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系統學分析信仰的完整性,相容性,獨立性

系統學三大原則

系統第一原則,系統和子系統必須維持自身的穩定和存在。

系統第二原則,子系統與子系統的相互作用必須有利於維持系統的存在。

系統第三原則,子系統不得破壞其他子系統的存在,或者在其他子系統受到破壞時不維持其存在。

錢學森的定義是:系統是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賴的若干組成部分結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機整體,而且這個有機整體又是它從屬的更大系統的組成部分。

錢學森對於系統的定義只要還是實體系統,其實很容易就可以將其定義推廣到抽象系統。

廣義系統(實體與抽象系統)定義:系統是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賴的若干組成部分結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整體,而且這個整體又是它從屬的更大系統的組成部分。

從系統學三大原則可以推導出系統的三性:完整性,相容性,獨立性。

從廣義系統定義,符合三性的系統就是一個完善的系統。很多哲學體系就是一個完善的系統,特別是農業社會的哲學,也就是宗教,經過當時最有智慧的人完善,又經過後來無數傑出的人類完善,都成為了一種完善的系統,即使到了科學的時代,這樣的哲學系統依然可以指導人類的生存。

本文嘗試分析信仰的三性,以及給人類的啟示,如何指導人類建立現代的哲學體系,適合現代人的生產力和生產關係。

原始文明的信仰就是血緣信仰,一般是以圖騰信仰來表現,以此團結氏族成員,這個時期的人類對自然的認識比較初級,三性基本都以氏族的生活空間為界限。

從系統學分析信仰的完整性,相容性,獨立性

中國圖騰龍

完整性:氏族的人都要信仰某種圖騰,才能得以繼續生存和繁衍。

相容性:氏族的人都要互幫互助,抵制外族和野獸。

獨立性:不提倡獨立,獨立很難生存下去。

農業文明的信仰

從系統學分析信仰的完整性,相容性,獨立性

農業文明

農業文明的人們的信仰有兩個國家和宗教。

國家信仰是血緣信仰的衍生,但是國家是由很多氏族組成,需要一種新的信仰來聯合人們,於是推出了一個更古老更強大的祖先,也是創世神的信仰,這就是宗教信仰。以此說明既然國民都有一個共同的祖先,當然要團結起來生存。國家的信仰不用多說,完全符合三性,是一個完善的系統,具有明確的邊界條件。

本文主要分析宗教信仰。

基督教

完整性:所有人只要信仰上帝,愛神,遵守耶穌基督的告誡,都會在審判日得到永生。

相容性:教徒要愛人,特別是教徒之間。孝敬父母,不可殺人,不可姦淫,不可偷盜,不可作假見證陷害人,不可貪戀人的房屋,也不可貪戀人的妻子、僕婢、牛驢,並他一切所有的。

獨立性:只有耶和華一個神,也只需要遵守這個神。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別的神。當然也不需要遵守其他人的命令。

伊斯蘭教

完整性:信安拉,也就是真主。“安拉是真主,是獨一的主,他沒生產,也沒有被生產;沒有任何物可以做他的匹敵。”真主在古蘭經中說:“信道者﹑猶太教徒﹑基督教徒﹑拜火教徒﹐凡是信真主和末日﹐並且行善的﹐將來在主那裡必得享受自己的報酬。”“他已為你們制定正教,就是他所命令努哈的、他所啟示你的、他命令易卜拉欣、穆薩和爾撒的宗教。你們應當謹守正教,不要為正教而分門別戶”。所有信真主和末日的人都會在將來享受自己的報酬。

相容性:認為世間的一切都是由安拉預先安排好的,任何人都不能變更,唯有對真主的順從和忍耐才符合真主的意願。無論種族,語言,膚色存在多大的差異,只要皈依伊斯蘭,相互之間都以兄弟相稱。

獨立性:“伊斯蘭是光明的、從真主降下的正教,它是科學的、充滿真理的,盲從和迷信不會認識它,只會損害伊斯蘭教。”用科學的思維來認識真主,也就是需要獨立的思考,不需要盲從和迷信。真主即真理。

佛教

完整性:人人都能成佛,佛在心中求。佛不能救人,只有人能救自己。佛教信徒修習佛教的目的即在於依照悉達多所悟到修行方法,發現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終超越生死和苦、斷盡一切煩惱,得到究竟解脫。

相容性:萬物平等,不可殺生,包括動物。

獨立性:人需要自己求佛,不需要求神,更不需要去求人。甚至人要脫離人類社會,成為獨立的人來生存才能求到佛。

儒教

完整性:所有人都需要通過學習,實踐才能成聖。

相容性:人需要講仁義禮智信。

獨立性:人人都需要靠自己學習,思考,反省才能成聖,只要“敬鬼神而遠之”就可以了。但是後世儒家更遵從聖人,長者,掌權者,失去了獨立性。

道教

完整性:所有都需要遵守道,才能近道,合道,成道。

相容性:道家講的是出世求道,不染紅塵,不沾因果。

獨立性:除了道,不需要信仰任何人和神。主要的信仰神是三清,因為他們是道的化身。

猶太教

完整性:信仰唯一的創造主上帝,信仰先知即先祖摩西,這世界會因為它所行的而受審判,而不是因它所信的教條而受審判。所有公義的民族皆分享將要到來的和平世界。

相容性:他願所有的人,行公義,好憐憫,因為上帝按照他的形象造人,所以人都應該有尊嚴且受到尊敬地對待。

獨立性:對於聖約的堅信,猶太人認為這就是上帝對他們的召喚,也是他們對世人的見證、他們的使命。但猶太教並不主張其他民族為了被救贖而必須接受她的宗教信仰和敬拜方式。所以猶太教是信仰上帝,不用管別人。

印度教

完整性:商羯羅認為,人的本我,也即他的不死的靈魂,他的精神,在本性上是與最高實在梵完全相同,人生的目的,就是摒虛幻不實的物質世界,使人的本我與梵合一。至此便可以擺脫痛苦的世世輪迴,進入神妙而又銷魂的純粹極樂狀態。鼓吹解脫之道是在心智上進行多方面的修養,逐步做到能區分永恆的東西和無常的東西,控制自己的感官,放棄對於世間物質的執著,熱心向往與梵的結合,通過冥想梵我如一的真理獲得堅定的信仰。

相容性:印度教直接宣揚世襲等級制度,把種姓制度作為核心教義,要求教徒嚴格遵守種姓制度。種姓制度是最典型、最森嚴的等級制度。四個等級在地位、權利、職業、義務等方面有嚴格的規定。以僧侶貴族為主的第一等級婆羅門擁有解釋宗教經典和祭神的特權。以軍事貴族和行政貴族為主的第二等級剎帝利擁有徵收各種賦稅的特權。雅利安人自由平民是第三等級吠舍,從事農、牧、漁、獵等,必須以佈施和納稅的形式來供養前兩個等級。被征服的土著居民是第四等級首陀羅,只能從事農、牧、漁、獵等以及其他低賤的職業。種姓制度規定:各等級職業世襲,父子世代相傳;各等級實行內部同一等級通婚,嚴格禁止低等級之男與高等級之女通婚;首陀羅沒有參加宗教生活的權利。

獨立性:虔誠的,尤其是有文化的教徒,基本上是一神論者,強調宇宙萬物的統一性和超乎類人神靈之上的唯一創造本源的尊嚴。即使沒有宗教信仰,通過信仰、默想和對永恆真理神秘理解的各種中間媒介,也可以找到通向創造力和宇宙真理之門。也就是教徒其實是可以獨立於宗教信仰來獲得真理的。

農業文明的信仰主要是以血緣信仰,後來發展成為宗教信仰,但是依然認為有一個創世神,也就是共同的祖先,以此團結更多的人。當然有的人承認這個創世神,有的不承認,甚至有的發生衝突,在地域之間開放以後這種宗教衝突其實就是血緣衝突,一直延續至今。

以上簡單介紹了全世界農業文明的信仰的三性,那麼工業文明的信仰呢?

工業文明的信仰

從系統學分析信仰的完整性,相容性,獨立性

瓦特發現蒸汽機

與農業文明的信仰因為地域隔絕導致的信仰五花八門不同,工業文明起源於大航海時代,全球的地域基本全部聯通,信仰也統一化。

工業文明的信仰起源於探索,探索是為了貿易服務,以軍事戰爭打開地域,通過殖民獲取全球能量,包括人口和物質,導致全球都強制進入工業文明,殖民地的生產力提高導致殖民時代結束,地域隔絕又開始形成,通過兩場世界大戰,全人類才認識到農業文明的地域隔絕時代再也不可能回去了,全球市場形成,但是貨幣依然是隔絕的,於是以黃金為等價交換物的信任機制形成,後來又發展成以美元為等價交換物的信任機制形成。通過整理工業文明的歷史,可以看出工業文明的信仰只有兩種就是政府與交易。

政府是由國家發展而來,不同於農業文明的血緣統治,這個時期發展成了法治統治。

具體國家與政府的區別本文不談,另做一文討論,下面主要討論交易信仰。

交易信仰的目的開始就是為了獲取其他人,其他國家,其他地域的資源。後來是為了取長補短,互相合作使資源獲得最優化的利用。

交易信仰

完整性:全人類都需要通過交易來生存。

相容性:交易要公平,誠信。

獨立性:每個人都有獨立的交易權。

以交易信仰為基礎衍生出了幾種亞信仰

自由:人人自由才能有更多人來貿易。自由信仰還衍生出了新的信仰:愛情。

市場:以前指交易的場所,後來演化成為交易行為的總稱。農業文明市場都是指物品交換場所,工業文明則演變成信息交換的場所。交易行為主要是所有產權發生轉移和交換的關係,而所有產權包括有形的資產和無形的資產,要素,甚至是信息。

法制:制定公平合理的交易規則和處罰規則。

競爭:公平競爭才能獲得合理的價格。

消費:交易就是要滿足人們的物質或者精神的消費需求。

槓槓:通過槓槓可以獲得更快的發展,當然風險也更高。

公平:公平才能有更多的人願意參與交易。

信用:講信用才能讓雙方繼續交易。

開放:開放才能得到更多的人參與交易。

貨幣:代表佔有的生存資源。可以說對於金錢的信仰是大部分人最直接最認同的,但是很多人忘記要獲得金錢需要維持其他交易的亞信仰。

軍事:強大的武力是用來維護貿易的。當然貿易是否公平另當別論。

科技:只有通過提高生產力才能在同等交易上擁有優勢。

機器:機器一般比人的生產力高,而且更容易管理。

科學:科學是發現新科技的基礎。

信息:信息優勢就是交易優勢。信息優勢包括信息的完整度,獲取的時間差,適用範圍。

以上亞信仰都是在農業文明沒有或者不屬於主流的信仰,而且這種亞信仰隨著生產力的發展還在增加,這裡也不能一一列出了。

對於以上亞信仰有的人將其作為信仰,結果導致不穩定的社會系統,這都是不可取的。

這裡再強調一次,工業文明只有一個信仰,就是交易,一切的個人和國家,一切的組織和階層,都要以空間上更多國家和地區的加入交易,時間上更長久的交易,更多的人口交易,更多的商品進行交易,更快捷的交易為目的,否則就是違背了信仰,會受到所有人的譴責,只會導致自身的衰落。任何個人,組織和國家違背這種大勢只會失敗。

每一個亞信仰都具有三性,這裡就不一一分析了。

工業文明就是以交易為信仰,建立了以系列的人類社會的秩序和規則,完成了人類社會系統從農業文明的混亂到工業文明的穩定和生存,以及發展,在這種轉變中人類社會的混亂包括信仰,社會規則,資源分配等等原來的所有規則,直到新的規則建立。在此基礎上新的文明孕育了出來。

信息文明信仰

從系統學分析信仰的完整性,相容性,獨立性

信息文明

信息文明的信仰只有一種就是信息。

需注意在這個時期人們已經不再信仰政府,政府主要的作用就是制定公平合理的規則,以及監督規則的執行,處罰違反規則的行為。

農業文明因為交通和信息交流速度的限制,只能在戰爭中使用間諜獲取信息取得優勢,交易中信息優勢也不明顯。

工業文明交通由馬變成了火車,汽車,輪船,信息的傳遞也由郵件發展到光速,人類也越來越重視信息的作用,並在這方面投入了極大的資源來發展。

香農認為“信息是用來消除隨機不定性的東西”,人類社會系統要更加穩定就需要更多的信息來消除隨機不定性。

信息主要包括採集,處理,傳播和利用四部分。真正的突破要到計算機的發明,處理,傳播速度都大大增加,採集和利用信息到如今還是薄弱環節,直到5G時代信息採集獲得突破,而利用要到AI技術成熟才算發展完成。如今正是工業文明到信息文明的轉折點。

信息是宇宙全面,客觀存在的,但是人類因為生產力的限制,獲取的信息往往是片面的,主觀的。人類獲取的不是信息本身,而是根據信息載體或媒體來獲取的。

信息媒體包括五類:感覺媒體,表示媒體,表現媒體,存儲媒體,傳播媒體。

信息文明的社會結構現在還不能確定,但是其基本的三性是可以確定的。

完整性:人人都能採集,處理,傳播和利用信息。

相容性:人與人之間要通過交流,共享信息獲取新的信息。

獨立性:每個人都有自主的獲取和處理信息權。

以三性為標準,人類社會將建立新的規則,符合三性的才能存在下去。

信息文明的亞信仰比工業文明更加簡單。

連接:連接的越多獲取的信息就越多。連接包括人與人,物與物,人與物各種形式。

獲取:只有被人獲取的信息才有價值。這就需要精準,讓需要的人獲取需要的信息。

交流:通過交流才能獲取更全面,更客觀的信息。

共享:只有共享才能更全面,成本更低的獲取信息。

科學:只有科學才能通過已知信息推出未知信息,也就是增加真實信息量。

信息過多就是獲取的信息太多,而沒有開發出合適的信息處理技術導致的。另外就是垃圾信息問題,包括自然和人文兩種情況導致的。每個人每天的時間是有限的,獲取的信息是有限的,這就需要傳播媒體精準輸入,個人選擇性輸入信息。

在信息文明的人類將出現信息疲勞、信息焦慮以及信息過剩的問題。

信息文明的另一個社會問題就是人類的基本的物質需求得到了滿足,為此人類追求更舒適的生存需求。但是再舒適的生存需求都無法滿足人類的精神需求,這導致如今娛樂氾濫,垃圾信息過多的問題,而且追求高端的享受將導致地球資源的極大浪費和貧富差距擴大的問題,這是不可持久的生存方式。其實信息文明已經給了人類未來的發展方向,下一個文明就是

科學文明

信息的採集,處理,傳播,利用過程中消耗的資源都很少,而且一旦獲取就可以永遠保存和使用,直到變成無用信息。

根據系統的能量原則,輸入的能量越多,輸出的能量越少的系統越穩定和長久。人類文明要想在宇宙中存在的更久,肯定不能走揮霍資源的道路,否則只有自取滅亡,最終在貪慾中毀滅。人類要減少資源消耗,就需要發展信息文明,精神文明。

精神文明的初級階段就是科學文明,只有人人都通過學習知識,可以理性的思考以後,人類才能進入精神文明。

在工業文明以前人類的物質需求壓抑了精神需求,直到信息文明人類的滿足了物資需求,精神空虛,精神混亂的問題才成為人類社會系統的最主要問題。社會主義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同落後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而第二階段小康社會以後社會的主要矛盾是地區和個人的發展不平衡問題。第三階段就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不能得到滿足的矛盾。

從系統學分析信仰的完整性,相容性,獨立性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