1821年城市自奧斯曼帝國統治下解放,在那之後,多數房屋就逐漸廢棄。數百年光陰過去,如今這裡只剩一些殘破石牆,辨認不出當初房屋的樣子了。


莫奈姆瓦夏:時光停駐於此

(鎮上的建築仍然保持著12世紀以前的原貌。)

島上的廢棄房屋並不能隨意修復。希臘文化部從80年代開始,就禁止當地改變現有房屋和遺址的原貌,更不能興建現代建築,過度開發。要想獲得修復許可,必須提供房屋的原始平面圖或照片,以便依照原貌進行修復。正因如此,莫奈姆瓦夏得以靜靜地偏安一隅,直到80年代末才開始陸續有遊客發現這裡。目前島上的旅店,多為民宿,無論外觀還是室內裝飾,仍然保持著小島的原味。


站在索菲亞教堂周圍的上城遺址邊,看著日落之前的餘暉和下城亮起的橘色燈光,這是莫奈姆瓦夏一天中最美好的時光。被巨巖擁抱在懷中的城鎮俯瞰著靜謐的海灣,千年間的舳艫千里和“城頭變幻”已經融入歷史,今天的莫奈姆瓦夏成為希臘一個低調又小眾的蜜月勝地,與世無爭地靜躺在伯羅奔尼撒半島的一角,抖落一身歷史的塵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