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冢为谁留——听马致远的《汉宫秋》,品王昭君命运的悲歌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是封建中后期到末期的艺术精华,唐朝的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的诗仙李白,和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诗圣杜甫,并称为诗仙诗圣,宋朝时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苏轼,苏东坡,与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女词人李清照并称为豪放派代表,以及婉约派代表。

关汉卿,白朴,马致远,和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明朝的罗贯中,吴承恩,施耐庵以及清朝的曹雪芹合力造就了中国四大名著,影响力直至今日,仍没有衰退半分,而今日我们要说的便是这五个朝代中折中的那一个------元朝的主要艺术作品。

在元曲四大家中,马致远占据其中一席,而他最为著名的代表作则是《汉宫秋》,《汉宫秋》以其独到,并且极致的悲剧性一直令人津津乐道,有人说,这部剧是马致远借中国封建社会女性悲剧的地位,映射了本人以悲剧收场的情感,而抛弃这些层面不谈,透过这部剧,我们能够看出,在我国古代,女性的地位是多么低下,他们的命运有时多么的悲惨。

早在原始社会中,女性的地位是比较高的,因为他们有着独特的孕育生命的能力,肩负着繁衍生息的责任,从而在原始时期,母系氏族持续了很长时间,然而这却随着男性特有的体力优势,以及努力制的萌芽而结束,我国的历史从三皇五帝开始,在五帝中的最后一位舜帝之后,女性的地位就已经开始逐步的滑落。

大禹继位后,女性的地位继续开始降低,直到启开创了家天下之后,男性成为了社会的主体,女性是男性附属品的理念愈发深厚,在我国封建时期,女性的地位也曾有过缓慢上升,这一体现是在唐朝,唐朝时期所倡导的胡汉一家,使得经历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的成果开始扩散开来。

这一时期,女性同男性一样出席活动,女性的地位渐渐地有所回升,然而,却随着唐朝的衰落,五代十国的来临,导致女性的地位再次下降,可以说在民国之前,女性的一生都是充满着悲剧性,而戏曲中的许多曲目,就是用于形容描写女性的悲剧作品的,其中就有关汉卿的《窦娥冤》,白朴的《梧桐雨》,以及马致远的《汉宫秋》,《汉宫秋》描写了昭君出塞的主角王昭君的一生的命运悲剧。

青冢为谁留——听马致远的《汉宫秋》,品王昭君命运的悲歌

一、造成悲剧因素的复杂性

一件事情的产生,他定是多方面作用的,结果向王昭君的悲剧也不一样,世人都知道,杨玉环,西施,貂蝉,王昭君,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并且远嫁匈奴,成为了汉朝,女性的代表,这是大多数人所知道的版本,然而谁都不知道王昭君的后半生的悲剧。

1.女性自身的悲剧性

身披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光环的王昭君,悲剧性的一生最容易被人忽略,马致远的《汉宫秋》中的开头,是王昭君在诉说自己一生的凄苦,然而这即使是马致远的有意为之,事实得真相刚好相反,在班固的《汉书》中,就曾经记录了关于王昭君的故事。

王昭君原本是农户女子,而后被强征进入了汉朝的宫廷之中,然而女子众多,一个一个看太浪费时间了,从而在女子进宫之前,都会有画师画上一副画,送到皇帝眼前,令皇帝挑选,这个时候负责这件事的画师毛廷寿便动起了歪心思,这些女子想要被征召入宫,

那就必须要拿钱贿赂他,否则他就会把他们画得非常丑,打入冷宫。

然而,身为农户之女的王昭君,哪有钱去贿赂他呢?最终,王昭君被画师用画笔点破了美人图,汉元帝以为这个女子奇丑无比,从而置之不理,而后,匈奴来汉朝求亲,希望能够求取汉朝女子,汉元帝逼不得已将王昭君送给了年龄能够当王昭君父亲的匈奴首领,然而年龄的差异,结婚没几年,匈奴首领就因病去世。

之后,按照匈奴的传统,父亲去世,由他的儿子继承汗位,并且继承他的后宫,这对于深受伦理道德影响的王昭君是莫大的打击。

这一系列的经过,其实是马致远所要表达的一件事,那就是在古代女性的地位是十分低下的,更何况是王昭君这样的美女,每到皇帝选妃之时,就有大量的女子要被强制征召入宫,然而,这些女子中能够成为后宫的不足一半,大部分都要成为宫女,甚至是打入冷宫,而这些女子的年龄都青春年华,却永永远远地被关在了深宫之中,受人欺凌,孤独终老。

然而,书中所写王昭君因为弹的继续琵琶被汉元帝听到了,两人发生了一段故事,受到了汉元帝的宠爱,这其实是杜撰的,应该说《汉书》中,关于王昭君与汉元帝的纠葛也是杜撰的,王昭君和汉元帝压根就没见过面,而关汉卿之所以这样写,则是为了突出王昭君命运的悲惨,突出女女性地位的低下,为什么呢?

因为王昭君明明已经得到了汉元帝的宠爱,然而却最终被汉元帝迫于各方的压力,不得已送了出去,从而可以说明,王昭君自以为的爱,在皇权面前都只是牺牲品,对于一个憧憬爱情的女性,这无疑是对她最大的伤害,同时更是一个引子,引发出王昭君与汉元帝背后的悲情命运。

青冢为谁留——听马致远的《汉宫秋》,品王昭君命运的悲歌

2、皇权的推动

其次,关于《汉宫秋》中作记载的汉元帝以及汉元帝时期的国情来看,也是有着很大的杜撰成份的,历史中的汉元帝在执政早期,依然是勤勤恳恳的,并未过多的沉迷于酒色,汉元帝时期最推崇的便是儒化,他进一步的在国内推崇儒学,再一次很高了儒家文化的地位,在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局面,将儒家至上的地位再一次巩固。

他以儒治国,以经义之国,使得儒家思想深入人心,并且因为其仁慈,得到了民心,然而书中所记载的汉元帝却是一个优柔寡断,沉迷于声色的人,在一个,书中所描写当时匈奴大军压境逼迫汉朝和亲,并且要求奉上物资,其实这完全是杜撰的,汉武帝时期就已经确立了永不和亲的原则,并且彻底将匈奴击溃,而后经过了汉昭帝,汉宣帝两代帝王励精图治,汉朝的国力达到了巅峰。

在此时,匈奴分为了南北匈奴两部分,像向汉元帝求亲的,是选择归附于汉朝的南匈奴,从而在真正的历史上,其实并不是汉朝为了巴结匈奴而送出王昭君,而是匈奴为了表示诚意,想要与汉族联姻,并且分文不收,但书中是怎么写的,思路就要按照书中的来,书中匈奴实力强悍,这就意味着

汉元帝为了保证其自身的地位,一定要牺牲一些东西。

而这也就是让王昭君最后出使匈奴的一个原因之一了,并且书中汉元帝自称大汉四海升平,八方臣服,于是面对毛廷寿劝他收纳美女,壮大后宫的建议欣然同意,即使这只是汉元帝,的借口,而毛廷寿则是想靠收受贿赂,狠狠的赚一笔,正是庙堂之上的两个人的几句话,却决定了包含王昭君在内上千名女子的悲惨命运,这也是王昭君悲剧命运发生的主要原因。

青冢为谁留——听马致远的《汉宫秋》,品王昭君命运的悲歌

3、奸人的向导

另外一个原因自然就是当权者的刻意指引了,在书中有一个大大的奸人,就是毛廷寿,他为了是让自己大赚一票,不惜妖言惑众,致使汉元帝沉迷酒色,也造成了上千名女子的悲剧命运,其实这是马致远自身,对于当今朝廷的一个影射,要知道,忽必烈建立了的元朝,是历史上版图最大的一个帝国,可讽刺的是这样大的一个帝国,却仅仅统治了98年。

并且身为统治者,理当爱民如子,可它却将不同地区的人分为了四个等级,将汉人划分为第四等,也就是奴隶的这一等级,大肆摧毁汉文化,然而,元朝的统治集团却也是迅速的腐败,元朝中期到后期,每隔一两年,甚至不到一年都要就要换一位皇帝,死的死,被害的被害,官吏贪污腐败,搜刮民脂民膏,皇帝沉迷于享乐。

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类似于毛廷寿这样的奸佞迷惑帝王,他们是历史的罪人,国家的罪人,从而,之后的他,看到王昭君被汉元帝宠爱,生怕自己当时受贿的事情被泄露出去,于是便迷惑匈奴,说只要王昭君一个,为王昭君的悲剧,人生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是一个人人恨不得杀之而后快的反面人物。

青冢为谁留——听马致远的《汉宫秋》,品王昭君命运的悲歌

4、大臣的施压

第四点则是权臣的施压,这一人物其实是《汉宫秋》中看似最没有存在感的尚书,他是一个忠臣的形象,对汉元帝十分忠心,然而他的眼中只有汉元帝,对于王昭君他起了深深的厌恶,他认为是王昭君迷惑了汉元帝,使得汉元帝沉迷酒色,于是他宁死,也要也劝谏汉元帝,连续两次上奏,让王昭君去和匈奴和亲。

并且貌似直谏,说汉元帝过分宠爱王昭君纵情声色,只怕九泉之下难见大汉的列祖列宗,这一字一句,虽然诛心,然而却刺激了推崇儒学以仁义治国的汉元帝,对于一个帝王而言,最害怕的莫过于是自己的祖宗,使得汉元帝下定了决心,将王昭君送与匈奴。

这个典型的忠臣,他的出发点并没有错,在那个时代背景下,他的眼中应该只有君王,而没有其他它,就是这样的一个忠臣,却也从侧面施压,致使王昭君,最终被送走。

青冢为谁留——听马致远的《汉宫秋》,品王昭君命运的悲歌

5、匈奴的需求

第五点,则是匈奴的需求,又或是对于王昭君的爱慕以及渴求,汉朝时期,汉高祖刘邦被匈奴打怕,从而定下了和亲策略,他开了一个好头,在汉以后的各国中,除了明朝之外,没有一个王朝没有和亲,牺牲了一个又一个女子的幸福,因为毛廷寿的蛊惑,让匈奴升起,一定要得到王昭君的心思,甚至不惜发动战争,就这样,在皇权,毛廷寿,尚书,匈奴等推动下,王昭君嫁与匈奴的结果已经是板上顶钉,更加注定了她命运的悲剧。

青冢为谁留——听马致远的《汉宫秋》,品王昭君命运的悲歌

二、悲剧产生的偶然性和必然性极其内涵

1、偶然性

《汉宫秋》中,为了首尾呼应,从而造就了如今影视剧中非常常用的一种手法,那就是偶然性,而这也算是偶然性的鼻祖,首先王昭君在这一天,因为思念父母,再加上感叹自己悲惨的命运,于是弹起了琴,而也正是在这一偶然的情况下,汉元帝闲来无事,开始四处转转,偶然遇到了王昭君。

青冢为谁留——听马致远的《汉宫秋》,品王昭君命运的悲歌

2、必然性

其次是必然性,就好比在很多年前的一部仙侠剧------轩辕剑中,刘诗诗扮演的挞拔月儿,蒋劲夫扮演的陈靖仇,他们已经杀入了皇宫,然而,熟悉历史的都知道,隋朝之后是唐朝,所以剧中陈靖仇刺杀隋炀帝是绝对不可能成功的,同样昭君出塞的历史是真实存在的,从而,无论人们被王昭君与汉元帝的爱情感动到何种程度,都无法改变汉元帝最终将王昭君送出的结果,造就了王昭君凄惨命运的必然性。

(1).“红颜祸水”的女性观

首先便是古代对于女子的偏见,以及女子地位之低,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这是现在大多数人的意气之言,然而这其实是一种极不担当,并且毫无人权的行为,书中,汉元帝及王昭君的爱情令人羡慕,然而,就如同几年之前播过的那部《猫妖传》一样,李隆基与杨玉大行惊叹众人。

然而在马嵬坡之变的时候,众人要求李隆基处死杨玉环,李隆基却骗杨玉环说是假死,之后便将她关入那暗无天日的棺材之中,之后转身离去,可以看出,在

帝王心中唯一在乎的只是自己的权势,对于女人,只当是一件衣服一样,在乎女人能够给他带来多大的面子,以及声望,就如同最后,汉元帝得知王昭君自尽的消息,却并没有多大的悲伤,而且在王昭君出塞的时候,汉元帝也只是惊叹:如此美丽的女子,却不能为朕所享用。

青冢为谁留——听马致远的《汉宫秋》,品王昭君命运的悲歌

(2).儒人的软弱

​其次便是马致远,对于儒家思想的批判,儒家思想中的精髓确实可以说是民族之精华,然而他也有着相当迂腐的一部分,比如说国家遭受其他国家之凌辱,你所应该想到的就是增强国力之后,狠狠的打回去,至少加强自身的实力,然而,汉朝初期的统治者及官员,这些饱读四书五经的儒生们,竟然想到的是牺牲女子的幸福,卑躬屈膝的向游牧民族去换取和平,这是马致远对于儒生的批判,以及看不起,同样这也代表着儒生的进步,之前的儒生们,他们只会在和平年代高呼着天下百姓。

至还十分迂腐,以祖制来阻止帝王进行国家进步的举措,即便是文人,他们也要用自己的笔来捍卫国家的尊严,以及自己的尊严,而不是像明末时期的东林党一样,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即便国家灭亡,也不肯捐出一分一毫。

青冢为谁留——听马致远的《汉宫秋》,品王昭君命运的悲歌

(3)内涵

《汉宫秋》可以说是马致远的代表作,他将心中对于国家以及自身的悲凉,转移到了王昭君的身上,希望能够引起社会的共鸣,然而,这部剧一出,人们却只看到了汉朝时期宫廷的繁华,以及王昭君的美貌和虚假的爱情,对于马致远的观点,他们不屑于顾,依旧不管国家死活,依旧面对四方的牵扰,卑微屈膝的求和,皇帝依旧纵情享乐,大臣依旧腐败,百姓依旧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青冢为谁留——听马致远的《汉宫秋》,品王昭君命运的悲歌

对于每个人来说,最悲哀的事就是生前郁郁不得志,而死后却被人推崇,诸如千年前的孔子,他不会知道,如今儒家的文化受到如此推崇,也诸如明朝的大臣于谦,他也没有想到,自己只是尽着自己的本分,却会受到后人如此的追捧,以及敬佩,同样,马致远也是,他又怎会想到在他死后,他的作品《汉宫秋》会得到如此的的地位,也会被后人列为元曲四大家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