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愛和奉獻,共築抗疫長城

摘要: ——記者抗疫一線採訪手記病人治癒出院前,凌晨4點的市二院醫護人員  在抗疫人民戰爭中,無數人挺身而出,在每一條戰線上拼盡全力,做了大量艱苦的工作。    從來沒有從天而降的英雄,只有逆行而上的普通人。在 ...


——記者抗疫一線採訪手記

用愛和奉獻,共築抗疫長城

病人治癒出院前,凌晨4點的市二院醫護人員


  在抗疫人民戰爭中,無數人挺身而出,在每一條戰線上拼盡全力,做了大量艱苦的工作。

  

  從來沒有從天而降的英雄,只有逆行而上的普通人。在這場與病毒的對抗中,一個個平凡的人,用實際行動詮釋了英勇團結和無私奉獻。他們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貢獻了智慧和力量,用雙手托起了勝利的希望。

  

  疫情發生後,潁州晚報記者奔波在一線,見證了這些平凡英雄的溫暖、情誼和力量。

  

  這些天,我一直被他們感動著

  

  這個春節,我計劃先回家看看父母,然後帶孩子出去看看。沒想到,疫情到來。

  

  市二院是定點救治醫院,也是我採訪最常去的地方。在疫情最初,很多人因為害怕不敢去醫院,我也怕,不是怕自己被傳染,而是擔心年幼的孩子。這點擔心,很快被採訪中的種種感動所代替。採訪市二院第一批下火線的護士時,說到動情處,護士長錢娟眼含淚水。作為第一批上火線的護士,面對未知的疾病,她們生而平凡,卻勇敢地逆行而上。

  

  市婦女兒童醫院的護士王孝麗是個瘦弱的女孩,卻報名支援市二院。剛進重症監護室,她也曾害怕。護理中一位患者因為恐懼緊緊地攥著她的手,那一刻她覺得自己就是患者的依靠。她對患者說:“別怕,我一直在你身邊。”瘦弱的她為患者帶來生的希望,那一刻所有的恐懼化為責任。

  

  聯繫上呼吸治療師楊永利時,是他應該下火線的日子 。“我向醫院申請繼續留守,直到疫情結束。”這雖不是什麼豪言壯語,卻戳中我的淚點。要知道,那是疫情嚴重的時候。在一次歡送患者時,人群中,我看到腎臟科主任李龍海。讓我沒想到的是,已經50多歲的他也去了一線。疫情來臨時,醫院不分科室,所有人都堅守在一個地方——感染科隔離病區,與時間賽跑,與病魔較量。

  

  一批批病人的出院,背後凝聚著眾多人的付出。疫情發生後,副院長李秀勇在辦公室裡放了一張摺疊小床,從同事那裡借來被子,從此吃住在醫院。採訪他時,他忙著與醫生商討病情,協調轉運病人的電話一個接一個,採訪不得不多次中斷。疫情好轉時,我提出把採訪補上,他擺擺手說,不必了,一線醫護人員更辛苦。

  

  “你們隔離時一定要聽話,不要熬夜……”每批病人出院,院長韓明鋒從不缺席送別現場,他與病人握手,為他們做健康指導,耐心、細緻地叮囑康復出院者。

  

  有這樣一群人一起戰鬥,這注定是一場必勝的戰役。與他們相比,我所做的太少,唯有擔負起一個新聞人的職責,及時傳遞抗擊疫情一線的訊息,記錄這場戰鬥中直擊人心靈的瞬間,傳遞溫暖,讓人們願意守望相助,靜待春光。

  

  記者 段華梅

  

  這是他們最深情的表白

  

  在抗疫採訪中,我目睹太多令人感動的人和事。

  

  2月7日,我到潁州區文峰社區採訪送溫暖活動。一位不願留下姓名的愛心志願者,為社區送來80多件方便麵和1000多枚雞蛋。除部分留下供值守人員作為午餐,社區黨總支書記決定,將餘下方便麵和雞蛋送給行動不便的隔離群眾。

  

  我先後走訪了幾戶居民,一位40出頭的漢子的舉動讓我眼眶溼潤。這位董姓居民在接到社區電話後匆匆趕下樓,他沒有急著去清點物資,而是向社區人員和志願者們深深鞠躬。

  

  因為生病,董先生行動不便,全靠妻子外出採購。關鍵時刻,基層黨組織和熱心的鄰里給了他們幫助。需要什麼藥品,家中缺乏什麼物品,只要一條信息或一個電話,很快就會有專人送來。

  

  在潁州區沿河社區,一位剛脫貧不久的農民,春節期間成為社區微信群刷屏的網紅,他就是脫貧戶李奎。他幾次給社區送自家種植的蔬菜,支持防控一線,表達感恩。他說:“在我最困難的時候,是黨和國家給了我幫助。現在國家遇到困難,我也要為國家作貢獻。”

  

  社區工作人員、村頭志願者、農民……在阻擊新冠肺炎疫情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他們無一例外站了出來,用不同的方式守護家園。“這是我的職責”“我必須為國家抗疫作貢獻”……這是他們最深情的表白,也是億萬中華兒女的心聲。正是這最堅定、最淳樸的愛,讓我們眾志成城,共克時艱。

  

   記者 任剛

  

用愛和奉獻,共築抗疫長城

記者(左)在潁泉區聞集鎮採訪學生上網課


  黨員踐行初心和使命

  

  “我是黨員我先上”“黨員必須衝在最前面”……這場戰“疫”中,廣大黨員衝在一線,忠誠履職,踐行著初心和使命。

  

  潁泉區伍明鎮副鎮長方苗苗身懷六甲,鎮裡領導考慮到她的特殊情況,打算讓她過幾天回鎮裡,她婉言拒絕了領導的特殊照顧,到一線戰“疫”。

  

  高有福是阜南縣王店孜鄉石寨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在這次疫情防控工作中,因為石寨村位置特殊,他承受了很大壓力。從一組數據可以看出石寨村疫情防控壓力之大:截至目前,阜南縣累計報告新冠肺炎確診病例39例,其中新村鎮12例。石寨村與新村鎮交界,“外防輸入,內防擴散”任務艱鉅。

  

  面對壓力,高有福帶領全村黨員幹部群眾,排查湖北返鄉人員,做好隔離工作。同時,強化卡點管控,築牢防控安全網。

  

  高有福的兒子高磊是一名鄉招聘幹部,他以父為榜樣,始終衝在抗疫第一線,有時爺倆共守一個卡點。

  

  潁州區潁西街道辦事處振興社區黨總支書記潘成敏,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可謂巾幗不讓鬚眉。上傳下達,宣傳發動,入戶摸排,卡點值守……潘成敏晝夜忙碌著,讀大一的女兒受母親的影響,也加入疫情防控服務隊。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疫情發生以來,廣大黨員幹部立足職責崗位,在疫情防控鬥爭中挺身而出、勇於擔當,有效發揮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奠定了堅實基礎。

  

  記者 方松高

  

  鏗鏘玫瑰撐起抗疫半邊天

  

  2020年春節,註定讓很多人終生難忘。

  

  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醫務工作者、民警、社區村鎮幹部等一線工作人員齊心協力,共克時艱。其中有那麼一群纖弱而堅強的女子,秉持著“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的堅定信念,勇敢地衝向一線,撐起抗疫半邊天。

  

  劉玲,潁上縣人民醫院醫生,安徽省第一批支援湖北的戰“疫”隊員。記者電話採訪時,她剛從一線退下休整,話語中透著疲倦。“不論是在阜陽,還是在武漢,我的任務都是工作,只是變換了地點。我沒有做啥驚天動地的事,只是做了一點該做的。” 劉玲在電話中不止一遍地告訴記者,像她這樣堅守在疫情防控一線的醫護人員還有很多很多,她只是其中普普通通的一位。

  

  在這場戰“疫”中,眾多醫護人員處於最前沿,成為和病毒較量的戰士。巾幗不讓鬚眉,她們同眾多男同事一樣,無論生死、不計報酬,奔赴一線,成為當之無愧的主角。其中有的很年輕,孩子只有幾個月大。她們是母親,是妻子,是女兒,更是身穿白袍戰衣的逆行天使。接到防控疫情工作任務後,她們沒有一個人退縮。那一刻,她們的信念是:我是一名醫護人員,我要去一線!

  

  除了醫護人員之外,廣大的女軍人、女民警、女志願者等奮戰在第一線,不顧危險,夜以繼日,舍小家顧大家,保護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堅守村卡點的界首代橋鎮扎扒集村負責人楊彥、堅守105國道卡點的女交警史冬梅等人就是其中的代表。楊彥曾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也曾有擔心,但絕不能後退,“退一步,後方就多一分危險。我們辛苦一些,居民就安全一些。”

  

  有網友說,疫情期間,躺在家中就是為國家作貢獻。的確,大家都待在家中,病毒就沒有了傳播途徑。但是,大家能安心待在家中的背後,是眾多人在負重前行,其中就有“她”力量。人員排查登記、物資保障,處處可見巾幗奉獻的身影。

  

  我本柔弱,因疫而剛。抗疫阻擊戰中,奮戰在抗疫一線的廣大女性,如鏗鏘玫瑰,展示了巾幗擔當。

  


  記者 汪樂意

  

用愛和奉獻,共築抗疫長城

把鏡頭對準一線


  為了同一個目標向前走

  

  在有關抗疫的採訪中,我接觸最多的就是青年志願者群體。

  

  社區卡點、醫院門口、物資庫裡、公交專線上、復工企業的車間裡……處處都有志願者忙碌的身影。

  

  去市二院採訪時,我遇到為一線醫護人員義務送餐的水果店老闆畢付偉。當時街道上幾乎看不到一輛車,醫院門口更冷清。我看到畢付偉從小貨車上搬下裝滿飯盒的小推車,然後疾步送往發熱門診。那個逆行的背影,令人動容。我瞭解到,連續十幾天,他都是早上5:00起床,早中晚三餐在各家餐飲店和醫院之間奔波,每天都是送完餐之後再吃飯。他要搬運100多人的飯菜,還要忍受著對家人的思念。他心裡想的只有一件事:讓一線醫護人員吃上可口的熱飯。

  

  現就讀於北京大學的李靜文是2015年界首市高考狀元,今年返鄉後主動要求參加王集鎮防疫志願者活動,每天在村口為進出者量體溫,宣傳防疫知識。她說,家鄉永遠是自己的根。

  

  界首市第一例確診病例出現在邴集鄉趙寨村,想到這個村子需要幫助,大學生劉金杭向親友募集資金,買了消毒液、雞蛋和水果送過去。他表示,志願者只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不是不擔心傳染病毒。但是,大家都在齊心協力抗疫,自己也應該貢獻力量。

  

  自疫情發生後,團市委即組織開展志願服務:成立愛心送餐青年突擊隊,57家愛心企業參與送餐;共有14830名青年志願者參與社區疫情防控志願服務隊;心理諮詢志願者服務隊,依託12355青少年心理健康諮詢平臺,24小時接受諮詢服務;消殺青年突擊隊深入復工企業、農貿市場等公共區域開展免費消毒滅菌公益活動……

  

  抗擊疫情中,青年志願者不圖回報,為了同一個目標向前走,展現了勇氣和擔當。

  

  記者 李一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