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圍的時候,傷兵是不是扔了不管?

威史


二戰期間英美法與德意在交戰中,雙方彼此都基本上能夠善待對方的戰俘尤其是尤其是傷兵。

但是在二戰歐洲戰場的東線戰場以及太平戰場上德日卻從來都沒有善待過戰俘尤其是傷兵,

德軍在巴爾幹地區尤其是南斯拉夫戰場上,大肆屠殺南斯拉夫游擊隊戰俘與傷兵。

在突圍中,傷員的安置無非是兩種,一種是留下來當俘虜,還有是帶著走。一般來說,大部分部隊都是選擇帶著傷員走,而不會把傷員留下。

在實際情況中,把傷員留下當俘虜很大程度上是要看作戰對象的心情怎麼樣,如果對方心情好,那麼傷員還會遭到合適的待遇。

當然還有一種方法就是分散隱蔽下來,但是這種情況只能是出現在本土作戰,而且是群眾基礎比較好,老百姓支持才行。

也有直接投降的。英美等國對於投降並不覺得可恥,美軍規定,如果身陷困境,彈盡糧絕,無法突圍可以投降。西方國家也盛行讓傷病員投降的情況。

在突圍的時候拋棄傷病員太多,不進行妥善安置,會對部隊的士氣有比較嚴重的影響。


武經總要


戰爭中,安置重傷員一直是一個重要的課題。

不顧一切地全部帶著走,影響全軍行動能力,不明智;但如果無情拋棄,不但不人道,更會使全軍軍民寒心。

一般來說,對傷員的安置,有以下幾種方式。

用工具運輸

傷員難以跟上部隊,是因為他的行動能力喪失(或嚴重下降)。

所以,能借助工具,讓傷員乘工具離開,那攜帶傷員就不至於影響全軍的戰鬥力了。

富得流油的美帝在這方面一直不錯。

長津湖之戰中,美軍被我九兵團圍困。在突圍中,美軍利用簡易機場的飛機運輸、汽車運輸等手段轉運傷員。

所以,長津湖之戰,儘管陸戰一師突圍得很艱難,但他們基本上沒有留下傷員。

在機械化時代之前,利用輪子運輸傷員,也是非常常見的。

西漢時期,李陵孤軍深入,遭遇匈奴大軍圍攻。

李陵率軍且戰切走。

其中,受一處傷的繼續作戰,受兩處傷的駕駛車輛,受三處(及以上)傷 的用車子載著。

所以,如果有合適的交通工具可以運輸傷員,一般部隊是不會放棄自家兄弟的。

那麼,如果缺乏合適的運輸工具,或者傷員規模超過了運輸工具的運輸能力呢?

隱藏於群眾家中

在群眾基礎較好的地區,傷員可能會被安置到群眾家中。

比如,抗戰時期、解放戰爭時期的山東地區。

群眾常常積極、主動照顧我軍受傷戰士。

他們不但會在突圍準備階段,主動申請承擔照顧傷員,他們還會在突圍戰結束後主動到戰場尋找可能需要照顧的受傷戰士。

這些群眾本來就不寬裕,但卻願意用最好的食物來照料我軍戰士。

在遭遇敵軍的威脅、盤問時,更有群眾寧死不說,獻出了生命!

在老鄉們的細心照料下,許多戰士癒合了傷口,重新去找部隊。

那佈滿如溝壑般皺紋的笑臉、那如同老樹般粗糙硬實的雙手···是我軍戰士刻骨銘心的依靠和難以忘懷的歸宿。——《解放戰爭》。

暫時脫離部隊

在進行無後方作戰時,情況就複雜了。

一般來說,讓傷員在未得到妥善安置的情況下讓傷員脫離部隊,無論如何都是很難做出的決定。

即使在很危急的情況下,我軍寧可放棄重炮、輜重,也不會丟下傷員。

不過,在非常危急的情況下,也被迫只能如此。

比如:汝河之戰,由於前有堵截,後有追兵,我軍16旅只能帶走部分輕傷員,許多重傷員只能留下。

“部隊要走了,帶不上你們,只能靠自己,能回家的先回家,回不去的將來再去找部隊”。

有的戰士後來歸隊,有的戰士回到了家,也有的戰士永遠長眠於岸邊。

總的來說,傷員的安置對軍隊的士氣、形象都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

最佳的選擇,還是要儘快把傷員儘快運送到衛生、安全的地方接受治療。

在艱苦的戰爭歲月,我們物質條件不佳,是無私的群眾和大無畏的戰士,幫助我們克服了困難。

向英雄們敬禮!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豫東戰役第二階段,粟裕指揮華野三大王牌1縱、4縱、6縱和兩廣縱隊(約核半個縱隊的實力)及中野11縱,在特縱的火力掩護下殲擊區壽年兵團。兵力概算為四個滿編縱隊對敵兩個整編師,看起來優勢很大,但其實戰場形勢不容樂觀,因為蔣軍判斷華野攻克開封后必然傷亡很大,正調集了若干機動兵團向豫東合圍,是準備與我軍進行大決戰的。

(豫東之戰劇照)

戰場上已經開來了好幾坨敵人,除被華野主力包圍的區壽年兵團外,整編第五軍邱清泉部、整編第十八軍胡璉所部、第四綏靖區劉汝明部都在接近。其中劉汝明進佔開封,而邱清泉正全力試圖與區兵團匯合,從河南上蔡北上的胡璉也正在壓迫而來,要知道,這兩個王牌整編軍都是小型兵團的編制,兵力均在4到5萬人以上,且裝備精良火力強大。


尤其是整五軍距離最近,為了保證順利消滅區壽年,粟裕不得不把準備用來打進攻的10縱也加強給阻擊集團,即華野3縱、8縱、10縱聯手大戰邱清泉,使其不能救援區兵團。而為了阻擊北上的胡璉,中原野戰軍則動用了所有三個尚有戰鬥力的縱隊:1縱、2縱、3縱,剛剛轉出大別山的中野非常虛弱,三個縱隊僅42000人,所以,此時我軍的兵力已經用到極限。

(粟裕劇照)


結果戰役進行期間,又突然從山東兗州跑過來一個黃百韜兵團,粟裕只好命令中野11縱前往阻擊,但並未奏效,他不免心裡一震:因為戰場東部是我軍後面準備撤出的方向,如今被黃百韜兵團所威脅,那麼我軍攜帶大批傷員撤離戰場,將變得非常困難。在這種情況下,粟裕於是決心在完全吃掉區壽年兵團後,再殲半路冒出來的黃百韜。


其實有點勉為其難了,因為阻擊整五軍和整十八軍的戰鬥都打的很艱苦,而1縱、4縱、6縱、廣縱剛剛經歷血戰,根本來不及休整補充又得投入到攻擊黃兵團的戰鬥中。在黃百韜的拼死頑抗下,豫東戰役第三階段的仗確實打夾生了,主要是攻擊集團非常疲憊,而敵各路援軍又在老蔣的催逼下迅速接近。


至1948年7月2日下午,邱清泉整五軍已經繞道接近黃百韜據守的帝丘店不足20裡,而中野也未能完全拖住胡璉,整十八軍已進至太康,甚至劉汝明的部隊也趕到了商丘。粟裕縱觀全局,深知再耽誤下去有被敵人合圍的危險,遂於當天18時下令全軍撤出戰鬥,各縱隊向隴海路以北轉移。


情況非常緊急,華野西線兵團幾乎被合圍在黃河以北隴海路兩側地區,東、南、西三個方向皆有敵人,並且由於撤退行動比較倉促,傷員成為了大問題。在豫東戰役的前兩個階段中,我軍的傷員已達10000餘人,當然不能扔下不管,野司將所有傷員分成二部分,其中5000人南運到豫皖蘇解放區,而另外5000人由部隊攜行轉移。


而邱清泉所部趁我軍極度疲勞之際,緊隨追擊,確給正在撤離的華野各縱造成一定損失,這也是他後來不服氣的原因,感覺自己的戰功大於黃百韜,卻什麼也沒獎賞反而捱了一頓臭罵。而華野本來可以迅速脫離戰場,之所以能夠讓邱清泉佔了點便宜,其實就是傷員的拖累,那都是華野指戰員自己的戰友,無論如何不能拋棄的。


關於具體損失情況,可以從7月9日粟(裕)陳(士榘)唐(亮)致軍委的電報中瞭解大概:“我笨以從容離開戰地,因搶運傷員又被迫掩護作戰;又因擔架少且無戰鬥經驗,飛機掃射全部跑光。除5000南運傷員由豫皖蘇接收外,而北運5000傷員不得已動用各縱、野直指戰員自抬,部隊本甚疲乏,又要看俘虜、抬傷員、抬槍炮(包括繳獲的)、打掩護,頗為紊亂”。


至於傷員損失情況,電文原文如下:“而邱匪乘機尾我追擊,以部隊將傷員抬至路北後,地方擔架又跑光,致先後損失傷員數百名”。算起來,華野此次突圍行動的傷員損失應該在5%以上。


豫東之戰,我軍以傷亡33000人的代價,殲敵94000餘人,被粟裕回顧為“最複雜、最劇烈、最艱苦”的戰役,而其中的最艱苦,就是抬著傷員撤出戰鬥的收官階段,多少有些遺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