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简史二:儒学失宠,三教并立

1、玄学兴起,回归自然

前文讲到,自汉武帝时期儒教兴起,人们变得十分迷信鬼神和天命。

但随着汉朝政权的动荡,有识之士率先觉醒,开始对迷信产生质疑。

另外,东汉末年群雄割据,武夫上台,一切来的简单粗暴,不再依靠思想来控制社会。

虽然儒学诞生于动荡的时代,但动荡的时代也是儒学最不受待见的时代。

人们对迷信产生质疑后,开始寻找一种新的信仰。于是到了魏晋时期,儒学的地位被道家玄学替代。

所谓玄学,是一种质疑精神,试图恢复人的思考能力。这类似于经历了中世纪经院哲学后的文艺复兴。

儒学简史二:儒学失宠,三教并立

玄学出自道家,同样是主张君主无为、回归自然。对于政权合法性的解释,玄学认为,统治者只要治理好国家就具有合法性。而要治理好国家就须无为。

相对于“天人合一”理论,玄学对宇宙本质也提出了一个新的解释。宇宙不是由老天爷创造的,而是从“无”这个抽象概念中诞生的。从现在角度来看,这有点类似于宇宙大爆炸理论中的奇点。

玄学中的“自然”与儒学说的“天”的区别在于,自然是独立运行的。

另外,与自然合一的思想,导致魏晋时人们以自然田园为憧憬,于是产生了谢灵运、陶渊明为代表的田园派诗人,以及放荡不羁的竹林七贤。

玄学比起汉儒来是进步多了,但与同时期的佛教比起来,又过于浅薄。它过于倚重“无”这个概念,却又缺乏更深厚的内涵。

2、儒教回归,三教并立

到了北魏时期,统治者重新认识到,佛教和道教都无法取代儒教对于社会的管理功能。

虽然在皇帝的信仰上已经多元化,但在社会组织上,仍旧采用了儒教的一套。

隋朝继承了北魏制度,仍用儒教维系政治结构,但科举的选拔标准多样化。同时也致力于佛教的推广。

儒学简史二:儒学失宠,三教并立

3、佛道轮替,儒学失宠

到了唐朝,事情有了新的变化。唐朝皇帝姓李,而老子恰好也姓李。为了拔高出身,唐高祖李渊便尊奉老子李耳为其祖宗,奉道教为国教,并确立三教地位:道教第一,儒学第二,佛教第三。

唐朝科举分为明经科、进士科,此外还有专长考试(明法科、算学科等)。明经科以儒家经典为主要教材,而进士科则比拼诗词歌赋,不用读儒经,因此造就了唐诗的繁荣。

到了武则天时期,武后为了取代李唐统治,于是命人制造《大云经》,宣称自己是弥勒佛转世,开始大兴佛寺,道教让位。

儒学简史二:儒学失宠,三教并立

后来唐玄宗李隆基恢复了李唐王朝,开始重兴道教。佛、道不断轮替,而儒家地位逐渐边缘化。

直到安史之乱造成藩镇割据之后,人们开始反思,认为唐代的自由精神破坏了整个帝国的社会结构,使得皇帝丧失了权威。要恢复权威,关键是要恢复儒教的中心地位。

重建儒家精神的代表人物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然而韩愈时期的唐宪宗(805-820年在位)宠信佛教,欣起了崇佛高峰,韩愈力谏差点被杀。

终有唐一代,儒学都未能树立起中心地位。面临佛、道的盛行,传统儒学又显得天生不足。

唯有经过一番大改造,儒学才能再次回到主导的轨道上。请看下回分解——《理学诞生,脱胎换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