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人性是善?是惡?看看孔子怎麼說

《三字經》的第一句就說“人之初,性本善”,我們從小就受到這樣的教育,以致於我們很多人認為這就是儒家的觀點,就是孔子的主張。

《三字經》成書的年代有說是宋朝的,也有說是明朝的,這個有待文史學家去考證。我們通讀《論語》會發現,《論語》裡並沒有說人性是善的,也沒有說人性是惡的,可見《三字經》是後人對於儒家學說的其中一種解讀和認知,並不完全是《論語》的本意,更不是孔子的意思。從現代管理的角度來看,性善論就是Y理論,性惡論就是X理論,這方面中西方的觀點非常的相似。現在問題來了,中西方都在研究人性,那麼,人性到底是本善還是本惡呢?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大家有機會去孔廟或者是文廟看看。一般情況下孔子像所在的主殿叫大成殿,這是因為後世尊稱孔子為“大成至聖先師”。孔子像的左邊一般擺著孟子和曾子像,右邊一般擺著顏回和子思像。同樣是儒家學說的代表人物的荀子卻不見蹤影,這是為什麼?

3-人性是善?是惡?看看孔子怎麼說

柳州文廟大成殿正中孔子像

3-人性是善?是惡?看看孔子怎麼說

孟子像和曾子像

3-人性是善?是惡?看看孔子怎麼說

顏回像和子思像

荀子,名況,字卿,戰國時期趙國人。他雖為儒家學派代表人物,但他對儒家學說有著新的認知和發展。他主張人性惡,因此強調後天的環境和教育對人影響之重要。荀子的“性惡論”是後來法家學說的基礎,戰國時期法家的代表人物李斯、韓非就是他的學生。

《論語》裡雖然沒有說人性是善還是惡,但孔子有自己的觀點,就是“無可無不可”,意思是說你說人性善也對,你說人性惡也對。

後人之所以在孔廟中不設荀子像,我想是告訴大家,善惡是並存的,人性本來就是有善有惡,沒有善就沒有惡,沒有惡,善自然也就無從談起。我們要多宣揚善的事物,少宣揚惡的事物,當善的事物無限大時,惡的事物就無限小,而不是像荀子那樣,一天到晚只宣揚惡的事物,擴大惡的宣傳面,這對於教化民眾、管理員工是沒有好處的。所以後人認為像荀子這樣的人,雖然也是大家,但還是不配與孔子擺放在一起。以人性本惡論為主導的法家學說最終沒能成為中國社會的主流思想,也是這個道理。

那麼,又有一個問題產生了,儒家難道不尊法嗎?這又是一個對儒家的誤解。其實,儒家也是尊法的。儒家說的“禮樂”指的就是一種規矩,當孔子看到有悖規矩的事情時,也會說“是可忍,熟不可忍”,只是儒家在執法比較強調由內而外,而法家強調的是由外而內,通過酷法酷刑的約束,讓民眾形成一種畏懼的自覺,而不是自發的自覺。我曾經在講課時說過,想要徹底解決汽車闖紅燈的問題,其實太簡單了,你就找一個狙擊手,埋伏在十字路口邊的草叢裡,只要有人闖紅燈,立馬開槍爆頭,幾次以後保證就沒人再敢闖紅燈了。但是,這樣的管理又有誰能接受呢?

如果員工不違規不違紀的原因不是自發的自覺,而只是因為懼怕制度處罰,是一種畏懼的自覺,那麼孔子說的很清楚,“民免而無恥”。

懲惡的目的是揚善,懲惡不能揚善,把情況變得更糟,這樣的懲惡又有什麼意義呢?這才是符合儒家對於善惡的觀念。可見,《論語》裡沒說性惡還是性善,不是儒家和稀泥,也不是儒家不尊法,而是善惡本身就是並存的,懲惡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揚善才是目的。

看到這裡,有的人可能要說,《論語》裡不是有君子和小人嗎?性善的人就是君子,性惡的人就是小人,這不是分得很清楚嗎?那下期我們來說說君子和小人的那些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