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歲參加高考,16歲讀博士的神童

10歲參加高考,16歲讀博士的神童

1995年7月8日,張炘煬出生在遼寧省盤錦市的盤山縣。父親張會祥為他取名“炘煬”,意思就是溫度高、火熱。名字中的幾個字頗為生僻,現在各種報道中,張炘煬也以訛傳訛有了三個版本的名字:張炘煬、張煬、張新煬。不過,無一例外,名字中的字都有個“火”旁,也許這和當時出生時候的天氣有關。不過,老張應該沒有想到,現在的小炘煬會這麼火。

不斷跳級

孩子漸漸大了,張會祥也漸漸發現,兒子夠聰明:兩歲半時,就曾在三個月內認識了一千多個漢字,令家人大為吃驚。

2000年秋,張會祥聯繫熟人,將剛滿六歲的孩子送進小學。只用了一個月,

張炘煬就轉升二年級。結果二年級讀了一個月,三年級用了四個月,隨後張炘煬跳過四年級,直接讀五年級,又只用兩個月的時間就讀完。一年後,炘煬進入初中。六年制的小學義務教育,張炘煬只用了兩年。

還好,“初中”對於張炘煬來說還算平穩,初一初二都好好唸了。直到初三下學期,老師開始向張會祥反映,炘煬不能好好聽課。

既然這樣,張會祥便把孩子帶回了家。等到新學期開學,在家自學半年、算是“初中畢業”的張炘煬便直接跳級到盤山縣高中,直接讀高三。

高考成功

到了2005年高考的時節,這個還沒有身份證、靠一張當地派出所開具的戶籍證明報上名的超低齡考生,在眾人關注的目光中,走上了高考這座獨木橋。 高考剛剛結束,張炘煬就很有把握地對父親說,考得一般,比模擬考的時候好點,上個二本是一點問題都沒有的。

果然,分數出來,505分,比遼寧的二本分數線高了近五十分,被天津工程師範學院錄取。

而此時,按照一般的入學規律,和張炘煬同齡的孩子還在過著小學四年級的暑假。

孩童心態

儘管已經成為眾人嘖嘖稱奇的公眾人物,張炘煬的心態,卻仍只是個十一歲孩子。他最喜歡會打呼嚕的小熊玩具,愛看電視里正在熱播的《藍貓淘氣三千問》,長大了想當大學教授,認為天津和北京是全中國最好的地方,而自己即將在天津度過的大學生活應該會很清閒,和記者通電話的時候,一開始還會回答上幾個問題,後來會憋不住地直說:“我去玩了,再見。”

張炘煬也還有一些特別的地方:從七歲開始,炘煬拒絕吃肉,按他的話說,“吃肉是另外一種形式的殺生”。

在和陌生人面對面的時候,張炘煬還會表現出幾分成熟,而真要混熟了,他完全就是一個孩子的樣子,甚至還會爬到你的脖子上撒嬌。

張會祥對這些已經習以為常:“我兒子,是個有幾分成熟的孩子。”他還清楚地記得這樣一件事情。高考前兩個月,他對張炘煬說:“高考前最後一個月我們就不要看電視了,也衝刺一下。”一開始,兒子還不願意,這不是不能看動畫片了嗎?不過,父親說了一段時間,到了高考前一個月,張炘煬主動說不看電視了。

性格倔強

至於性格,對於剛剛十一歲的張炘煬來說,也許還只能用一個字來形容:倔。這也是漸漸開始長大的這個階段的孩子通常的特點。高考中,英語聽力不計入總分,只做為參考分數,老師和家裡一開始和炘煬商量,不要做聽力,把時間空出來做後面的。

張炘煬先不同意,做了很長的思想工作才做通,答應不做聽力了。考試的時候,他果然乾脆不答聽力題,不過也沒有塗答題卡,連去“蒙”幾分的想法都沒有:“不做聽力就是想省時間來做後面的,可兒子最後卻提前二十分鐘交卷,聽力省下的時間他給提前交了。”說到這裡,張會祥哈哈大笑,“孩子還是小,所以我大學還是要陪讀的。”

大人在說這些事情的時候,張炘煬在一邊的床上,聽一會,抱一會小熊,翻幾個跟頭。

愛生活 “網絡達人”喜歡阿森納

“雖然沒有父親的陪伴,但我有了一群網友的陪伴。”研究生期間,自由的生活讓張炘煬迅速成為“網絡達人”,他經常在百度貼吧、天涯論壇上發帖,擁有人人網賬號,騰訊、新浪兩個微博。“我2009年在人人網註冊,兩年內就發展到17級。很多在真實社會隱藏起來的面孔和真相都在網絡中曝了光,網絡生活已經成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

談起百度貼吧,不得不提的是在“張炘煬吧”中,有一個ID為“張炘煬”的人發表的帖子:“偶是張炘煬!你們怎麼可以這樣說我呢?10年後,偶活出個天地給你們看!”張炘煬澄清,這個ID並不是他,他知道有這個貼吧,但卻從來沒有在這裡發過帖。張炘煬現在經常閱覽的貼吧是周立波吧、上海吧等,也用“瀋陽造幣廠”的網名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對文史和社會問題都很有興趣的他,常常與論壇上的網友針鋒相對展開辯駁,還曾經被百度封過賬號。記者問他,對於一些社會、文化問題,網絡上的辯論是否有價值、能否改變什麼時,張炘煬沉思後表示,有總比沒有好,有聲音總比沒有聲音好。

現在已經1米78的張炘煬褪去了孩童時的稚氣,已經是一個男子漢,談吐學識也更像一個大人。張炘煬說自己有點“東北人情結”,在外生活6年的他依舊操著“東北普通話”。他說有一次看到有網友說“東北二人轉就是兩個人在舞臺上轉”,正喝著水的他徹底“笑噴”。喜歡運動的他在研究生期間參加過檯球協會、羽毛球協會,還和同學一起玩過幾次高爾夫。他最喜歡看的比賽是英格蘭超級聯賽,最喜歡的隊伍是英超豪門阿森納。

談戀愛 不知哪種女生適合自己

張炘煬當年兒時的玩伴大多今年升入大學,正是情竇初開的年華。進入“青春期”的張炘煬是否會有這樣的衝動?張炘煬坦率地表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到這個年齡了有這樣的想法很正常”。據瞭解,張炘煬讀本科、碩士時期的同學們,有的已經結婚成家。16歲的他是否也開始懵懂地期盼戀愛?張炘煬說,到北航後,只要緣分有,不排除談一場校園戀愛的可能。“只是我的同學一般都大我八九歲,面對同齡人,我心智又過於成熟,不知道能和什麼樣的女生擦出火花。”

張炘煬

十歲的張炘煬考上了大學,原因自然是人們關注的焦點。父親張會祥覺得,聰明的原因,“主要還是遺傳。我沒有采用特別的方法。不過比較重要的是,父母一定要愛學習、愛動腦子,經常思考,對孩子有好處。”

其實,張會祥和妻子也都是普通人,一個是街道的幹部,一個是學校的老師,不過,兩個人倒都是平時喜歡看看書的人。老張看來,家裡有了一個學習的氣氛,孩子自然也能跟上來。

張炘煬的求知慾特別強。上初中時,學校組織高中化學競賽,他自己跑到學校的教務處要求報名。還有一次物理競賽,他也參加了。雖然沒取上名次,但促使他學習高中知識。

父親教育

父親教英語時,找1000個詞彙讓他每天記一些,他玩,父親就給他念,他用耳朵學。張炘煬沒正規學過英語的語法,進行時說不全,但會用,靠文章理解記憶。高考時,英語考了100多分。

“學習不是為了考試,會用不就行了?”張炘煬不理解別的小朋友一遍一遍地做題。

“不求最好,但求博聞。”這是張會祥對兒子惟一的要求。“我們不給他定目標,非要考到哪裡,非要考多少名次,考試只是檢驗學習成果的一種形式,跟別人比是中上水平就可以了”。

大學畢業的張會祥經常和兒子一起。兒子上小學六年級的時候,張會祥有意讓他學一點初中的知識,初中畢業再讓他學一點高中的知識。中考一結束,就有意讓他學一點高中的知識。這樣就總是往前趕,以不累為原則。

張炘煬非常喜歡考試,把解難題當作一種快樂。“他沒有對手,考多少算多少,沒考好就跟他說是題難,你難別人也難,咱們再學,讓題不難。這種環境讓他能非常主動地接受知識,而不是完成任務似地接受知識。”

一路跳級,張炘煬似乎非常順利。但在他看來偶爾也會遭遇挫折,“挫折,就是一個學習好的同學被另一個同學超過。”

張會祥承認,自己並沒有系統的教育思想,只是根據自己孩子的實際情況因勢利導,因為他自信最瞭解孩子,也自信這種方法對孩子適合。

張會祥在街道辦事處工作,對孩子很投入,在盤山縣高中做地理教師的妻子吳慧娟只能當配角。“兩個人教就會亂套,因為步調不一致,孩子會無所適從”。

2005年,年僅10歲的張炘煬參加高考。至今,他保持的“全國最小大學生”的紀錄無人打破。2008年他成為全國年齡最小的碩士生,2011年9月成為全國最小的博士生。

16歲博士

10歲上大學,13歲考上研究生,2011年又順利考上博士研究生,被譽為“天才神童”的張炘煬這一路走來,始終是媒體關注的焦點。2011年9月1日,張炘煬就將到北航報到,此時已經不是那個渾身稚氣的孩子,已經成長成一個男子漢,談吐學識也更像一個大人。

6年前,一位年僅10歲的遼寧學生考入當時的天津工程師範學院(現天津職業技術師範大學),成為全國最小的大學生,被譽為“天才神童”的他引起了社會各界關於兒童教育的熱烈討論;3年前,13歲的他考入北京工業大學,成為全國最小的研究生,又引起了輿論的關注——他就是張炘煬。2011年夏天,他再續神奇,順利考上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博士研究生。2011年9月1日,張炘煬到北航報到,正式開始攻讀博士學位。

懂得堅持的他考博成績不錯。張炘煬的導師周夢說,“三個學生報考我的博士生,他的成績是最好的,我感覺他基礎還不錯。”

在周夢看來,張炘煬學習新知識非常快,但是在深入研究某一方面問題上還需要下工夫,文章也應該讀得再細緻些,只有踏踏實實做學問,才能出成績。

張炘煬在北航學習期間將不會享受特殊待遇,需要和其他的博士生一樣完成討論、讀書、論文等功課,學院只是會對他的選課等給予指導。

“完成論文、順利畢業,然後去博士後流動站。”張炘煬已把自己未來的職業規劃鎖定在教學和研究上。

張炘煬2011年9月1日,正式開始攻讀博士學位。近期仍然搜不到張的期刊論文,也搜不到博士學位論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