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父母早期教育中的誤區,抓住嬰幼兒能力發展的關鍵期

在寶寶的早期教育過程中,新手家長往往會走許多彎路,往往走進誤區而不自知。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些常見的誤區有哪些。

1.

孩子太小教育是以後的事

雖然現在人們很重視孩子的教育。但是許多人,特別是老人卻不理解早期教育。他們認為剛出生的嬰兒什麼也不懂,教育為時過早。

當我兒子出生後,我也有意給孩子些引導,媽媽看到了說:“教什麼呀,才這麼大,啥也不懂,吃飽睡好就行,學東西還早呢。”

這都是缺乏早教意識的表現。其實嬰兒一出生,就有了最初的認知能力。0-3歲是許多能力發展的關鍵期。美國心理學家布魯姆認為,如果以一個人17歲時的智力水平為100分,那麼4歲時達50分,4-8歲可發展30分,8-17歲只能發展20分了。

嬰幼兒期寶寶智力高速發展,如果這個階段不給他適當的刺激,不提供良好的環境,將會錯過嬰幼兒智力發展的黃金期。

新手父母早期教育中的誤區,抓住嬰幼兒能力發展的關鍵期

中國古代著名學者顏之推說, “教婦初來,教兒嬰孩”,認為教育的最佳時機是在“嬰孩”階段。

2.

誤把早教當成單純的學習

專家調查顯示有90%以上的家庭誤把幼兒早教單純的理解為“孩子智力的培養”,學習成績就是都育的效果。

其實教育和學習是兩個概念。教育是能力的培養,不是成績的取得。尤其是早期教育的內容包括:動作技能、語言表達、認知、社會行為、情感培養、人格發展和藝術感受等。重在良好習慣的培養,是不能用成績來衡量的。

對於0-3歲的孩子來說,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家裡,“生活式早教”才是最重要的,家庭對孩子心理品質和行為發展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可以在日常生活和遊戲中鍛鍊孩子的各種能力。

新手父母早期教育中的誤區,抓住嬰幼兒能力發展的關鍵期

3.

過度保護和約束

昨天看了一個視頻,一個外國爸爸手裡推著嬰兒車,車上放了一個紙箱。他的幾個月大寶寶卻在地上爬行……

在我國,孩子都很嬌貴,從出生就是全家的“重點保護對象”,是不會出現視頻中的場景的。中國父母總是以太髒、太危險而約束孩子的行為。其實,嬰幼兒對環境的要求不是單一的,而是多元化的。他們有著很強的適應能力,也需要提供不同的環境去讓他們探索世界,發展潛能

新手父母早期教育中的誤區,抓住嬰幼兒能力發展的關鍵期

4.

教育目的功利化

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往往是自己夢想的延續。早早就給孩子定下了他們想要孩子成為的樣子。同事之間攀比,以將來獲得更多利益回報為目的。

也不管孩子心理發展的特點,硬性的給孩子進行“超前教育”,壓抑孩子愛玩的天性。用成人的標準要求孩子,犯錯就批評,這樣會打擊孩子自信心,長期以往也不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

新手父母早期教育中的誤區,抓住嬰幼兒能力發展的關鍵期

5.

忽視品德教育

對於人的一生而言,唯有人格的養成是從小培養並基本定型的,否則,一旦養成就很難去糾正了。所以說嬰幼兒期是進行品德教育的重要時期。

在當前的早期教育中,人們往往重視知識的教育,而忽視行為的養成。道德品質的培養包括知、情、意、行四個方面。而我們的孩子只停留在知識層面上。孩子們從家長、老師處獲取了許多品德方面的知識,也能講解許多行為規範、為人處世的道理。而另一方面則表現出任性、自私、不懂禮貌、不分是非等不良習慣。

孩子的知行不統一,還需要家長更進一步的引導。父母的言行舉止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做家長不僅要對幼兒進行正面教育,而且一舉一動都要堪稱為幼兒表率。如經常聽到有的家長,以肯定的口氣,當著孩子的面對人說:“這孩子精得很,吃東西專愛挑大的,好的吃”,或說“這傢伙不知多鬼,不管要什麼都想盡辦法一定要到手。”這些語言很容易誤導孩子,因為孩子的認識是直接的,使孩子把這些話信以為真,給孩子帶來負面的影響,使孩子形成自私.刁蠻的不良行為,造成不良後果。

新手父母早期教育中的誤區,抓住嬰幼兒能力發展的關鍵期

中國有句古語“五歲成習,六十亦然”,如此說來,幼兒時期是各種能力發展形成的關鍵時期,它將影響一個人的終生!因此,我們要不斷的學習新的育兒知識,以科學、先進的教育理念進行早期教育,為孩子的一生奠定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