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千萬條安全第一條

□劉嬋

疫情期間,大家習慣了出行時包裡裝一小瓶酒精,或是能消毒的免洗洗手液等,彷彿如此“標配”才能抵抗病毒、使人安心。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本沒錯,但遇到特殊情況可能就得適當“減配”了,比如乘坐高鐵時,就嚴格禁止這類易燃易爆液體被攜帶上車。

對此,有的乘客可能不理解,著急趕車時火急火燎的,還容易情緒激動。這時候,安檢人員就得耐心做好解釋工作,不僅要有理有據說明為啥“不能帶”,更要有勇有謀強調“不帶也能保證安全”,還要有心有愛幫助乘客把扣留的物品妥善處置,暫存或是郵寄等。

個別乘客還質疑說:為啥我去別的車站乘車,進站人家根本不管這,就你們這裡規矩多、管得嚴?如若情況屬實,則暴露出部分車站可能存在管理疏漏的問題。既然是硬性規定,就得原原本本照章辦事,底線不容有失,要是執行中標準不統一、管理不規範,諸如產生“制度麻煩好人”這樣的心理不適,可能會困擾群眾,更是罔顧安全大局。

其實,當下隨身攜帶消毒物品,是為了保障個人安全;而不把這些物品帶入高鐵等密閉場所,則是為了維護公共安全。現代社會必須更加珍視生命、珍視安全,而社會安全與我們每一個人息息相關,人人都有責、人人須盡責。嚴格的規則意識與嚴明的秩序觀念,能夠幫助我們儘可能地預防安全事件發生,實則也是個文明素質問題。

想明白這一層,下次過“安檢門”會不會更配合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