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熬夜看了細田守導演的《未來的未來》,也是漫漫看的該導演的第四部作品。不得不說,在情感的處理上,細田守被認為是“宮崎駿的接班人”也是在情理之中。
細田守用細膩的情感述說每一個家庭的動人故事,進而探討父母、孩子之間的關係。在漫漫看來,他的作品更像是一部連續劇。
《夏日大作戰》借陣內家族撬開家庭的序章,用傳統花牌與現代科技進行碰撞,來探討傳統家庭的相處模式,讓觀眾感受溫暖;
《狼的孩子雨和雪》則是一個傳統形象的母親和一個缺席父親下的兩個孩子的不同成長之路,感受母親的偉大,個性的成長;
《怪物之子》則融入了父親的角色,刻畫了父親對孩子成長道路上的影響。
而這部《未來的未來》,是細田守作為父親,在剛迎接來自己的女兒“未來”後,對於家庭父母不同的角色扮演,孩子的成長教育,以及二胎家庭如何處理親子關係和兄弟姐妹關係的一個思考。
不是二胎宣傳片,更多的是對當代家庭面對的問題的一個梳理與回答。
未來的未來,不僅是未來的女兒,而是一個家庭所有成員的未來。這也是細田守家庭題材中最為全面的思考。
可能這就是作為父親的細田守的人生圓滿。
家庭教育:未來意味著成長
《未來的未來》繼承了細田守慣用的玄幻色彩,借小訓的兒童視角來看成人世界,輔以穿梭未來、過去的橋段見證家族的傳承。
很多人會覺得這條線莫名其妙,而且名字明明是叫《未來的未來》,為啥妹妹未來的鏡頭展現並不多?因為未來與小訓只是整個故事的一個縮影,就像小訓之於曾祖父,小訓與媽媽也都是相對應的未來。
家裡新增了一個成員未來,爸爸媽媽把所有的精力和時間都花在了妹妹的身上,小訓感覺到了“孤獨”與“被忽略”。所以他討厭妹妹。他會趁妹妹睡著捏她的臉,用手堵著她的鼻子,用新幹線的玩具砸她……
他像是一個問題兒童,以至於很多觀眾在看的時候對他甚是討厭,但是漫漫很喜歡,因為他很真實。爸媽疏忽他,他會採取一切辦法吸引父母的注意,甚至是弄哭妹妹。但他也有很溫柔,可愛的地方,甚至有些“小大人”,勇敢,堅韌,還帶點傲嬌。
自己玩玩具扔了一地被媽媽罵,他討厭媽媽。生氣跑到庭院,然後穿到過去碰見了小時候的媽媽。他遇見了比自己還要調皮搞蛋的小時候的媽媽,以及捱罵的媽媽。回來後他安慰睡夢中的媽媽,拍拍她的頭。
下定決心學單車,可是爸爸要照顧妹妹,自己練習總是摔跤,而且爸爸在旁邊協助也無濟於事。他討厭爸爸。然後他遇見了曾祖父,腳跛了,但依舊騎摩托車,騎馬,對生活充滿嚮往,不會就去學。他從曾祖父那裡感受到了“爸爸”的溫暖、陪伴和鼓勵。回來後,他變得更加勇敢,自己一個人學會了騎車。比小時候的爸爸還要勇敢,厲害。
他討厭未來,時刻都在討厭。但他也會在未來與他玩樂的時候,貪戀那種陪伴與樂趣,總是賤賤的表情,希望未來能再陪他玩一次。他雖然被忽略了,但是他其實也很滿足。基本上他的視角下,所有的事情都充滿了樂趣,每個角色也都很幽默,就像他一樣,客觀並積極地適應著困境,不斷成長。
他其實就像我們身邊很多的小朋友一樣,可愛,單純,無畏,在搞笑中又帶著點小可憐,但是他的每個行為其實都很還原現實,並且心理活動和表情處理也非常的細膩,很有二胎家庭大娃的代入感。漫漫不覺得他討厭,反而這才是最正常的反應。
而導演所傳達的也是他的“反抗”下父母角色的改變。二娃的到來,讓爸爸辭去工作當起家庭主父,從最初的手忙腳亂到後來的適應,爸爸參與到了孩子的成長過程。
媽媽回到職場,從結婚時的暴躁,到有了小訓之後的收斂,再到二娃的冷靜,小訓口中的“母夜叉”也漸漸地更像一個媽媽,新時代的上的廳堂,下得廚房的媽媽。
爸媽在成長,小訓也在成長,這就是《未來的未來》,也是大家的未來,因為他們是一家人。還有結尾部分與長大的自己相見的處理,也是貫穿全劇的一個處理方式,用小訓對應不同時期的親人和自己,站在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去看待,前後不同的心理活動描述,其實也是在刻畫成長的軌跡。
正如劇中外婆說得那句“養育孩子要盼望”,未來的自己和小時候的自己,每個時期的自己都是不一樣的。所以,也帶了點家庭教育的意味在,要透過孩子的視角與孩子對話,這樣也就明白了孩子的真正意圖。
鏡頭是用孩子視角看成人世界,但主題表達卻恰恰相反,成人也要學著用孩子的視角去看世界。作為父親,可能這也是細田守對自己的一種為人父的要求吧。
探討:父親的形象應該是什麼樣的?
《請回答1988》裡面有一句非常經典的話,叫做“爸爸也是第一次當爸爸”,所以爸爸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也會犯錯。
就像劇中的爸爸,他不會做飯,不會照顧孩子,每次基本上都是手忙腳亂。教小訓練車也是馬馬虎虎,沒有凸顯出父親厲害強勢的一面,反而有些憨傻樣。他就像是一個新手爸爸,即便已經有兩個孩子了。
也就是說,小訓的成長他基本沒有參與,就像媽媽提到的“工作狂”,他是個疏於家庭的人,所有的事情基本上都是媽媽在做。
但是現在反過來了!爸爸可以做家庭主父,媽媽可以外出工作。這種現象在整個日本社會都是不太現實的。眾所眾知,日本女性基本上是歸於家庭,賢內助的存在,家庭地位並不高。所以這其實是一個顛覆,也打破了細田守長久以來的傳統家庭模式和傳統的母親形象,塑造了一個直率活泛自信的女性。
爸爸也參與到了孩子的成長當中,沒有什麼應不應該,只有適不適應。不管是媽媽,還是爸爸,只要花時間去做,就能做到。工作狂其實也是個生活白痴,育兒白痴,所以整個故事裡,小訓都沒有與小時候的爸爸相遇,只是在結尾部分見到了學車的爸爸。
一方面弱化了父親的形象,用曾祖父代替了爸爸的角色,一方面又在不斷地傳遞著父親也要參與到孩子的成長當中。看似矛盾,其實也是一種思考,一種反省:父親的性格與形象對孩子成長影響很大,但是因為長期存在的社會背景,導致父親的存在弱化。未來想要轉變,其實需要不斷地學習、再學習。
曾祖父是戰爭時期的人,比較強勢,而且很高大威猛,比起爸爸來說,簡直是“硬漢”形象。不知道是不是導演在諷刺當今的日本男性形象?不得不說,漫漫找到了證據。
早在20年前,日本的影視劇中的男性角色基本上是硬漢形象或是俠義之士,有衝勁兒,有奮鬥,有追求,他們形容為“九州男兒”。如高倉健,如三船敏郎……
但是不知何時起,草食系,佛系男兒變得越來越多,他們無慾無求,喜歡一個人待著。面對這種喪文化的存在,也讓暢銷書作家林真理子看不下去了。“不思進取,是一種沒有出路的不幸”。但這種現狀並沒有改變。
因為現在的日本已經不再是20年前的日本,社會環境的大變,以至於這些青年在用著自己的方式對抗著世界,釋放壓力。
可能在細田守看來,日本社會的家庭教育,父親的角色變得弱化和缺失,但身為父親,要承擔起責任,變得勇敢,變得強勢,給孩子樹立好的榜樣。這一點,是日本男性要學習的,同時也是他正在適應並努力的方向。
漫漫有話說
該劇的表現很優秀,第91屆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提名,第71界戛納電影節導演雙週單元提名,第76屆金球獎電影類,最佳動畫長片提名,第42屆日本電影學院獎最佳動畫片,第46屆動畫安妮獎最佳獨立動畫長片,最佳編劇提名……在行業的成績斐然。
就是這麼一部動畫電影,豆瓣評分卻堪堪及格,僅有6.8分,多少有點可悲。它是行業認可的佳作,可卻不是觀眾最喜歡的。
不排除導演自我情感的注入,但不可否認的是,更多的是導演對日本當代家庭,當代男性形象以及成長話題的探討,教育意義和社會意義的價值不能被忽視。
相反,我愛死了這部動畫電影,因為它的情感表達和細節表情的處理非常精確和細膩,就像看日本電影的質感,溫情細膩。
劇尾,小訓來到了未來世界,他見到了自己,見到了那個陌生的未來世界。那裡的信息很發達,家庭關係一目瞭然。
只要你報出其中一個人的名字,就可以找到對應的人。看似每個人的關係很親密,實則卻是因為身份被捆綁在一起。
沒了名字,就失去了聯繫。這不是該有的虛假的家庭關係,而是小訓對未來愛的表達,血緣構築的親情關係,不會隨著時間、地點而改變。因為有一種美好叫作“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