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彷彿陪著他們從病中痊癒

“在隨訪過程中,我聽到了悲傷焦慮,聽到了彷徨不安,聽到了號啕大哭……直到不斷有患者向我訴說痊癒的喜悅,對新生活的嚮往,我彷彿也陪著他們從病中痊癒。”武漢抗疫取得階段性勝利,為隔離人員提供隨訪諮詢服務的志願者韓丹在日記中寫下了這樣一段話。

在武漢疫情最嚴峻的時刻,以“中醫通治方+社區+互聯網”為核心的“武昌模式”,點亮了很多人的希望。

由於初期醫療資源嚴重不足,一些發熱人員、密切接觸人員、疑似人員以及輕症患者被要求居家隔離或定點隔離,等待確診或住院治療。2月初,中國科學院院士仝小林根據此類人群的特點,提出用中藥通治方干預的方案,針對核心病機開出武漢抗疫1號方,免費發放給隔離人員。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中醫藥數據中心主任劉保延提出採用臨床科研一體化的方法,讓服用1號方的人員通過掃描中藥包裝上的二維碼進入“隔離人群註冊登記數據庫”,填寫病歷日記卡,與遠程醫師志願者建立聯繫。志願者及時向前線反饋隔離人員的用藥反應和病情變化,幫助他們舒緩情緒、樹立信心,陪伴他們度過最艱難的時光。

黑暗中的微光

“老伴病了,走了。現在我也病了,我不知道該怎麼辦了。”志願者李慧潔撥通一名患者的隨訪電話時,對方的陳述讓她心頭一沉。

在擁有125萬常住人口的武昌區,1月29日確診感染人數已超600餘人,密切接觸者人數也在成倍增加,潛在感染人數也絕非少數。當時的武漢,醫療資源遭到嚴重擠兌,社區大量發燒、疑似患者和輕型確診患者無法入院治療。對於他們來說,社區發的一包中藥,遠方誌願者的一句關懷,無異於是黑暗中的微光,點亮了生的希望。

“有一位在酒店隔離的爺爺,日復一日地琢磨自己肺部的毛玻璃陰影,惶恐無助。”志願者高峰迴憶說,後來,老爺爺腹脹得厲害,隔離點又沒有對症的藥,心急如焚。高峰在電話中耐心聽他訴說,鼓勵他勇敢面對疾病,並建議他用生薑泡水緩解腹脹,讓他非常感動。

“我會記住你的號碼,好人一生平安。”掛斷電話前,老爺爺說。

“我隨訪過一位70多歲的老奶奶,接到我電話時,她就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一樣。”志願者肖廣豔服務的第一天,這位老奶奶讓她印象深刻。老奶奶當時的症狀比較嚴重,說幾個字就會劇烈乾咳。她的老伴因新冠肺炎去世,自己也因腿腳不便沒法取藥而停藥多天,十分絕望。肖廣豔不停寬慰她,讓她建立信心,並及時聯繫前線工作人員,上報缺藥的情況。第二天,社區工作人員給老奶奶送去了中藥,老奶奶在電話裡十分感激,“有藥了有藥了,謝謝姑娘,你真好!”

“我們的心理疏導能讓患者儘可能減少焦慮,不讓情緒消耗過多的能量,讓他們有信心與疾病作鬥爭。”回顧自己一個多月的隨訪服務,志願者畢婕妤如是總結。

中醫藥讓他們走出絕望

中醫藥第一時間介入,對整個疫情的控制至關重要。一些遷延不愈的患者,也在志願者的積極幫助和協調下得到了有效的中醫藥治療。

志願者思瓔桀就曾碰到過一例。這名52歲的女性確診患者還有冠心病、反覆房顫、心功能不全病史,服用抗病毒藥物一段時間後肺部陰影不見吸收,聯合服用中藥通治方也不見好轉,對治療喪失了信心。

思瓔桀一直通過電話跟進她的治療情況,為她開解煩惱,並向前線醫生彙報。前線醫生了解情況後,為她辨證施治,在通治方的基礎上進行加減,並停用抗病毒藥物。1個月後,患者的肺部炎症開始吸收,但食慾仍未完全恢復,核酸不能轉陰。面對患者的焦慮,思瓔桀繼續為她加油打氣,鼓勵她配合用藥,又過了1個月,患者的核酸終於轉陰,順利治癒出院。

“這名患者基礎疾病較重,感染後心髒負荷較大,如果失治很可能會轉為重症,加之患者有納差導致的營養不良,長期抗病毒治療效果不佳。中醫藥的介入讓她的症狀逐漸緩解,體現了中醫藥在辨證論治、整體觀念下對新冠肺炎的治療價值。”思瓔桀總結說。

“我在隨訪中,還會建議患者用一些非藥物療法來改善症狀。”志願者傅巧瑜告訴記者,對偶發心悸的患者,他會建議按揉內關穴;對睡眠不好的患者建議睡前用溫水泡腳並按摩足底;對痰多的患者建議按揉膻中、足三里、豐隆等穴位,往往都有比較好的效果。

還有很多人是在用藥過程中,逐步加深了對中醫藥的信任,甚至經歷了從“中醫黑”到“中醫粉”的180度轉變。“隨訪中,有些人要了我的聯繫方式,通過短信向我諮詢關於中醫藥知識和保健方法,這不僅提高了治療主動性,也提高了療效。”志願者李之豪說。

志願者孫咪就在隨訪中碰到一位鐵桿“中醫粉”。一位老先生在老伴確診新冠肺炎後,鼓勵她積極面對,第一時間吃上社區發放的中藥湯劑。不久後,老伴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老先生十分高興。每次在孫咪打來隨訪電話時,老先生都要跟她聊上二三十分鐘,討論中醫藥的相關問題。

“不曉得麼樣感謝你”

在志願服務的過程中,志願者們也遇到過隔離人員不理解、不信任,甚至被“拉黑”的尷尬情況,但帶給他們更多的,是溫暖與感動。

“等武漢康復,我一定要到你工作地方看你。”

“感謝你對我的關心。無法用言語表達。特別是在人最無助的時候。一生感謝!”

“好感謝你,一生都記得你的,不曉得麼樣(武漢方言,意為怎麼樣)感謝你!”

很多人添加了志願者微信,發來這些溫暖的文字,匯成一股股暖流,在志願者們心頭湧動。

截至3月25日,掃描二維碼進入App註冊登記管理的隔離人員12051人,其中服用1號方的4579人,完成病情日誌27884份。參與隨訪的醫生志願者達690人,累計協助隔離人員4571人,電話溝通3萬多次。

而現在,最讓志願者們開心的,莫過於得知隨訪患者痊癒的消息。這其中,還有不少人加了志願者微信,和他們長期保持聯繫,瞭解中醫健康知識。

“於隔離人員來說,我們的關心與問候能帶給他們戰勝疫病的信心;於國家來說,我們的付出雖微小也是一抹亮色,作為中醫人,國有難,召必至,戰必勝!”志願者張燁堅定地說。

李慧潔在結束志願服務後,也有自己的思考。在她看來,中醫在這次疫情阻擊戰中大放異彩,互聯網也在某種程度上解決了患者“依賴醫生”的問題。“武昌模式”中,前線與遠程幾名醫生通力合作,便可以管理幾百位病人,實現醫療資源集約化使,達到“複利”的效果。

劉保延認為,“武昌模式”是一種針對社區隔離人群,中醫藥早期、全面介入新發突發傳染病疫情防控的有效模式,而醫師志願者架起的隔離區內外無形的橋樑,築起了數字化、臨床科研一體化抗疫的一道防線。(本報記者 黃蓓 通訊員 楊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