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堂樑冬對話王東嶽文稿:1 生存之道中的“國學智慧”

說明:網上都有相應的音頻和視頻版


國學堂梁冬對話王東嶽文稿:1 生存之道中的“國學智慧”

期導視:

畫外音:國學與文化,暗藏玄機。

王東嶽:歐洲人講性,中國人講食。

畫外音:國學與科學關係複雜?

王東嶽:所有科學都是單刃刀,只看你的生存技術。

畫外音:國學與生存命中註定?

梁冬:中國人講中庸啊,是站在全球格局上。

王東嶽:跟我們的生存格局相匹配。

畫外音:《國學堂》梁冬、王東嶽帶您重新發現中國文化之美,共同探討生存之道中的國學智慧。

梁冬:重新發現中國文化太美。大家好,歡迎收看今天的《國學堂》,我是梁冬梁某人。一直以來你,我很希望啊,有一個人能夠從西方文化東方文化對比裡面去講國學。因為就有如說你講男人,你就一定要講女人一樣。所以講國學,一定要打通來橫跨來講呢,才更加理解。結果呢,心念一閃,震動十方。還真讓我找到這麼一位老師。前一段時間呢,我和徐文兵老師啊去黃帝陵祭祖的時候呢,碰到了獨立學者--王東嶽老師。那王東嶽老師呢,就是這麼樣一位老師。誒,我覺得很有意思。我和徐文兵老師呢跟他聊天的時候啊,驚為天人,很有趣。所以呢,今天就把這位王東嶽老師,獨立學者呢,王東嶽老師呢請到了我們現場。王老師你好。

王東嶽:梁冬,你好。

梁冬:誒,王老師啊,就是說,什麼叫獨立學者,首先是?我看你的名片上就是獨立學者。

王東嶽:呵呵呵,我是不在任何一個學術機構中工作,就是鑽在自己所在的書房裡。

梁冬:那你這個做獨立學者做了多少年?

王東嶽:哎呀,前前後後有二十年左右了吧?

梁冬:就是在終南山腳嘍?

王東嶽:依山傍水,後面就是秦嶺,旁邊就有一條河叫太平河。所以那個地方非常有景。

梁冬:誒,我聽說有本書叫《空谷幽蘭》啦,它說呢,在終南山呢,到現在都有很多隱修的人,那個秘修的人啊,在山洞裡邊,據你所知,就是說到現在還有沒有這種隱士?

王東嶽:有啊。終南有……這個秦嶺裡面,有很多很多的廟宇,都是在一些比較特別不容易到的地方,這些大多數啊,就是佛教和道教的人,我曾經見到過十七八歲,高中畢業以後呢,突然間就出家了的小夥子。然後他就和我聊起,他為什麼要出家?他做佛教最後上佛學院,我很吃驚。

梁冬:那麼你在這二十多年做學問的過程當中,你主要是研究哪些東西呢?

王東嶽:我主要研究哲學。哲學,最重要的,它和現在的一般的學問的區別就是哲學是追究終極的,而一般學問是討論具體問題的。

字幕提示:

哲學是追求終極的,而一般學問則是討論具體問題。

王東嶽:而任何一個具體問題,都會有上百個因素影響它。你比如說咱們燒這個茶杯,它要這個土料、泥料要好,然後呢師傅的工藝,做的師傅工藝要好,火候要好,這個釉彩也要好,它要有上百個因素影響它,這個杯子才能燒好。可是你把任何一個因素呢……你要問這個杯子為什麼好?你拿任何一個因素都說不清它,所謂現在的科學實驗室是幹什麼的?它就是把多因素裡面的的其他因素,屏蔽在外面,把一個因素調進來研究,是不是?

梁冬:嗯。

王東嶽:這就叫實驗室。可是這樣研究完,仍然說明不了問題,為什麼?這些因素合在一起會是什麼狀態呢?每一個因素互相排列組合,又是什麼狀態呢?所以科學上說的話永遠都是錯的。否則,怎麼會十年就翻新一遍呢?

梁冬:呵呵呵,所以你認為科學是不足信的。

字幕提示:

所有人類的知識都是不足信的。

--王東嶽

王東嶽:誒,不,就是所有人類的知識都是不足信的,只不過是不足信的時間變得越來越短了。看一看,這個地心說,托勒密的地心說,穩定這個統治西方的這個農業文明,一千四百年。哥白尼的日心說出來,四百年都沒到,大部分錯了,他說太陽是宇宙的中心,太陽只是太陽系的中心,他說行星是圍繞太陽轉是正圓形軌道,是橢圓形軌道。好,牛頓的學說,只出來了二百年,是不是?

梁冬:對。

王東嶽:就被愛因斯坦擠到後排座去了。然後愛因斯坦就趕緊宣佈,說是我的學說只是一個短命的過渡。你可見,你會發現啊,這個知識的壽命越來越短,我只能理解為,就是人類知識的含金量是下降的,我們可不要說,我們越來越接近真理,我們一定是離真理越來越遠的。

字幕提示:

我們一定是離真理越來越遠。

--王東嶽

梁冬:呵呵呵,這個有意思有意思。誒,那你在研究這些東西的過程裡面,你發現中國文化的起源是什麼?因為畢竟我們是這個《國學堂》節目嘛。

王東嶽:對,對。

梁冬:你發現這個……我想中國文化一定是跟中國人有關。那現在我們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中國人是怎麼來的呢?

王東嶽:現在有一個學說,叫線粒體夏娃。現在全球所有的人類,都是十四萬年以前,東非的某一個女性的後代,所以叫線粒體夏娃。亞當夏娃的那個夏娃。

梁冬:當時她除了這一個女性之外,當年還有很多和她一樣的女性嘛?

王東嶽:是啊,是啊。

梁冬:但是為什麼只有她的這個東西傳到了全世界呢?

王東嶽:當然這只是個說法。意思就是說,當時是十四萬年前的這一個基因傳下來的。而我們現在已經知道直立人,就是人類已經有三百萬年到五百萬年的歷史了。

梁冬:對。

王東嶽:比如我們中國的北京猿人,已經五十萬年了,有藍田猿人,六七十萬年了。但是呢,現在這個問題還是爭論的,這只是現在的一種說法,就是說現在的這個三百萬年前的這個直立人啊,包括五十萬年前的直立人啊,都已經滅絕了。我們現在地球上的人給一個名字,叫現代智人。現代智人僅僅是十四萬年前的這一系傳下來的。

梁冬:如果你說全世界現在所有人都是從一個人那傳過來的。那為什麼有黑人、白人、黃種人呢?

王東嶽:它最初是在東非這個地方,然後呢……

梁冬:對,是黑人嘛。

王東嶽:對,對對。他一定是黑人啦,那個地方光照很強,所以他的皮膚一定要是黑色的……

梁冬:為什麼呢?

王東嶽:因為呢,太陽光……紫外線對皮膚……皮下組織是有傷害的。

梁冬:對。

王東嶽:如果照射過度的話,它就會引起皮膚細胞惡變,這就是癌症嘛。所以呢,他這個……他當地人……他在這個地方,這一組人肯定會有一個突然的基因的突變,比如說使他的思考問題的方式發生了變化,或者他應對世界生存的方式有了一個變化,人類的智慧不是人類獨有的,是從動物中慢慢進化過來的。

字幕提示:

人類的智慧,是從動物中慢慢進化過來的。

--王東嶽

梁冬:對。

王東嶽:只不過他這兒有了一點小小的變異,使得他突然生存能力、適應能力稍微變強一點。然後呢他人數量一大,他就得遷徙吧,這塊地方,比如說,能養一千人,兩千人,沒吃的了,他就得遷徙。所以呢,這個遷徙過程可不是今天的旅遊,他是到一個地方,這個環境能生存,就在這生存,生存不了才遷徙。所以十四萬年前的人,最後走出非洲的時候,大概也已經是七萬年以前。

(短片)畫外音:關於現在居住在地球上這些人類,到底是如何興起,並佔據了整個生物圈的?一直以來,都是觀點不一,爭論不休。有幾位人類學家,通過最近的一些考察證據,他們認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是第一批現代人最可能出現的地方,後來迫於生存的需要,他們順著非洲走,去到了埃及,然後來到了兩河,產生了後來的兩河文明--古巴比倫。然後分成兩支,一支往北走到歐洲,一支往東走。往東的分成兩撥,一撥順著南亞走,進入中國;另一撥從白令海峽,來到了美洲,這就是後來的印第安人。遷到哪兒大約是1.5萬年前,遷到東亞大約是3.5萬年前,遷到歐洲大約是4萬年前,而遷到北非大概是六七萬年前。

字幕提示:

人類遷徙美洲 大約1.5萬年前

東亞(包括中國) 大約3.5萬年前

歐洲 大約4萬年前

北非 大約6、7萬年前

梁冬:所以有一些廣東人呢,前一些年前,一兩百年前啊,去到美洲的時候呢,發現印第安人很多東西跟他們很像。

王東嶽:對,對,對。

梁冬:跟廣東人很像。

王東嶽:而且他們說話的某些語音啊,都和中國最原始的,和說話的某些詞是很像的。

梁冬:呵呵,比如像說福建人和廣東人說的話,跟唐朝人說的話很像的。稍事休息,馬上繼續回來《國學堂》。

下節提示:

王東嶽:什麼叫“國學”啊,不中不西之學,國將不國之學。

梁冬:這就話說得很深刻啊。

王東嶽:啊,對。

梁冬:中國這個地方,還真是受了這個恩賜啊。

王東嶽:河南這個地方可真是一塊寶地,它是中國文明的發祥地。

畫外音:您現在收看的是《旅遊衛視》最新鮮的文化節目《國學堂》。

梁冬:重新發現中國文化太美。大家好,歡迎繼續回來到《國學堂》。剛才呢請到獨立學者--王東嶽老師,跟我們講到了用幾分鐘的時間講了,人類的大遷徙啊。為什麼這樣同一個人種,分出來之後呢,有些人是白人,變成了白人,有些人變成了黑人,有些人變成了黃人啊?

王東嶽:我們說在這短短的幾萬年裡面,人是不可能發生重要變化的。

梁冬:對。

王東嶽:所以我們人類的智力應該是一樣的。

梁冬:對。

字幕提示:

人的生理要發生變化,至少得上百萬年。

王東嶽:因為人的生理上要發生重要的變化,最少得上百萬年,但是到了四萬年的時間,足以在一些小的地方發生小的區別。比如到歐洲的人,他為什麼變白了呢?因為那個地方陽光照射的時間很短,在歐洲生活過的人,比如說在英國生活過的人,到冬天,它白天只有幾個小時。你到冰島去,它會出現連續幾個月的黑夜,比如冬天,或者夏天連續幾個月的白天。所以它的光照時間就很短,那麼皮膚黑的人,到了那個地方,很快,孩子啊,得了軟骨病,根本就活不了,就被自然選擇淘汰了,只有那個突變,皮膚髮白了的人才能存活下來。

梁冬:當時受歧視的,因為大家都是黑人,他是白人嘛,他受歧視,他活下來了。

王東嶽:對,對,對。

梁冬:受歧視,但是他活下來了。

王東嶽:對,他活下來了,然後他的子孫反而繁盛。那麼他接受紫外線,他能夠健壯的成長。他鼻管,歐洲人為什麼鼻子又高又大,那個地方的緯度……歐洲的緯度要比中國東北的緯度高多了,乾冷空氣對肺、支氣管是個嚴重的損傷。所以中國東北地方得支氣管、慢性支氣管炎的人就特別多。那麼鼻管變長,它起到的作用是暖化和溼化空氣。

梁冬:噢。

王東嶽:所以你如果鼻管短的人,你在那不停得肺炎,你死了,被自然選擇淘汰了,把鼻管長的人留下來了。高鼻子、白皮膚就這樣出來了。

梁冬:噢,這樣子啊!

王東嶽:非洲人他必須很黑,免得紫外線照射皮膚太強,赤道地方紫外線很強,造成皮膚癌。我們住在溫帶地區,中緯度地區,所以我們居於兩者之間,鼻子不高不低,皮膚不黑不白,黃種人就是這麼一個……

梁冬:噢,所以說中國人講中庸嘛,是站在全球格局上來講的。

字幕提示:

中國人講“中庸”,是站在全球格局上的。

--梁冬

王東嶽:呵呵,也就是我們一開始處的那個位置就中庸。

梁冬:對,所以說整個中庸文化,為什麼講中道,是吧,也可以跟這個東西就有很大的關聯性了。好,我們講到來到中國的這一支嚎,這些人,按照這個學說吧。那麼,這一些人,他們是怎樣慢慢地演化出了這個,當今我們稱之為中國“國學”的這些東西的呢?

王東嶽:對,東亞這片地方啊,它是一個非常封閉的地方。我們現在所說的“國學”,主要是在和“西學”比較。

梁冬:對。

王東嶽:所謂的歐洲的中世紀以後的文藝復興,是通過阿拉伯人那兒,把資料重新翻譯,把古希臘又撿回來,振興為今天的世界文明。所以呢中國文明是古代完整保留下來的唯一的文明。但是呢由於古希臘文明締造了今天的這個現代文明,所以呢我們現在說國學,是相對這個古希臘的這個“西學”,也就是現在西學文明的“西學”而言的。所以呢北大有一個教授叫李零,他說國學說得很好,他說,什麼叫“國學”啊?不中不西之學,國將不國之學。

字幕提示:

“國學”:

不中不西之學,國將不國之學。

--北大教授 李零

梁冬:哦?這個話說的很深刻啊。

王東嶽:啊,對。就是說你肯定你這個“國學”,是面臨了“西學”的衝擊,你才是“國學”,如果全球都是中國,哪有什麼“國學”可言?

梁冬:對。

王東嶽:好,那麼中國這塊地方,它為什麼會產生“國學”呢?會產生……

梁冬:就是我們這個稱之為“國學”的這個東西。

王東嶽:對,對,對,它為什麼會孕育這個東西呢?是因為這個地方的原始的生存條件造成的。

梁冬:怎麼個條件生存法?

王東嶽:看,首先,它很封閉,它這邊是,東邊是太平洋,古人根本沒法越過,北面是高寒地帶,西面是帕米爾高原,世界屋脊都在那兒,南面是橫斷山脈。所以它就把這個地方的人侷限在這了,它和西方文化的搖籃,環地中海文明有很大的不同。地中海那兒是一個內湖,地中海相當於一個內湖,古人刻一葉扁舟就能越過去,然後呢他們交流很厲害,所以他們就會有個半商業文明。而且古希臘那個地方不適宜耕種,它的土地情況很差,它是荒漠、石頭,大地上滿都是這種東西。中國就不一樣了,中國的文明完全是黃河中游文明,我們把它叫中原文明。中原早期只有很小一塊啊,為什麼管它叫做中原文明啊?河南那個地方啊,是黃河中游,中國上面,黃河的上游,有一個黃土高原,說來黃土高原是一個關鍵的地方。

梁冬:怎麼個關鍵法?

王東嶽:地球表面上平均土壤厚度只有零點五米,那麼怎麼黃土高原的這個土的堆積層就達七百米到兩千米之厚。

字幕提示:

地球表面平均土壤0.5米,而黃土高原達到700-2000米厚,究竟是何原因?

梁冬:是什麼原因呢?整個地球只有這一塊地方這樣嗎?

王東嶽:對,對,對,整個地球只有這塊地方,這是地球上非常奇怪的一個地貌。曾經困擾地質學界很長時間,搞不清為什麼這個地方的土壤這麼厚。現在有研究認為,這是地球信風造成的。

梁冬:怎麼說?

王東嶽:信風--就是那個有誠信的風。這個風講誠信,它老是按照一個方式刮,就會形成一個很特殊的氣旋,恰恰就落在了黃土高原這片地方。在這個地方,可能風在這個地方驟然全停止,而刮起來的最細,土壤裡最細的這些部分,就這樣經過億萬年的累積,統統落在了這個地方,這就是黃土高原的形成。

梁冬:所以說中國這個地方真是受了這個恩賜哦,就是現在河南這個地方了。

王東嶽:對,對,對,以河南為中心這一小片。河南這個地方可真是一塊寶地,它是中國文明的發祥地。那麼黃土呢,這個地方很細啊,它是最細的土壤才能被風帶過來,粗的都是不行的。所以它這個地方留下的土地,是由最原始的工具,比如一個木棍,上面綁一塊小石頭,綁一塊帶尖的石頭,在地上一劃,就相當於犁,它就能犁開,上面長不了大樹,它都長灌木,一把火,刀耕火種,馬上就可以下種子,它就可以長糧食,所以它農業文明特別容易發展。

梁冬:噢,所以中國的農業文明是全世界最成熟、最發達的文明。

字幕提示:

中國的農業文明是全世界最成熟、最發達的。

--梁冬

王東嶽:對,對,對,它就從遷徙歷史上你看,它的這個時間是比較遲的,對吧?所以你看古埃及的文明要比中國要早兩千年,五千年前就有文字了,而中國三千三百年才見甲骨文。

梁冬:對。

王東嶽:兩河地區的文字也比中國早,它的這個古文明也比中國更往前一些,按遷徙路線,它定居得早。歐洲呢到哪兒四萬年前,咱們這兒三點五萬年前,歐洲應該也比咱們發達,為什麼它農業文明沒咱們發達呢?

梁冬:誒,那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別呢?那這種的地質地貌又對於我們中國的文化有什麼影響?又怎麼影響到我們每一箇中國人的性格呢?稍事休息,馬上繼續回來,重新發現中國文化太美之《國學堂》。

下節提示:

王東嶽:七十二小時這個細菌放在顯微鏡下,才能看見的細菌,它的量可以繁殖多大呢?

梁冬:多大?

王東嶽:地球這麼大。

梁冬:這麼大?!

王東嶽:對,對,對。你就想生殖是多可怕的一件事?

梁冬:那放開生的很了不起。

王東嶽:啊,很了不得。

梁冬:重新發現中國文化太美。大家好,歡迎繼續回到《國學堂》。剛才呢和獨立學者王東嶽老師啊,聊到一個話題,由於地球這個自轉、公轉,這個信風等等等等,導致了這種中國的黃土特別厚。因為黃土特別厚,所以就形成了這樣一個沖積平原,所以就孕育了中華文明,對吧?那這個文明跟西方的這個文明有什麼差別?這個從開始時它形成一個什麼樣的差別?

王東嶽:按理說西方人遷徙的時間,到這個地方……到歐洲定居,和我們中國差不多。

梁冬:對。

王東嶽:甚至還偏早一點。

梁冬:對。

王東嶽:可是它農業文明,在早期農業文明的時候,它比中國落後多了。那麼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這片特別容易耕作的黃土平原造成的。那麼英國有一個很著名的歷史學家叫湯因比,他曾經說過一句話說,他說人類文明的發祥地呀,不是那個自然條件最好的地方,也不是自然條件最差的地方。因為在最差的地方,人沒法生存。

字幕提示:

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不在自然條件最好的地方,也不在自然條件最差的地方。

梁冬:對。

王東嶽:而是自然條件不是太好也不是太壞的那些地方,都是文明的發祥地。你比如中國黃土這個……你今天看河南那一片地方,或者北方,比起江南楚地--長江以南要差遠了。可是長江以南楚地,當時不可能成為文明發祥地。原因是什麼?因為那條件太好,它能長成非常大的密林,大喬木。而黃河以北這個地方呢,它只能是降雨量比較低,氣溫啊等等原因,它只能長灌木。所以,灌木你一把火燒,它就能種地了,可那個地方,它喬木它帶來兩個問題,第一,人類農業文明以前是採獵生存。

梁冬:對。

王東嶽:所謂採就是像猴子一樣,把果子吃;所謂獵,就像老虎一樣捕動物吃。所以採獵狀態這個文明,和動物的生存方式沒有區別。那麼原始大森林裡,既有大量的森林,它當然果實是豐富,動物也多,採獵很容易繼續,其次……

梁冬:實際上挖點人參吃也可以。

王東嶽:對,對,對,所以你用不著種地,種地很辛苦啊。

梁冬:對。

王東嶽:那麼第二個呢?你要真要是沒啥吃了,你要想種地,你開墾一畝地試試。你現在拿一把鋼斧砍倒一棵大樹,你得幾十個小時吧?

梁冬:對。

王東嶽:然後你把那個樹根挖出來,你沒十天半個月你挖不出來,古人要拿一個石斧,要把樹砍倒,然後再把根挖出來,幾棵樹才構成一畝地,他猴年馬月都搞不出一畝地來。

梁冬:只能搞氣功了。

王東嶽:對,對,對,所以它……

梁冬:氣功也搞不了那麼多。

王東嶽:所以它那個條件好,反而成不了農業文明的地方。

梁冬:對。

王東嶽:你看歐洲,歐洲大陸當時有一種樹叫雲杉。我可在我的園子裡種過這種樹,我種那個雲杉啊,五年長不了一尺高,可是歐洲當年的那個雲杉啊,可以長十米高的大樹,佈滿歐洲。你想,歐洲人怎麼去開荒?而中國的這個中原地方呢,它是特別適合於農業文明。然後呢我們這個中緯度地方還有一個特點,就是這個地方呢,由於光照狀態和人的生理狀態特別適應。而人的生理是被生物鐘調節的,所以我們的生物鐘……過去生物鐘怎麼建立呢?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跟著太陽走。那麼,所以我們今天有燈泡了,有電視了,大家全要得病了,你把生物鐘攪亂了。

梁冬:電燈的發明是對人類疾病的一個很重要的誘發因素。

王東嶽:對,對,對,我們過去說科學是雙刃劍,是吧?電燈肯定是沒有錯的吧?我們認為電燈只有好的一面,沒有壞的一面,不是的,所有科學都是單刃刀,只看你的生存技術,你得放長看,你才能慢慢明白它是咋回事。那麼歐洲那個地方呢?它的那個光照啊,包括俄羅斯啊,他們那些地方偏北,光照時間不恆定,夏天偏多了,冬天偏少了,光照時間對他的生物鐘影響很大,所以歐洲人講性,中國人講食,這是缺啥喊啥。歐洲那邊生孩子比較難,而中國這邊他就不講性,壓抑住性,他生孩子生的沒完沒了。所以這個地方的人……

梁冬:為什麼?為什麼?

王東嶽:因為你這個地方的光照條件啊,使得這個地方的人的生育能力特強。

梁冬:是這樣的。

王東嶽:所以你看人類分佈在這個地球……最高分佈帶,都主要在這個溫帶和亞熱帶地區。

梁冬:噢,就是歐洲人想生個孩子,不那麼容易。

王東嶽:對呀,所以我就曾經見到一個老人,她就給我講她過去,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時候,她陪過這個蘇聯專家,那時候蘇聯專家援助中國,她就見過一對(前)蘇聯夫婦,這對蘇聯夫婦在蘇聯已經結婚三年了,生不出孩子來,然後他們到中國呢,幹了五年,生了三個孩子,他說:這真是好地方,我養孩子真方便

梁冬:哈哈,哈哈,那現在很多不孕不育的人,是不是因為沒睡好覺導致的?

王東嶽:呃,對,這是很可能。就是我們現代的生活帶來的問題就太多了,那麼,生孩子多,而土地面積是有限的,對不對?所有的生物為什麼都吃不飽飯?因為呢,我們人類今天吃飽飯,是要得病的,原因是什麼?所有生物的生殖潛力遠遠大於它的現實生存量。

字幕提示:

所有生物的生殖潛力,遠遠大於它的現實生存量。

--王東嶽

梁冬:這句話什麼意思?

王東嶽:也就是說,所有的生物,它的生殖潛力很大。你比如一個單細胞,它在七十二小時……如果給它滿足條件,每二十分鐘它分裂一次,七十二小時這個細菌放在顯微鏡下才能看見的細菌,它的量可以繁殖多大呢?

梁冬:多大?

王東嶽:地球那麼大!

梁冬:這麼大?

王東嶽:對,對,對。你就想生殖是多可怕的一件事?

梁冬:對,放開生那是很了不起。

王東嶽:很了不得,如果資源全部配齊。那麼人類所有動物都是因為它的生殖力都大於現實生存量,生出來大部分是要死掉的。呃,人類早年也一樣,所以老子專門有一段話,叫“出生入死”啊。就是說你一生出來就死地裡跑,這是這個詞的原意。

字幕提示:

“出生入死”:

你一生下來,就往死地裡跑。

--王東嶽

梁冬:出生入死是這個意思啊?

王東嶽:對,對,對,他不是說你不怕死,你勇敢。他本來不是這個意思。好,回過頭來看,中原這個地方人口很多,土地面積很少,我以現在中國這個面積……可耕地面積只佔全國面積的百分之十點四,也就是有將近百分之九十,是高山、沙漠、湖泊、沼澤等等。

梁冬:樓盤,各種樓盤。

王東嶽:你在這麼小的耕地,要養活啵楞啵楞下出來這麼多的人,你說怎麼養?所以人際關係……生存關係非常緊張。我們的所有的智慧,首先得用來解決農業文明下,人們如何協調的問題。這就是我們看起來,沒多少文化,說大白話的那個孔子,成為大乘至聖先師的原因。他的這個文化一定是和中國人這個生存環境相適應,跟我們的生存格局相匹配。

字幕提示:

文化應與生存環境相適應,與生存格局相匹配。

--王東嶽

梁冬:嗯。

王東嶽:我們今天說文化,說得花裡胡哨,什麼食文化,酒文化……都是那個最好看的,可是真正的那是一萬米深海上面的浪花。大海有一萬米深,浪花只有幾米。你拿幾米說大海,不是說錯了嗎?

梁冬:對,對,對,今天的這個時間呢,哇,信息含量實在是太大。不過我聽明白了一句話,就是說,所有的“仁義禮智信”都源於一個東西,就是,中國人口很多,下崽很多,但是呢面積不多,吃不飽飯,在這樣的一個情況之下,要求大家都能夠收斂一下,就“仁義禮智信”了。所以中國的文化呢?適合這樣一個歷史和地理條件緊密關聯的,我們的《國學堂》,其實呢就要把這個問題呢展開來講。好,感謝王老師,我們下期同一時間繼續,重新發現中國文化太美。再見!

字幕提示:

梁某不才

不敢獻醜於江湖

僅為學習所得

懇請斧正

梁冬叩首

下期預告:

--從中西方文化看“中國趣味”

畫外音:從前,為何“美”大多是形容男人的?

王東嶽:這個男人強壯得像一頭公羊。

梁冬:噢。

王東嶽:所以今天拿美麗去形容女人,這是搞錯了。

畫外音:中西方人的思維不同,究竟根源在哪兒?

王東嶽:於是西方人一定得一個思想病。

梁冬:什麼病?

王東嶽:邏輯強迫症。

畫外音:有人說,大思想家都是往後看的,你呢?

王東嶽:我們現在拼命的往前跑。

梁冬:混個大學研究生,碩士研究生,覺得很丟臉,同學都做博士了。

畫外音:《國學堂》梁冬、王東嶽帶您重新發現中國文化太美,帶您從中西文化看“中國趣味”。

(聽打者:數字格式問題:談話中聽打大部分使用漢字,比如百分之九十等;畫外音部分保持和視頻中一致,使用數字,雖然不一定規範,比如6、7萬年前。特此說明。

校對者:好建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