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环丨“五门工程”围垦测量纪实

玉环丨“五门工程”围垦测量纪实

(沿海高速沙门段)

沙门镇,玉环海湾城市发展的灿烂之花。我亲眼目睹它的成长与变化,眼见当年这个农村乡镇的“穷则思变”,也见证了如今这个滨海新城的蓬勃发展。

玉环丨“五门工程”围垦测量纪实

(“五门”附近现状图)

1967年3月,春寒料峭。我们在原农林水利局测量师傅苏大正的带领下,开始了一项新的进程——为围垦“五门滩涂”测绘地形图。这是在完成了苔山塘、垟坑盐场二期、陈屿长屿塘围垦海涂的测量任务后,我们接到的又一次新任务。

当时,玉环县政府坚持发展经济,计划围垦万亩滩涂,需要画一幅完整的五门围垦区地形图,报送省有关部门申请资金支持。

沙门镇原称桐丽公社,地处海陆相间,是当年玉环地域最大、人口较多的公社,同时也是交通不便、贫穷落后的地方。当地群众经济来源单一,许多人只能依靠先天的滩涂资源,进行围腰下海、张网推虾等原始作业,增加微薄的收入。而“五门滩涂”围垦工程要把桐丽公社附近海岸线上潮间带之间大小不一的几个岛屿以及间隔空间,连成一个整体,利用这近万亩滩涂,进行土地开发和海水养殖,从而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玉环丨“五门工程”围垦测量纪实

(“五门”附近现状图)

根据测绘地形图和今后工程建设的需要,我们事先的工作是进行水准高度测量,就是要把水利部门应用的吴淞高程,从楚门引测到今后的五门工程围垦区周边,设置数十个水准测量点位,并以此为依据,测绘滩涂地形图,显示滩涂地面的高低变化,以便为日后围垦区范围、海堤高度、斗闸排水等方面的规划设计提供依据,为整个五门围垦区建设提供发展蓝图。

自1966年2月,我们四个来自县解放塘农场的下乡青年刘时金、吴方礼、许从治、林冬波,经过组织选派来到县农林水利局,参与玉环县的水利工程建设测绘,经过一年多的锻炼,从不懂不理解到积极参与测绘工作,一边工作、一边学习,不断提高技术水平。

测绘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技术工作,测绘人员大多是从专业学校培养出来的,如我们的师傅苏大正、陈宗友同志就是1953年楚门中学毕业后,考取了温州中学,正遇我国第一个五年经济计划建设开端之时,需要大量人才,组织上把他们转取到当年的苏联帮建学校西安石油地质学校,毕业后直接分配到原石油部地质勘察队,到新疆、甘肃等地参加油田勘探工作。六十年代,遇到三年自然灾害和苏联专家撤走,国家经济困难,油田建设暂停,他们就回到了家乡玉环,就职于当时的农林水利局。他们技术全面,又见过大世面,我们能跟他们一起学习测绘技术真是一种幸运。

接到测绘任务后,苏师傅告诉我们,这次测量要到偏僻的乡下海边,可能历时好几个月。水准高度测量从楚门出发到桐丽,有十几公里,要一直沿着曲折的乡村道路一步接一步、一站接一站,连续丈量,精确引测到五门滩涂围垦区的周边现场,画好画精海涂围垦工程最美的地形图。

玉环丨“五门工程”围垦测量纪实

(“五门”附近现状图)

我们带着匈牙利产水准仪、捷克产游标经纬仪以及国产小平板仪、标尺等工具,还有棉被等生活用品,开始了漫长而艰苦的测量工作。

第一站楚门,我们租住在彭家宅陈宗友师傅家。时值初春,彭宅村的满山杨梅树郁郁葱葱,充满生机活力。我们也在美好的春光中开始测量工作。测量工作只能徒步,我们沿着楚门去沙门的乡间小道,翻山越岭,两个持尺,一个操作仪器、一个记录、一个机动安排(撑伞、烧饭、安排住宿等),不断把仪器对着标尺上的区隔读取数据,然后又按原路返回重测一遍,使测量的数据达到一定的精确度。

测量的线路自楚门区公所附近的水准点引出后,要经过三角眼、彭家宅、田岙、坑郑、田岙岭头、路上村、沙门村等十几个村庄。小小道路弯弯曲曲,村庄密集,几乎每天都能见到汗流浃背的挑夫。由于道路狭窄,挑夫的扁担经常碰到我们的仪器,使我们不得不重新返工返测,延误了不少时间,至4月下旬才测到路上村。住在一农户家的地下室,他从我们口中听说五门围垦工程,非常惊讶,也很期待。

到了5月份我们终于测到了沙门村,公社书记余天顺很热情地腾出公社楼上两个房间给我们居住,还交代在食堂买饭吃,这是我们测量以来一路上碰到的最好待遇。

当时的沙门街——桐丽公社的所在地,没有什么公共设施,几条两米多宽的道路,几间破陋不堪的小店铺,满街都是衣服上打满补钉的农民兄弟,么喝叫卖滩涂货。在这里,我们第一次喝到了一毛两分钱一瓶的青岛啤酒。

因为每天测量进度不一,我们的一日三餐经常只能在路上打发,有时啃些干粮,有时自买自烧。测量过程中,测到哪里,就沿途临时借住在附近的农户家中,打个地铺,五人捆睡一堆。

住在公社里的一天,我竟然在大院的破纸堆里淘到5本陈旧的“古文观止”及两本古诗书,书封面写着辛丑年(1931年)杏月,是黄心傑及黄菊初在玉环县第三区区立桐林初级小学的珍藏本课本。书籍前后页书写着“读书如登山、一步不可闲”“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等诗句,书内还有红色标注。至今我仍保留着这几本书籍,可惜至今我仍不知两位先人的下落。

在桐丽公社住了下来。为了尽快测量五门滩涂的地形,我们爬上大沙湾附近173米高的毕架山顶,观察东面潮退后海边的地形。只见灵门山、步门山、小长来山、大长来山、西沙山、下沙咀头等大小不一的岛屿,围合成一个宽阔的滩涂,远远望去如同一个黄色平展的大盆地。退潮后滩涂上人头济济,讨小海、捡泥螺、捉望潮、挖弹涂鱼。那些围着草裙、下海推虾的忙碌身影,组合成一道如今难得一见的静谧风光。

受当时大环境影响,在农林水利局从事技术设计工作的张良地同志心里非常着急,专门到沙门督促我们抓紧测量并讨论方案。我们尽力加快进度,顶着烈日,继续开展水准高度测量,经过泗边小山门、馒头屿堤塘、延伸到灵门斗闸。沿途桐丽公社盐坦里的盐农正趁着高温晒盐。这些盐粒在阳光的照射下,雪白晶亮,呈现出盐田特有的美景。终于,测到了终点灵门村,我们在斗闸的墩上深深刻上几个高度点的记号。

刚好附近排水斗闸无人居住,我们就住了进去。人生地不熟,我们一切生活琐事只能靠自己,没有米,就走到几公里外的乡粮站去买米,吃不到菜,就借用斗闸放水的机会,放下小网,捞一些小虾小鱼,够几个人吃几餐呢!白天测量,晚上在暗淡的烛光下计算,一步步推进测绘工作。

由于五门围垦区范围很大,有十几平方公里,如果全部测绘大比例尺的地形图,在当时的客观条件下,恐怕几年的时间都不能完成。张良地同志提出先选测几个口门的地形图,并要我们就从灵门口开测1;1000的地形图,供堵口建坝施工设计方案所用,而滩涂就利用当年部队的军用地图,补上高度点,再定围垦区范围。

桐丽公社是当年玉环半岛东北面的区域要地(水桶岙村驻有部队),而灵门村是守护大海的战略要点,陡峭的山坡上有部队的观察哨所。灵门外窄内宽、海边礁石兀立,特别险要,与对面的步门岛屿间隔约200来米。夏日的海边,我们几个人汗流浃背,轮流操作仪器,轮到拿标尺的同志还要在淤泥滩涂及海水中来回跑动,上岸时全身挂满泥浆。但是,一份辛苦一份收获,当看到测图板上的点点数据和弯弯曲曲的等高线形成的地形图时,这种辛苦就被抛到了脑后,我们的心里只有满满的欣慰!

(“五门”附近现状图)

当灵门堵坝测图完成后,按照要求,我们继续踩着泥涂,丈量步门--小长来山门、小长来山门--大长来山门、大长来山门--西沙门的堵口地形图。西沙门距灵门有3公里多,口门有1300多米宽,没跑几个点,潮水就涨了,测量难度很大,因此只好留到最后进行测量。

为了补上原军用地形图上没有标注的滩涂高度点,我们几个人天天踩着泥巴,手持标尺,每隔50米立个测点,而老苏则在岛屿岸边用经纬仪读取数据,晚上回来展绘在图上。野外工作虽然艰苦,但也苦中有乐。我们爬上馒头屿、老鼠屿、猫屿和五门各个岛屿的山顶,在工作的同时,也欣赏到了独特的海岛生态风光。

在完成了北片几个岛屿口门及滩涂的地形测量后,我们又回到了桐丽公社的驻地,开始测绘西沙门的地形图。由于西沙门离岸较远,我们要从泗边山桥头的水准点,沿着海岸线把高度点引测到大沙湾的海边。

西沙门山是桐丽公社的主门户,它守护在五门滩涂的东南向,附近风浪大,测绘工作很艰巨。当时初选大坝的位置是从大沙山村对着西沙山,全长约1300米,滩涂坡度大。我们要测准大坝轴线左右50米范围内的地形,这次轮到我到海中跑尺,结果因为连日工作,我的腿脚抽筋,一下子摔倒在海中。不过,这一摔却让我了解到这里的底质竟是铁板沙,只不过潮水退不下看不到。

到了7月份,我们终于完成了五门围垦区的测量任务。随后,我们四人一起就回农场种田去了。

来源:中国玉环新闻网申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